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漸復蘇的經濟(二)(1 / 2)

1648年3月5日,中雨。

鎮海造船廠的舊船塢內,刺耳的機床鋸木聲此起彼伏地響起,船塢兩邊的加工車間內,幾十台木工機床一字排開,不斷地將上頭運過來的船材加工成各種尺寸的標准件。加工完的標准件再通過馬拉貨車拉到船塢內,由造船工人們進行裝配。

此時船台上一字排開了五條大船,六百多名工人正在進行著緊張的奮戰。他們在去年12月份時與大魚河廠分享了奧斯曼帝國訂購的十艘笛型船訂單,每家廠五艘。鎮海廠造的這五艘船再有一兩個月水差不多就可以下水了,到時候還將進行一番海試——從鎮海港往布蘭卡港運輸一批物資。海試完畢沒有問題後,這幾艘船就將等到下半年七八月份,和海軍護航船隊一起出前往地中海,去的時候還能順便多拉點東西。

五艘笛型船的訂單,讓鎮海廠從半停工的窘境一下子又進入了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之中。拿了足足半年基本工資的工人們煥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他們也不用工頭、組長、班長、車間主任什么的強調勞動紀律了,一個個干得極其認真,沒有絲毫偷懶的地方,而且手下的活也非常精細,這有力保障了這批船的質量。

他們實在是被沒有訂單的日子折磨怕了!自從造完幾艘海軍的補給船後,東岸共和國的三大造船企業就集體陷入了大蕭條之中。國內人力緊張、很多水手被征調到了海軍補給船上服役,因此南海運輸公司也調整了投資計劃——事實上交通部也沒錢往下撥——從1646年1o月起除了下了三艘笛型運輸船的訂單外,便再無任何新船建造計劃。

南海運輸公司沒訂單。海軍也沒有任何新艦計劃。除了在46年下了一批補給船、醫療船什么的訂單外。整個47年都沒有新造任何一條船。按理說東岸正處於與西班牙戰爭期間。海軍應當加大造船力度的,但無奈國內人力緊缺,有經驗的水手更是緊缺,再加上一些財政方面的現實困難,因此海軍在47年竟然也無任何新艦計劃,所培養或招募到的一些水手都緊急補充了海戰戰損,因此即便新造了戰艦出來,也無足夠的水手去駕馭。那還不如不造呢!

三大船廠在默默完成了手頭的訂單後,將南海運輸公司的三條船一分,便再無任何事情可做了。其間也許還接了一點船舶修理、蒸汽化改造之類的小活,但改變不了大勢。到了47年2月底、3月初,完成了手頭訂單的三大船廠已經陷入到了徹底停工的狀態!

其中,現代特種船舶廠的日子可能還好過一些。因為他們手頭的捕鯨船、挖泥船、燈塔船、魷釣船、移民專用船等都是專業性較強的船只,建造周期長、利潤率高,因此短時間內還能撐一撐。而且他們的廠長韋華也比較有本事,竟然利用自己的關系從巴西搶來了兩條風帆動力捕鯨船的訂單,這讓其他兩家廠的管理層幾乎瞪爆了眼珠子。

現代廠的日子還能混一混。但鎮海廠、大魚河廠的廠區內可就門可羅雀了。所有工人都垂頭喪氣,因為大家明白。沒有訂單就只能領基本工資:每個月五元——這還是在政務院上調了國有企業最低工資標准後的收入呢,以前更是只有可憐巴巴的四元錢——在這個因為戰爭而貨幣、物價飛漲的年代,五元錢能干毛?

兩家船廠的管理層也比較著急,廠里花十多年時間逐漸培養出來的大批產業工人每個月的收入直線下降,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搞得他們連在廠里大聲說話的底氣都有些不足。他們一邊前往巴西,上門推銷自己的船只,一邊要么組織工人植樹造林(都是櫟樹之類的船材)、要么組織工人們去修修碼頭和公路,多多少少讓大伙賺一些辛苦錢補貼家用。

只是花費大代價培養出來的工人卻去修路植樹,這總讓人心里不是滋味。而且這些大船廠陷入了蕭條之中,給他們做配套的小廠更是經受了滅頂之災。由國家投資的錨鏈廠、機器帆布廠、木材烘干廠還好說,畢竟他們家大業大,而且他們錨鏈、帆布、木材之類的產品也不光光是造船上面要用到,其他一些行業也會不時使用這些玩意兒,因此這兩家廠雖然也開工不足,但還能勉強支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