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 天元逼並邊角騰(十八)(1 / 2)

那場小醉之後不久,各地返回參加這一次墨家同義會的代表基本聚齊,同義會按照既定的在九月召開。

參加同義會的,一共有一百零七人,各地的都有。

頭三天的會算是半公開的,基本就是各個部首或是負責人匯報一下發展的情況,大致通告一下如今墨家的家底。

商丘之戰弭兵會風雲後,墨家開始了一個大規模的擴充,到現在算上候補的墨者,明面在冊的一共有四千三百余人。

算不上多,但放到這個時代,已經算是一支極為可怕的力量了。

現如今墨家控制著沛縣、彭城,滲透了一部分留邑附近的村社,幫助滕國復國,在宋國內部發展的極為猛烈影響力極高。

同時在魯陽的牛闌,在以幫助魯陽公治邑的名義,在那里控制著權力。

在南陽宛城,楚國的第一座冶鐵作坊也已經修建完畢,開始出產部分農具鐵器。

巴地的鹽池,造篾啟歲等人也在那里控制了一部分,與在楚地的墨者頗多聯系。

吳越之地,一部分吳國貴族也頻繁和在那里的墨者接觸。

墨家現在真正的精華之地,是擴展到胡陵、滲透了大半留邑的沛縣。

沛縣本地在籍的自耕農共有五萬六千余戶,這是完全控制了基層村社之後的統計,而且還有很大一部分胡陵和留邑靠近沛縣的部分,以及從各地逃亡到這里後安排墾耕的。

除了在籍的自耕農外,還有隸屬於墨家作坊的「官營」手工業者、礦冶業者、吃墨家俸祿的村社教師、非征召義務的專職士兵等兩萬五千余人。

留邑的村社基本完成了組織,基本能夠控制的人口約有六十多個村社,將近九千戶。

彭城的人數和沛縣差不多,但是手工業者和非自耕農的數量少的多。

滕國復國之後,正在進行人口統計編策入籍,約莫也有三萬余戶。對於貴族而言,一座成邑的人口,在於城內有多少人,而對於可以滲透到基層的墨家來說,則是全部的統計。

此時超過三萬戶的城邑就算是大城,如今能算的上大城的,也就是新建的沛郭,那是墨家手工業的集結地。

沛縣兩座冶鐵爐,每座爐每天可出鐵四千斤,也就是兩噸的數量,不多。

彭城一座。

配套的熟鐵攪拌爐、退火爐、鑄模、翻砂、農具、軍工、鍋等作坊也基本都集中在沛郭。

還有原始瓷、造紙、釀酒等一系列的作坊。

這些作坊依靠著手工業品供養起了墨家越發龐大的開銷,積蓄了足夠多的糧食,更讓墨家養了一批遠高於時代比例的「公務人員」。

沛縣這幾年一直處在一種「高積累」的狀態,前期墨家以鐵器牛馬分歧贖買的方式,讓農夫手中的大部分余糧都進入了墨家的倉庫。

加上組織民眾興修水利、挖掘溝渠等,使得沛縣一地,可以被溝渠灌溉的田地就有八十萬畝。

而土豆、玉米春秋兩季、小麥、黃豆冬夏兩季的種植方法,也讓沛縣的農田產量維持在一個冠絕天下的水平。

不能灌溉的土地,平均每季畝產在一百二十斤小麥。

一些可以灌溉的,平均每季畝產在一百八十斤小麥。

而新墾地、農家自己的堆肥地等,可以達到畝產二百五十斤的、於時代而言可怖的數量。

至於那些代替一部分主糧的地瓜、土豆、胡蘿卜等,產量更高一些,但多數用來釀酒。

僅僅去年,沛縣一年的農業稅收,就達到了周制小石的三百萬石,不過這是周制的小石,平均下來到全縣,每戶的平均負擔也就在四十石,折合到每個農業人口的頭上大約是一百斤。

這若是在別處,必是苛政。

後世孟嘗君費勁心思放高利貸,薛邑六萬戶,每年得息十萬……換成糧食,也不過是可憐的三萬石,以此加上本身祿田封地的收入,供養了三千門客。

在齊、楚等地,一石粟米的價格基本是在三十錢,折合下來就是一個錢換一斤粟米,每個錢合銅半兩,因為農業生產力不發達,根本沒有那么多的余糧用以商品交換。

骨器、石器、銅等工具在漫天撒籽的種植技術之下,就算折合成墨家度量衡的大畝,也不過畝產幾十斤,扣除掉自己吃的,能余下的寥寥無幾。

但在沛縣,以戶均一百二十畝土地、鐵器牛耕和水利以及良種和壟作輪作的支持下,以經典的輪作冬小麥和夏大豆為例,若是年景好,一戶可以收入小麥兩萬斤,大豆一萬五千斤。

戶均繳納的四十小石,約是一千二百斤,大約是十五稅一,在沛縣的確算得上是善政而非苛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