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192 字 2021-01-14

為了說服這根硬骨頭,皇帝語氣懇切,放棄了尋常的那些手段,輕聲說道:「萬世之制固然完備,也敵不過人心。若朝中大臣真是一心為國,何有關東、關西一說?又如何會有政爭迭代、吏治糜爛?桓公博聞多知,應當明白我的意思,以如今的吏治,監御史勢在必行,可又如何做到我所言的治人之本,實委公卿及各司曹掾?」

桓典知道皇帝是擔心他的立場,會在他權勢大漲之後出現影響朝局平衡的變故。他雖然是皇帝的老師,卻不是皇帝的親信,只是剛好坐在御史中丞的位置上,其性格、資歷、人望剛好又是御史台最合適的掌舵者。礙於種種原因,皇帝也不好冒著風險把他這個眾望所歸的人調換下去,所以才想事先與他做思想工作,看能不能從他這里換得什么。

既然雙方之間已經半遮半掩的把話說開了,桓典也不繼續裝聾作啞,拱手說道:「臣記得陛下開設吏部時,曾重訂官員考課之法,其中有若德教有方,清白獨著,即加褒陟。若治績無效,貪暴遠聞,登加貶退等語。臣不才,忝為帝師,而無一日有所助益聖德,如今遭逢此任,臣以聲望所加、治國之重,斷不敢辭。若有處事不斷,臣願請自裁!」

皇帝瞟了桓典一眼,對這個回答並不如何滿意,於是沒有吭聲,只聽桓典接著又說道:「御史台一旦監察上下,必然權重,而憲台又位居外朝,與禁中交通不便,不易時時為陛下所制。愚臣淺見,不妨另設一職,以溝通憲台,直達天聽。」

「另設一職……」皇帝沉吟道,至此,他也覺得再沒有什么好隱瞞的了,假意思量一番後,沉吟答道:「我看也無需新設,尚書台同為三台,又有中台之稱,溝通中外。自訂立、明確各部職權以來,權責明晰,各有所重。若論起監憲台之政,以為督查之任,我看刑部就可以。」

刑部的前身就是二千石曹,掌管司法訴訟等事務,改為刑部以後,其司法訴訟的權力被移交給廷尉,只有一個對重大案件最後審理和復核的權力。這個職權雖然關鍵,且凌駕於廷尉之上,但跟執掌財貨審計的度支部、考核官吏績效的吏部比起來,這個權力未免太小。

朝廷的權力軌跡自皇帝親政以來,便有著向九卿等部門分散具體政務的執行權、向尚書台轉移督查施政的監察權、以及向承明殿集中大政國策的決策權的趨勢。

如今按皇帝的意思,刑部今後要負責在宏觀上指導、協調、督管御史台、廷尉等相關部門依法開展工作。雖然沒有明確的規定職權,但表述越籠統,其可操作的權力范圍就越大。

桓典是個慎思篤行的人,對皇帝有意識的將行政權力一分為三、使朝廷各部門的職權更加明晰的用意當然十分清楚。皇帝早先話里也做過許多暗示,如今說起來,不僅是要他同意,還需要他身後站著的關東士人、楊氏等人對刑部新職權的贊成,並在彼等麾下的御史台權力大增以後還能受到皇帝的掌控。

皇帝關注著桓典臉上神色的變化,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御史中丞及侍御史等官,執憲中司,內掌蘭台,糾察百寮。但彼等終歸少府轄下,如今尚書台與謁者台皆已分離自立,御史台位置重要,也當如此。」

桓典神色一動,板著的臉終於有所松動,他拜道:「陛下睿鑒。」

「監御史的事情,且以督促派糧賑濟之名,選調廉潔能干的御史往司隸各郡。等水到渠成,再上疏議論,定成制度。」皇帝緩緩說道。</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