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投靠(2 / 2)

眾人稱善,那人又道:「我們如今困於都城,此時正該假意願意盟誓憲綱,待時機成熟,再行逃脫。集結封地之兵,匯於武城,以投齊魏。」

…………

齊國,臨淄。

此時距離田和始立為侯已過去了四年,不過若是從當年那場臨淄街頭的鬧劇流放齊侯自號保民開始算起,時間更長一些。

田和已經老了,也深知自己可能熬不了幾年了,幸運的是自己看樣子可以熬死自己的兄長。

田氏從「竊國大盜」這個成語的源頭田成子算起,靠的是家族繁衍,廣納姬妾、不禁賓客只要名義上的兒子的辦法來謀取齊國。

大約是田成子自己忙不過來。

這種辦法配合分封制,為田氏代齊鋪好了基礎,早年間齊國十分之九的封地城邑都歸於田氏子嗣。

可這也讓田氏內部的爭斗一直沒有停歇。公孫孫、公孫會、項子牛之亂中,田和田昊兄弟兩人合力,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這勝利的結果,卻是兄弟兩人之間的矛盾日益上升,只不過剛剛取代了姜齊,這時候還不能夠翻臉。

田和已經有了一個頗為聰慧的兒子,取名田午。

田昊自然也有兒子,取名田剡。

田昊的勢力龐大,不亞於田和,當年楚國來請齊國出兵救援大梁榆關的時候,使者找的是田昊而非田和。

雖說現在是田和做齊侯,但也只是兄弟兩人各自勢力的一種平衡,下一任齊侯應該輪到田剡,這是商定好的事情。

後世的歷史中,《史記》中根本沒有田昊、田剡的任何記載,因為田和、田午父子倆將那一對父子的實際完全抹殺,仿佛齊國根本就不存在這兩個人一樣。

但是楚國的記錄中、魏國的竹書中,卻都繞不開這父子倆,互相印證之下,田午田和到底是怎么取得的政權也就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田午弒君後五國攻齊,因為這里面涉及到了齊國內部之爭,以至於田午弒君之後的齊國只怕不下於他父輩的公孫孫公孫會項子牛之亂時候的虛弱,這才讓衛國這樣的小國都參與了伐齊。

後世被稱作桓公、留下了諱疾忌醫的典故、創建了稷下學宮、以五德之說為自己謀求代齊合法性的田午,今年已經十五歲。

現在,作為一個陰謀家而言,年紀還小,實力還不足。

齊伯父田昊留下的勢力還足夠大。

此時作為齊侯的田和,已經積累了足夠的優勢,因為幾年前的伐最之戰,正是自己的兄長田昊指揮的,一場大敗,說不得田和心里還是要感謝墨家當年的痛擊。

雖說除了伐最之戰那一場失敗外,齊國這幾年也算是安穩,姜齊被廢,因為早已經削減了忠於姜齊的羽翼,因而根本沒有掀起什么波瀾,當然齊國眾人對於天命、血統的輕視也正是沒有大規模動亂的原因。

可是齊國此時仍舊算不上一個強國。

以體量而論,天下諸侯中也能排的上號。

比起從晉中分出的韓趙魏、比起已經開始變法的秦,田氏之齊現在只能算是弱國。

原本田齊的強盛,要到田午之子齊威王的時候。

法理上有稷下學宮以五德之說解釋了代齊合法性、內部集權變革烹殺了一些大夫、外部有孫臏領軍變革軍制以弩代弓士等等,這才得以徐州相王成為天下強國。

可現在,當年靠著血緣分封的家族流,占據了齊國絕大部分的土地。

當原本作為「臣」的田氏成為了「君」之後,這種家族分封的後患也就顯現出來。

田成子當年不支持分封制,不廣生子嗣,就不可能謀齊成功;可等到田氏自己成為君主的時候,又必然反對分封制和貴族分權。

放眼齊國,俱是親戚;環顧四境,處處封地。

靠著家族廣泛分封取得了齊侯職位,便要承受家族分封不能集權的反噬。

此時此刻的田和需要一場勝利,一場足夠的積累威望的勝利,才能夠為兒子鋪好變革、集權、干掉自己的侄子和兄長殘余勢力的路。

分封建制下,沒有大國的君主不想集權,只有做到和沒做到的區別。

田氏能夠用百年的時間謀取齊國,田和自然也願意用更長的時間為兒子鋪好路,徹底擊敗自己的兄長,完成集權,使得齊國成為天下大國。

這種心態之下,當費國貴族的密使來到臨淄時,田和確信自己的機會來了,自己臨死之前還可以為兒子做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