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白骨熔煉祝融血(二)(2 / 2)

有時候量量河床河堤,有時候挖開泥土,有時候又在一些泗水的急轉彎處看看那些水流沖擊淤積的泥沙。

沛地就在泗水附近,所以秦一統時才有泗水亭。

古泗水是淮河的重要支流,到適熟悉的後世時,古泗水已經不見了。

自漢武帝時黃河第一次奪淮入海,再到後世不斷地黃河水災、宋金元三代戰亂,原本的古泗水只留下了一條高出地面四五米的廢河道,訴說著黃河水患的危害。

沿途的水草豐美、後世的黃河故道,兩者交錯時空相交於此時此刻,讓適終於明白為什么這時候連秦王都舍得用自己的女兒來祭祀河伯,黃河之患實在太可怕。

沛地附近便是滕國、薛國,後世的棗庄如今還叫蘭陵。

巨大的微山湖還未出現,要等到黃河奪淮入海之後才會形成,這時的微山湖還是一片土地肥沃、尚未開發的肥沃濕地。

如果沒有奪淮入海事,這里將是最好的一片農田,尤其是鐵器出現後開墾方便更是如此。

泗水水流並不湍急,逆流而上也非難事,河道中也沒有太多的礁石險灘。

向下通入淮河,再向下有當年吳越爭霸中原挖掘的人工運河邗溝通入北方。

沛,不是大邑,也不是強權貴族的封地,管理混亂。

靠當地的鄉老、大族、巫祝等自治,形成了當地人的利益集團。有些類似與楚國的一些大縣,縣公名義上是楚王任命的,但基本是世襲的,如果有什么大事發生,楚王需要先派出軍隊提防那些自治的大縣才敢出兵。

昔年晉楚爭霸,這里是晉國打通與吳國溝通的必經之地。晉楚爭霸了多久,這里就亂了多久,那些被滅的小國的貴族後裔居住於此,情況極為復雜。

後來宋大夫向戎組織了消弭兵會,本來這些地方晉國是准備給向戎作為封地的,但向戎堅辭不受。

就因為這地方太亂,作為封地並不是好地方。當年楚國准備讓第一代魯陽公封在大梁,第一代魯陽公一看大梁這地方肯定是和晉、衛、鄭等國爭霸的地方,也堅決不接受而是要了魯山魯關附近的封地,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既然當初向戎不要,沛地一代在宋國,便是國君的直屬。

既然是宋國國君的直屬,當然不可能是好地方,而且國君也管不過來,只能是個聊勝於無的半自治之地。

需要防越、需要防季氏分出的費、需要防楚有出兵權和開戰權的縣公,每年能收上的稅賦不多,又不是宋人故地,殷商後裔氏族不多,所以宋公學著齊國的辦法,對這里用了另一套管轄手段。

原本齊國分為東西兩地,東邊是齊國的腹地,西邊是一些新征服的或是從魯國搶回的地方。

東邊除了之前崛起、至今被齊國認為是「猛虎之國」的越之外,就是大海,沒有威脅。西邊則是各國爭霸的地方,今天可能歸屬自己,明天就歸了別人。

因而齊國在東邊實行軍役,作為自己的基本盤。西邊則實行雙倍稅,也不怎么需要那里的人服軍役,畢竟原本有些地方是魯國的,用當地人去打魯國,齊國也不可能放心。

沛地彭城,在宋國大規模遷徙商丘民前往之前,也是差不多的形式,每年繳納一定的稅就好,出兵的時候出個百十輛戰車走走形式就好,反正精華之地在商丘陶邑,這破地方管不過來也只能這么辦。

按照適的理解,以及在商丘得到了消息,沛地的情況基本就是這樣:像是宋國六卿司城這樣的大貴族沒有,小貴族遍地,成分復雜基本不是宋人,被滅的那些小國原本的貴族在本地根深蒂固到處遷徙。

那些被滅的小國雖小,可也五臟俱全,也有精通祭祀的專職巫祝,所以基本把持著本地的精神生活。作為宋國在此統治的連接下層的通路,也把持著征稅權和征召權。

沒有這些當地小貴族,宋國根本無法統治。而當地復雜的情況,在七雄局勢沒明朗之前,也沒有一個宋的大貴族願意作為封地,再往後這里作為楚齊相爭的重大城邑在於宋國短暫遷都後的經營,以大量的宋人填充打亂了原本的力量平衡。

原本的那些被滅的小國,國家都不大,基本都是附庸國。

但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里的小國貴族們一個個向來無法無天,一些小國的墓葬群中曾出土了十五個鼎……周天子也不過九鼎,這幫小國就敢隨葬十五個,這些小國貴族的後裔之膽大也就可想而知。

基本又都是些夏商時代的古國,作為附庸國名義上屬於王土之周,實則根本不守那么多禮儀,祭祀之風更是嚴重。

適選擇這里,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不是他是個喜歡迎難而上的人,而是如果不難不亂,大貴族根本不會同意。

他倒是想要陶邑,可對方不可能給,就算給了那也成被人用鎖鏈拴著的狗了……

地方基層越亂,證明統治階層越無力量,再怎么蹦躂也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

於是這片混亂的地方,在適眼中,便成了個好到不能再好的地方。雖然如今只拿到了征稅權,可將來還有楚人圍商丘之事,屆時借此良機再行手段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