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操碎了心的談判(一)(2 / 2)

布宜諾斯艾利斯

1945年10月17日,在五月廣場爆發的示威活動,大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工人階級從那時起是庇隆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五月廣場也成為許多阿根廷政治事件爆發地和示威地。

1955年6月16日,五月廣場爆炸的海軍炸彈碎片導致364平民喪生(見五月廣場炸彈事件),該事件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唯一一次遭受來自空中襲擊,也導致了三個月後軍人推翻庇隆政府(見阿根廷自由革命)。

1970年代,一系列左翼革命運動(e.r.p,f.a.r.)和由在胡安·庇隆死後成為於1974年阿根廷總統的伊麗莎白·庇隆所支持的右翼團體三角a間的沖突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斷爆發。

1976年,由jerafaelvidela領導的政變使該沖突升級為「骯臟之戰」,約三萬人死於軍事政府統治期間;由受害者母親發動的靜默游行成為了那一時期阿根廷有名的受難意象。

1982年,教皇保羅二世因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並於1987年二度訪問該市。

1992年3月17日,發生了29死、242傷的以色列使館爆炸案和1994年,拆除多棟猶太組織的大樓致死85人事件。

1993年,阿根廷憲法修改後賦予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自治權,並終止總統任命市長的權利。

1996年6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選出了首任民選市長。

名稱由來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名字的起源頗有爭議,由彼得·門多薩為了紀念聖瑪麗亞delbuenaire,其為美洲大多數的西班牙探險家故鄉—安達盧西亞和地中海國家的水手守護神而命名。

在1324年和1326年之間,當時的西班牙阿拉岡王國,其疆域拓展至撒丁島和南意大利,西班牙人包圍了撒丁島首府卡利亞里;並在一座用中世紀加泰羅尼亞語bonayre稱之的小山上,建造了房屋和一座教堂,其意是將當地的清爽空氣和坎普的濁氣相比較。

傳說在1370年一場強勁的風暴過後,bonayre山下的海灘上一群漁夫發現了一尊木質的少女瑪麗亞雕像,後來據羅馬天主教令存放在女修道院,該像多次奇跡般出現在祭壇上;天主教修士在獻身於三位一體後又拜thevirginofbonaira,水手多次從危難中獲救歸功於其神力。大約百年後,加泰羅尼亞人列奧納多·格力愛博,在橫渡科西嘉島時遇船難,因搶救一尊virginofbonaira而獲救,其認為是神人相助,後來也加入了彼得·門多薩的美洲遠征,因此據稱其說服門多薩用之命名布宜諾斯艾利斯。

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是世界上名字最長的城市,其全稱為:聖迪西瑪特立尼達德聖瑪麗亞港布宜諾斯艾利斯。

資源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位於草原之上,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域外豐林茂草,市區街道兩側種植著梧桐樹、桉樹、棕櫚和美洲大陸上特有的哈卡蘭達樹,高大的木棉樹遍布全城,那些盛開的桃花和桔黃色的木棉花交相輝映,顯得十分艷麗。

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引人注目的是奧布樹,這種拉普拉塔河流域特有的植物,樹干粗大,枝葉繁茂,樹冠像一把太陽傘,在烈日炎炎之時,給地面帶來大片濃蔭,讓人感到格外清涼爽身。那些草坪、花壇更是伸展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在住宅區,家家陽台上都擺滿了青翠的觀賞植物,這些盆栽花木,千姿百態,各具匠心,美不勝收。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綠化工作很有成就,全市綠化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1/10以上,保持了自然生態平衡,凈化了城市空氣,美化了環境,使城市真正變得「空氣清新」。

人口民族編輯

人口

1740年起人口增長

1740年起人口增長

據2001年人口普查顯示,布宜諾斯艾利斯都會區含市區和31區共計12129819位居民,占全阿根廷人口三分之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680人,其中郊區只有2400人;種族由88.9%白人、7%土著、2.1%亞裔和2%黑人組成。因低出生率和郊區的低移民數,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口1947年起長期穩定在三百萬人左右;同期附近區人口猛增5倍達到約900萬人。據該數據顯示,人口中17%小於15歲、22%大於60歲,該市年齡分布大體和歐洲社會相似,總體較全阿根廷人口年齡分布稍大。

民族

大多數市民有歐洲血統,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後裔相當普遍。其他歐洲血統包括德國、愛爾蘭、葡萄牙、法國、克羅地亞、英格蘭、威爾士;1990年代興起一波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的移民潮。少數族群為西班牙和當地土著的後裔,人數自西班牙殖民時期開始增加;20時世紀起敘利亞和亞美尼亞裔族群在商業和市政中發揮顯著影響。猶太族群約為25萬人為南美最多;多為北歐和東歐的德系猶太人後裔。

日本人為首批移民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裔族群,主要來自沖繩;傳統上日裔阿根廷人主要為花農,獨占干洗業,其後裔職業拓展至所有民生領域;1970年代起,中國人和韓國人成為移民潮的主流,韓國人多從事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