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河間(二十六)(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

「每天早上當人們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已經有新機器在運轉了;而當人們開始享用晚餐時,機器還在轟鳴不息……」剛剛頂替退休的黎達彥、空降擔任《真理報》總編的孫悟本坐在科連特斯城內某座「古老」的西班牙別墅內,寫下了上面那段話。

這是下周將要出版的某期報紙上的頭條,主要談的是如今東岸國內工農業的發展形勢,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說白了,這就是回顧下過往的發展,拍拍執委會諸公的馬屁,順便鼓吹一下五百元老們的先進性和優越性,讓他們的統治更加合法與穩固而已。

「……食品的生產令人稱道。在我們國家,小麥收獲前與收獲後的價格之間,已不再具有明顯的差異,這是迥異於舊大陸的地方。各個縣紛紛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食品儲備體系,大量谷物被更成功地貯存在了國家儲備糧庫的谷倉內,然後被火車、船舶運往各處,平抑、控制糧價。任何一個地區的歉收,可以有把握地由其他地方的豐收來扯平:當鴨子湖流域發生水災時,可以由東岸大草原增加供給來平抑;而當東岸大草原發生旱災時,又可以用船只將昌化一帶的農場生產的谷物運往南方拋售,雖然經由這些木質海船散艙運輸的糧食難免有些受潮……」

「……三十年來一直起伏於25元左右的價格,在1663年以後始終沒有高於27元,也沒有低於22元。在最近公布的一攬子貨物價格指數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般零售食品的價格波動已被恰當地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百分比范圍內,這主要因為在東岸這個工業國中,存在著太多有助於穩定食品價格的力量了……」

「……今天我受邀參加清源港碼頭及谷倉的落成典禮,正是為了向大家描述一下富饒的河間未來將如何成為我們祖國的又一個糧食供應基地。這個如同東方大陸江南水鄉的地區,土壤素來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暖,只要排干沼澤積水,假以時日前途不可限量。或許,在這個打造中的糧食基地的沖擊下,未來東岸的谷物價格跌破22元每噸也不是沒有可能。擁有六十畝耕地的農村家庭,其收入降低在未來也是可以預期的事情,這或許會促使東岸這個工業化國家的農業形態發生某些深遠的變革……」

寫到這里,孫悟本暫時停頓了一下,抽出鱷魚牌火柴,給自己點了個煙斗,默默思考著。國家每一次移民實邊,一般都是以農業開始,而在發展數年後,這些地方在糧食逐漸自給後,都會嘗試著向外進行輸出。市場上谷物開始增多,除供應增加的人口及非國民勞務工食用外,一般還會有些剩余,這些無疑會造成谷物價格的下跌。

而每當價格下跌一次,就會導致部分地區——一般是老縣份,經濟較發達地區——的谷物種植面積開始下降,因為這些地區的農民比新開發地區的農民更難以忍受糧食價格的下跌,所以他們開始轉而經營其他農業,以維持家庭的收入。要知道,一個家庭如果算十口人的話,日常支出的費用也是相當不低的:40畝農田谷物的產出有接近四分之一被自己消耗掉,剩下的部分及休耕地的產出(休耕地一般種植苜蓿肥田,而苜蓿可以喂養牲畜,但近年來隨著巴塔哥尼亞野牛的大量輸入,這種情況也在不斷減少,至此休耕地似乎真的被休耕了)還要用來采購其他生活必需品,還要繳稅,還要找人代役,還要應付雜七雜八的開支,一般來說年底剩下六十元就不錯了,如果他在農閑時沒有出去打零工的話。

這樣的收入水平,自然是無法滿足靠近東方、青島、平安、鎮海、鐵嶺等主要城市的農民們的胃口的。出於比較效應,他們對於年工資總額最低也在九十元以上的工人階層頗為羨慕,因此非常渴望提高自己的收入,那么作為他們手頭唯一、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的農田,就必須改變經營模式了,而且這樣的情況已經在那些大城市的郊區得到顯現。

「……西紅柿、辣椒、南瓜、洋白菜、豇豆、洋蔥等蔬菜的種植,桃、李、橘等水果的供應,鄉村釀酒作坊的日益博興(這需要很多大麥),都體現了大城市郊區農業的被迫轉型。在谷物種植收益不見增長的年代里,他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收入,從收入高出一線的城市工人那里獲取利潤。也只有如此,他們才能繼續維持自己的生活,出資供自己的兒女完成基礎的小學教育(現在很多地區的學舍、教具尚需村民集體捐建,教師也得大伙集資去城市里高價延聘),同時應付各種各樣的攤派,比如挖河、修路的攤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