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逐漸復蘇的經濟(二)(2 / 2)

不過那些私人投資的制桶作坊、制繩作坊、皮革作坊、鐵匠作坊甚至一些船只內設裝潢作坊就很困難了,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員工收入大減,企業主陷入巨額虧損之中,他們這些小企業在整條造船產業鏈中資金實力最差、抗風險能力最弱,因此很多作坊在大蕭條之中都引入了新的投資者或者干脆就是換了主人。原本的作坊式企業也在這場危機之中進行了兼並重組,企業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不過在沒有新增訂單的日子里,他們也只有依靠交通部下的一些微薄的補貼苦熬日子罷了,真要實現全行業的復蘇,還是需要三大船廠自己先接到生產任務再說。

就這樣苦熬了整整一年後,47年下半年,從歐洲返回的貿易船隊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奧斯曼帝國政府訂購了十艘6oo噸級的笛型運輸船,每條船合同造價4萬元!這個消息如同一針強心劑注入了每一個造船工人的心里,大家立刻扔掉手頭的修路植樹工作,然後興高采烈地返回了廠里,准備開工建造新船。

東方不亮西方亮,就該這樣嘛!國內因為水手數量嚴重匱乏以及財政困難而停造了新船(現代廠的移民船還在繼續建造),那么給外國人造船就成了大伙的唯一出路了!這筆大單子,來的真是時候!

木材烘干廠內的煙囪里冒出了久違的濃煙,大批從新華夏運來的大葉紫檀、紅檀木被送進了窯內進行烘干;機器帆布廠也開始吭哧吭哧地編制細密厚實的帆布,織出來的帆布極為沉重、且帆面上用染色布織了一些奧斯曼人指定的圖案;錨鏈廠內此時更是叮當作響,五大三粗的工人們正就著通紅的鐵水鑄造錨鏈。至於那些小配套廠的企業主們,更是一躍而起,將回家幫家人務農或打零工的工人們又喊了回來,通知大伙立刻開工,准備給鎮海廠和大魚河廠做配套設備。

鎮海廠內,已經整合為七個船台的老船塢內立刻人滿為患,大伙摩拳擦掌,誓要保質保量地完成這幾艘船!笛型運輸船是東岸共和國的經典遠洋貨船,大伙這些年來也造了幾十條了,經驗異常豐富,可以說閉著眼睛都能整出來。

此番七大船台上五個都鋪設起了龍骨(另外兩個船台給其他船做修理或者蒸汽化技改),木材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因為切割的都是新華夏運來的硬木,因此一下午便廢了很多高碳鋼的刀頭,但大家毫不在乎,因為沒什么比在廠區里聽著機器轟鳴聲更令人感到安心的事情了——這意味著大家的收入開始大幅度上漲。

這五艘船造完後,還有五艘奧斯曼帝國民間運輸商人的訂單,這都是那些專跑黑海運輸的商人們訂造的船只,他們實在受夠了以前那種技術落後、運量小且又極其不安全的伊薩克船只了。他們現在需要一些高效安全的大船,如果東岸人建造的這五艘船只能夠讓他們滿意的話,那么很可能接下來還將有第二批、第三批的訂單,這對於華夏東岸共和國的造船業來說,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們現在的內需嚴重不足。

不過無論如何,來自海外的大訂單終於將因為戰爭因素而陷入泥潭中的東岸造船業重獲生機,他們維持住了這幾家船廠的技術隊伍和一千多名熟練的產業工人,這對於有志進行工業化的東岸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鎮海造船廠、大魚河海軍造船廠在經歷了一年時間可怕的大蕭條後走上了復蘇的道路,而這其實也是華夏東岸共和國一些外向型產業的縮影。在經歷了生產規模高擴張的階段後,突如其來的戰爭以及國外市場的風吹草動都使得他們陷入了困境之中,比如紡織業就一直開工不足、皮具產業的需求也在不斷下降,總而言之,東岸的外向型產業現在是到了調整生產結構、優化產品質量的時候了。

接下來隨著歐洲戰事的逐漸平息,英格蘭、葡萄牙、荷蘭、瑞典、德意志地區的工農業生產秩序也將得以恢復,並進入高展期。到了那時候,盛行重商主義的歐6國家中隨便什么關稅壁壘、貿易摩擦、行業保護都將使得東岸產品的銷售變得困難重重,到時候如何調整工業生產結構並與歐洲人持續展開競爭,以讓東岸的工業化不胎死腹中,其實是非常考驗執政者智慧的事情。

產業逐漸復蘇,而更深遠的危機卻也接踵而至!(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