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雙喜臨門(2 / 2)

「這莫不是玩笑,歷來官府征夫,至多一月,也不過幾百錢,外加幾斗米,這……未免太多了吧。」

有人覺得有些心虛。

這事兒聽著不靠譜啊。

不過卻也有人笑了,眾人不由看過去,笑的乃是宜陽縣令王寶,王寶捋須,搖頭晃腦道:「多?不多,不多,諸位只怕是有所不知了,老夫治宜陽,而這宜陽與孟津,也不過是一水之隔,孟津的富庶,老夫是久已耳聞的,諸位是不知啊,那秦少游當真是富可敵國,但凡是匠人,只要被他網羅過去,莫說十貫,便是五十貫一百貫他也肯給,如今這關東的匠人,哪個不曉得這個道理,都是蜂擁而去,這倒也罷了,還有那……那什么耍嘴皮子的掮客,不過是靠著腿腳和長舌混飯吃的人,據說一年下來,攢下幾千貫錢也算不得什么?說起來,宜陽是深受其害啊,自那孟津日益富庶,宜陽的百姓,就漸漸人心思動了,許多人拋了田攜家帶口便去那孟津,要制止都制止不住,他們連自家的地都不要,非要去孟津不可,這是為何?無非是因為利罷了,有利可圖,所以才如此嘛,由此可見,便是十貫征募民夫,想來對那秦總管也算不得什么,諸位可莫要忘了,這運河一開,就是堆積如山的財富,人家會錙銖必較,在乎這么星點的蠅頭小利嗎?」

別人的話,大家一開始不信,其實有些事,他們也有一些耳聞,只不過總覺得流言蜚語未必可以當真罷了,可是現在這宜陽縣令王寶一說,倒是讓大家篤定起來。

沒錯啊,馬上那秦少游,一年少說都是上億貫的錢財,咱們跟著沾沾光,又算的了什么?

大家紛紛點頭,心滿意足,各自分道揚鑣去了。

…………………………………………………………………………………………………………………………………………………………………………………………………………………………………………………………………………………………………………

宜陽縣令王寶距離洛陽不遠,所以騎著馬,也不過是半天功夫,就回到了自己的治所。

他的情緒很好,這宜陽和孟津,距離不過是在咫尺之間,可是內外卻是天差地別,從前為了此事,他心里也懊惱了好一陣子,瞧瞧人家,再看看自己,人比人氣死人啊,據說孟津隨便一個富戶挑出來,伸伸手指頭,都可把縣里那幾個積善人家的財富全部比下去,縣里窮,王寶自然也就窮了,這是萬古不變的道理。

而這一次,總算讓他有了點盼頭,人家指縫里漏出了一點恩惠,足夠自己大賺一了。

他忙是叫過了所有的佐官和差役,讓大家先把眼下的事都放一放,而後直接宣布了征夫的事,他伸出了手指頭,得意洋洋的道:「諸位且先莫要提醒本使君開春播種的事,這夫是秦總管征的,一月下來,所有的賞賜折錢六貫,所以此番,也不必強人所難,不肯來的,就不必來了,可是肯來的,得趕緊,遲了,可就不好說。」

其實王寶方才耍了個心眼,他從洛陽那兒得來的消息是折錢十貫,在這里報的卻是折錢六貫,這一小半的錢財,就算是他的『辛苦費』了,當然,他不計較這點截留,更看重的反而是神策府的『賞賜』,不過本著雁過拔毛的規矩,該截留的還是要截留,否則其他的同僚那邊不好交代,難得糊塗,水至清則無魚嘛。

可即便是報出了六貫,這滿縣上下,真是歡欣鼓舞。幾乎所有的人眼睛里,都不禁要放出光了。

等到了次日的時候,一群地方的豪強便匯聚一堂,這都是宜陽縣令有名有姓的人家,雖然不是士族,卻大多都是祖祖輩輩在此扎根許多代,是宜陽縣里有頭有臉的人物。

一直以來,從秦漢開始,這朝廷看上去是總攬一切,其實真正的規矩卻遠不如律令那樣美好,因為任何一個時代,官府的作用都是有限的,比如征夫、抽稅、教化之類的事,官府怎么一手包辦的過來,政權不下縣,何止是明清時期的規矩,在這大唐,那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基本上,朝廷就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建築公司,而下頭各級官府,則是下設的各處分公司,一道旨意下來,緊接著分公司要貫徹,把事情辦好,那么就需要找到大大小小的包工頭,而包工頭,就是本地的富戶和豪強,這些人才是真正貫徹政令的骨干,沒有他們的支持,任何的政令,最後都會變成一紙空文。

消息早就已經透露出去了, 這些人本就是神通廣大,所以現在大家面上都是喜滋滋的,好事啊,以往代官府征稅,雖然也有一些好處,譬如報一些損耗,譬如欺上瞞下一番,總能雁過拔毛,只不過這一次嘛,顯然卻是一個肥的不能再肥的差,辦好了,今年便可躺著吃喝了。

…………………………………………………………………………………………………………………………………………………………………………………………………………

第一章送到。(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