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2 / 2)

興漢室 武陵年少時 1065 字 2021-01-14

「如此輕易便寬赦彼等刁民。」董承自負權重,對楊琦、馬日磾這些忠直老臣向來是敬而不畏,冷笑說道:「那朝廷的法度何在?眼下旱情每日愈熾,朝廷不借此樹威,今後若是流民俱增,又該何以約束?」

「太尉這話說的在理,有罪不可輕縱,不然置法度於何處?但楊公也說得不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皇帝有意在其中攪渾水,話里話外的點到這里,頓了一下。目光看向坐在楊琦附近的另一個侍中、平尚書事荀攸,目光如實質般凝了幾分,又道:「荀君,你的高見呢?」

一直緘默不言、靜觀局勢的司徒馬日磾與司空趙溫立時有了反應,回過頭看向身後那樣貌清癯、目光有神的荀攸。

荀攸苦笑了下,他才隨軍回朝不久,尚未厘清不在的這些時日朝廷內外的種種就遇到這等大事,讓他一時緩不過神來。不說這兩天雷厲風行般執行下去的『御史臨郡』,就說昨天下午生的流民哄搶粥棚事件,他一聽便趕緊此事非同一般,與秘書令荀悅商議了半夜,天將明時才安寢。

在他看來,流民鬧事是一場非常嚴重的事故,稍有處置不當就會留下禍機。皇帝定然是早有寬赦的想法,只是這話卻不能直接提,而是要換個能讓皇帝滿意的方式。

座中就算是善於揣摩聖意的趙溫,也未必比荀攸還要清楚皇帝的本心,這是先天的才智所決定的,而不是通過後天辛苦揣測所得來的經驗:「敢問陛下,城門校尉伏完、侍御史侯汶與京兆尹胡邈等人的奏疏,可否讀到?」

皇帝點點頭,說道:「諸公在承明殿代閱之後,一早便送來了。」

荀攸略一沉思,努力挺直腰身,接著說道:「彼等的奏疏,講的是彼等各自對此事的做法,這個,想必陛下自無不知。臣在這里要說的,是應如何處置此事,若按太尉的意思,對彼等流民嚴加彈壓,必然會激起民變。」

「區區幾個犯事的流民,荀君未免說的太嚴重了。」董承冷聲說道。

「不然。」荀攸果斷搖了搖頭,眉骨一聳,簡捷言道:「昨日事起之後,臣特意使門下蒼頭外出,於流民中探知了一些實情,深知其中遠非『因烈日心火,致使暴躁,搶砸粥棚』之故。」

「那是什么緣故?」趙溫在一旁插嘴問道,他這番話並不多余,而是要刻意引出荀攸接下來要說的事。

荀攸忽然變得神態嚴峻,目光懾人,一字一句的說道:「彼等流民雖來自各處,互不相識,但境遇卻大體相似。譬如有一個杜陵來的流民,說今年旱死了禾苗,田地將無收成。偏官府壓著糧草不肯賑濟,各郡又有豪商哄抬物價,他只得變賣家產田地,換回一點余糧贍養妻子。盡管如此也是全無生計,這個流民只好將麥谷留給妻兒度日,自己來長安乞食。」</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