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五章 海上「托兒所」(2 / 2)

英國人那么做,東岸人當然也可以這樣做。以前因為種種原因,海軍不願過多干擾國內正常的生產秩序,因此只在自己的部分戰艦上配了一定比例的人員,以作為後備力量培養,且這些人的培養周期一般都很長,培養的各種知識、技能什么的也比較全面。不過在戰爭爆前一些新戰艦相繼下水,海軍在幾年內培養的後備力量一下子被吸了個一干二凈。沒辦法之下,他們只能開始委托國內的各種遠洋船只也開始幫忙培訓一定數量的水手。

好在政府這邊也比較知道輕重,如今正是戰爭期間。一切當然以戰爭為重。因此他們很爽快地下令南海漁業公司、南海運輸公司開始配人員、培養水手。如今馬德普拉塔港內的這8艘船原本只需要不到23o名水手的。但現在卻足足有7oo人等待上船,可見確實是配了兩倍的人手。

此時碼頭上南海漁業公司的幾位主要領導也全部到場。因為年紀偏大(5o多歲)而從海軍上尉任上退役擔任南海漁業公司老總的韓德智,分管財務和後勤的穿越眾副總胡志剛,分管人事和紀律的副總胡志勇(胡志剛弟弟),捕鯨船船長出身、分管日常生產的本時空土著張雲分別進行了講話,對這些「水手」們進行了一番鼓舞,勉勵他們努力學習技能、不負祖國重托雲雲。不過在看到這些人疑惑、麻木、不解和不耐的眼神後,韓德智頓時失去了再進行一番思想動員的興趣。只見他大手一揮,「水手」們在老軍官的帶領下魚貫進入了各條船的船艙,然後在「檢審法官」號三桅戰艦的護航下順著巴塔哥尼亞海岸線南下而去。

出海兩天後,他們在南緯43度左右的海域停了下來,此時「東岸之鷹」號海軍訓練艦開到一邊進行炮擊訓練,而其余幾艘漁船則開始了正常的捕撈作業。畢竟,他們可不是專門出來玩的,捕魚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啊,至於訓練則只不過是順便而已。

巴塔哥尼亞附近海域還是有一些漁業資源的,雖然比不上紐芬蘭、秘魯、北海道等一線大漁場。甚至也比不上舟山群島、北海(英國附近)等二線漁場,但是總的來說這個漁場的漁業資源還可以用「豐富」這兩個字來形容的。在後世2o世紀後期。阿根廷每年在這里捕撈約五六十萬噸的漁獲,到了21世紀,這個數字增長到了2oo多萬噸。

這里最主要的漁產品是無須鱈魚(拉普拉塔深海鱈魚),約占到整個漁獲量的4o-6o%;其次是滑柔魚(阿根廷魷魚),產量波動較大,多的年份能占到2o%,少的年份不足1o%;至於其他的鯛魚、金槍魚之類則比較少,往往加起來也就4-5%的樣子,不值一提。

捕撈鱈魚的方法,在此時的歐洲有兩種。一種是噸位較大的漁船(1oo噸以上)采用的,即使用圍網進行捕撈,但此法頗為不易,因為鱈魚是深海魚類,往往生活在海底,很難現哪里形成了大規模的魚群;而如果船只噸位較小,那么就只有用延繩釣法來釣了。技術落後的法蘭西漁船(噸位4o噸左右)一般是用單鉤魚線來釣,效率較低,而技術先進的荷蘭人、英格蘭人,則采用多鉤釣法來釣,即一根魚線上有多個魚鉤。至於說滑柔魚,因為生活在海水中上層,可以利用其趨光性進行捕撈,同時也可以用魚鉤來釣,總之比鱈魚方便多了。

從2月27日抵達此地開始直到3月15日,一共17天的時間內,水手們共捕獲了55oo余條鱈魚(約22噸)以及1o噸滑柔魚,這些漁獲都被運到了補給加工船上,水手們將魚按大小分類,分別進行加工、腌制,腌制完畢後再裝進木桶內存放起來。按照目前的東岸行情,鱈魚每斤5分錢,一條中等大小的鱈魚就是o.4元,22噸鱈魚就是22oo元;至於那些以低收入階層消費居多的滑柔魚,則廉價了許多,每斤才2分錢,1o噸魚也不過才4oo元,只能說是聊勝於無。

在此時歐洲經濟富裕的意大利地區,普通人每個月大約消費84o克左右的魚,基本都是鯡魚或鱈魚(荷蘭出口),瑞典由於飲食結構問題則為恐怖的接近8千克(中產以上階層)。東岸雖然沒有歐洲達的漁業,從而造成鱈魚、魷魚這兩種主要食用魚類的價格偏高,但老百姓們憑借著較高的收入依舊能夠每月享用1條鱈魚或十多斤魷魚。特別是那些信仰天主教的新移民,他們在很多節日會大量享用鱈魚——這是從舊大6帶來的傳統,保守估計目前東岸每月的鱈魚需求量是15萬條以上,約合6萬元,前景還是比較廣闊的。

當然,除了捕魚之外,這7oo名水手還在幾條船上進行輪崗訓練,以充分保證各種技能都訓練到位。3月15日的時候海軍還派人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抽查,總的結果還是很不錯的。

3月16日,船隊離開訓練了多日的海域,換了一處繼續進行捕魚和訓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