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中央谷地(十七)(2 / 2)

這些經驗豐富的工人入學都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有小學文憑,或者經考核後有小學學力,不然是不可能被招收進來的。之所以設置這么一個門檻,是因為東岸人發現工業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對工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他們會簡單的數學知識、會維修機床、會讀寫東西,這必然是要求他們經受過完整的基礎教育,否則是不可能跟得上的——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文盲工人當中就不存在人才乃至天才,但如果他們不願意去專門的夜校補全基礎教育的短板的話,注定是沒有太多的上升前景的,充其量只能做一個熟練工匠罷了。

與之類似的學校在東岸尤其多,但其中建築學校的數量似乎是最龐大的,這可能和當前東岸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畢竟幾十年來「大工地」的綽號可不是白叫的。在遍地是工程項目的情況下,對建築類人才需求較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就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教育部的官僚們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喊出了一個縣建設一座職業學校的口號。他們認為,在東岸經濟迅猛發展的當下,各縣應該大力培養專門職業的人才,以便在地方建設時有人可用。他們強調,各地最好要結合自身實際,且不可好高騖遠,沒有任何工業基礎的干脆就開辦農業學校、林業學校、漁業學校什么的,總之不能胡亂來,要量力而行。

說實話,教育部老爺們的這個要求還是令大伙比較煩惱的。蓋因大家這會還在吭哧吭哧地忙著普及全縣的小學基礎教育呢,一縣一初中的口號才過去沒多久,現在又要再加個職業學校了,這不是扯淡嗎?真當大家的錢花不完嗎?或許經濟收入高的沿海縣份尚可支絀,但經濟條件一般或者較差的內陸縣份呢,他們怎么辦?要知道,很多純農業縣份,光是為了普及小學教育就已經精疲力竭了,初中的建設尚在咬牙積攢的階段,更被說職業學校以及上頭要求必須附加的圖書館了,這可真真是要了很多人的老命了。

因此,自然而然的,教育部老爺們的話被下面人選擇性忽略了。他們明面上無法直接對抗上級的命令,因此只能消極辦理,施展拖字訣,優先將教育資金用來保證全縣小學教職員工的工資、福利和獎金,用來保證教具的采購,用來保證校舍的修繕,以及用來保證各種課外活動(一般是勞動)的經費的充足。

除此之外,作為全縣標志性工程的初中——窮得地方想辦法建一所,富的地方兩三所甚至更多——建設及維持費用也必須大體上有點眉目。要知道,在華夏東岸共和國,現在初中並沒有囊括在義務教育的范疇之內,也就是說你小學畢業後想要繼續學習的話,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學費才能進入初中,前提是你能通過入學考試。

由於一些傳統觀念的緣故,比起掏錢上學,很多東岸百姓寧願去找個工作,因為他們覺得小學文憑完全夠用了,進一步的學習是「浪費」,完全沒必要。而且這還是城市小孩了,如果是農村小孩的,那就直接回家種地了,相信如果不是政府強迫的話,他們甚至連小學都不想上。因此,為了吸引廣大小學畢業生進入初中「深造」,因此這初中的入學費用顯然無法定得很高,甚至可以說是比較低廉。但學校的各項開銷卻又是扎扎實實存在的,這缺口也只能靠地方財政來幫補了,反正教育部幾乎是不怎么出錢的,即便有也很少。

現在上頭又要求各地大辦職校,這肯定會導致地方上的抵觸。說不得,最後還是敷衍了事,弄一個破宅院,招幾個老農民、老木匠、老瓦匠甚至樂師、畫師什么的,隨便弄點學生來聽課,就糊弄過去了。

真正像兵團四堡這里開設建築學校並招收一百名學生的學校,在很多新開拓的貧窮縣份當中當真是鶴立雞群了,真正在搞這些的其實多是一些國營大廠,他們的廠辦學校的質量還算不錯,教出的學生主要是內部自己消化了。

當然了,兵團四鄉的這個建築學校准確說起來其實是教育部和南智利地區共同的手筆,和縣一級地方政府沒關系(更何況這里還沒有設縣),因此也不能就說當地官員有多么重視教育了。他們現在滿腹的心思,應當更多地放在建設地方和應付西班牙人身上了。

也只有等到地方建設完畢,經濟慢慢有了起色,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時候,各色各樣的教育才能夠全面鋪開。到了那時候,如果好好深耕個一些時日的話,相信會出現一個人才井噴期的,這一點毫無疑問,已經在東部沿海地區被多次反復證明。

而除了小學、初中、職校以外的教育體系,東岸人多年來其實也一直在不停構建著,像青島路橋學校、大魚河青年干部學校、青島財會專門學校、首都醫科學校、海關學校、法律中等專門學校、西湖農技學校、平安冶金中等專門學校之類的學校就不說了,這些年發展還算不錯,培養了大批人才,其中很多現在都已經成了社會中堅。

除此之外,高中的大面積推廣現在也提上了議事日程。也就是說,原本全國只有兩所高中(分別是自然院和工程院附屬高中)的情況將成為歷史,教育部在去年年初就提出了一年內全國新建八所高中的計劃,目前來看基本完成。下一步,他們在今年還計劃要興建更多的高中,招募更多的學生,培養更多的有識之士。

高中畢業出來的學生,或許在一些專業技能上不如中專畢業的學生,但他們基礎知識更為扎實,學習的東西也更深入,未來進入像自然科學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院、南鐵醫學研究院、鐵道技術研究院、化工研究院之類的科研機構時,也更加如魚得水。

而在初中全部普及,高中的數量也越來越多之時,高專、大學自然也就應運而生了。這些,其實都是相輔相成的事情,缺一不可。當然話又說回來了,在這會初中普及還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高中的普及就更是遙遙無期了,這個沒有捷徑可走,只能年復一年地投資、積累,然後才能有收獲。在此之前,各種研究所、研究院的存在,其實就充當了這么一個大學的教育職能,里面的學生一邊跟著師父學習,一邊幫著做研究,共同推動著東岸科技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