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南北新政(二)(2 / 2)

無獨有偶。就在馮瑜與豪克斯·克利福德商討引進蒸汽機及紡織技術的時候,在南邊大順國的貿易重鎮巴陵縣,大買辦張紹宗正站在裕大昌紗廠面前評頭論足,狀極歡快。而在他旁邊,是裕大昌布行東家,開風氣之先創辦商學院的商人黃伯超。

張、黃二人,合作也已經很多年了,彼此都十分信任。作為定海紡織廠的大買辦,張紹宗常年在黃伯超這里采購棉花、土布。棉紗是寧波的紡織廠需要的中間品,耐磨耐穿的土布在勞動人民群體中非常受歡迎,尤其是那樣體力勞動者,根本不願意買寧波當地機器產的布,而是買價廉物美的大順或清國土布。張紹宗作為買辦,沒做成一筆生意都能領到5%的佣金,資金增幅非常迅速,以至於他都可以一擲千金,與黃伯超合辦裕大昌紗廠,開始機器紡紗了。

但與清國不同的是,裕大昌紗廠的機器較為傳統,頂多是參照了一點寧波定海紡織廠的設計做了些改進罷了,就這還是張紹宗這個定海紡織廠掛名采購經理提供的。但出於技術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改進都無法實施,因為定海紡織廠現在已經采用全蒸汽動力了,機械傳動部分的機器也是從本土進口的,就順國的工業水平,怕是還無法仿制。或者即便可以仿制,其精度和耐用性也不行,還不如放棄。

所以說,裕大昌紗廠的技術水平並不高,未來可能還沒有馮瑜正在籌建的海州紡織局的技術水平高。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你順國沒有出海口呢?英國、荷蘭、法國的商人確實想來和你做生意,但東岸人霸占了崇明沙,在上面架起了大炮,天天小炮艇巡邏著,人家想來也不敢啊!說穿了,這事的根子還是在東岸人身上,他們將長江視為禁臠,不准其他人進來貿易,獨享超額壟斷利潤。

順國現在要想引進技術,來源除了東岸一家之外,還真沒什么別的渠道了。所以,當初人家拼了命地想在廣西、廣東那一片撈個出海口,也是有原因的。沒有出海口,那就永遠受制於人,永遠是被東岸勢力包圍著的可憐蟲。外國的先進武器、先進戰法、先進技術、先進思想無法引進,發展前途自然大大受限。在這一點上,他們甚至還不如死敵滿清政權,想想還真是挺讓人懊惱的。

張紹宗最近也在想辦法。他在裕大昌里投資了不少錢,大概占了三成股份的樣子,因此這事由不得他不上心。他想到的突破口是,利用自己在寧波和定海紡織廠相對不錯的影響力,說服他們出口一些較為先進的紡紗設備給裕大昌。哪怕是庫頁島生產的木、鐵混合的落後設備也沒關系,他們都需要!

張紹宗給出的理由是裕大昌是紗廠,生產出來的紗錠可以出售給定海紡織廠,且大家之前也一直是這么做的。裕大昌紗廠的產量和效率提高了,那么定海紡織廠的產量也能隨之提高。以如今的市場形勢,這是可以賺更多的錢的,那么又何樂而不為呢?

張紹宗不確定東岸人會不會接受他的這個說法,但不試一試怎么知道呢?他在當地還有不少朋友,使點錢讓他們幫忙說和一下,應該也是有可能的吧?裕大昌紗廠,實在是太需要現金的紡織技術與設備了,不然就仍然是一個鄉下作坊的水平,大號的作坊!

而如果張紹宗成功說服東岸人,引進一整套的紡紗設備與技術——哪怕是落後一兩代的也沒關系,在中國足夠先進了——那么裕大昌紗廠便可以一飛沖天,成為大順乃至整個天下最成功的現代化機器紡紗廠。當然了,這是因為張紹宗不知道滿清的海州知州馮瑜也在與英國人洽談引進全套紡織設備,而且還是蒸汽動力的,比大順的高級多了,不然的話他怕是不會這么樂觀。

不過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大陸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清國和順國,幾乎不約而同地開始了大規模的針對傳統產業的大規模現代化改造。制茶業、航運業、紡織業、食品加工業、建築材料業等等,是這些資本第一輪投資的重點對象。雙方之間的區別是,清國方面政府顯得更為重視,並擠出了一定的資源,投入到了這些新產業之中,而順國官方卻對此不管不顧,幾乎沒投入任何資金,這或許和他們的財政狀況遠較清國更為糟糕有關。

張紹宗最近一年內多次往返寧波和湖廣,因此通過東岸人的渠道也隱隱約約知道一點清國那邊的狀況。尤其是前些年聲勢浩大的茶葉商戰,一度讓東岸人也有些吃驚,雖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失敗了,但卻也給清國留下了一點現代化工業制茶的基礎。畢竟,那些焙茶廠的廠房、設備和工人們都在,茶葉公所換了一波老爺們之後,總還是要把這些東西繼續運轉起來的,因此還是有一些好處的。

不過張紹宗受東岸人影響,對清國這種操作工業化的模式不是很看好。清國的那些企業在起步階段能得到朝廷的資金固然好,而且朝廷可能還會通過外交途徑幫忙解決技術引進的難題,但其弊端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外行指揮內行,瞎胡搞,最後指不定就把廠子搞黃了。

而且,企業的很多權力被把持在官員手里,私人股東們出於種種原因,不敢過分得罪,最後往往導致廠子里被塞了一堆不學無術之輩,偏偏這些人很多時候還把持著實權部門,結果便是貪污腐敗盛行,企業生產效率低下。

順國這邊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私人投資建成的。官府沒錢,也不會搞廠子,因此只能放手,任商人們自己去折騰,反正只要能讓他們收到稅費就行。撐死了有一些軍頭們看著廠子生意不錯,想進來分一杯羹,但好的一點是他們只要錢,並不實際參與廠子的日常運營與決策,這就給了像黃伯超、張紹宗這類專業人士以極大的自由度,讓他們不用被外行掣肘,可以專心於企業的經營,將廠子做大、做強。

清、順兩國的不同模式基本上是各有利弊,誰能做得更好,還得看各自實際中的操作誰更出色了。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無論是哪種模式,高效也好,低效也罷,其實都是在扎扎實實提高兩國的工業技術水平,提高他們的財富生產能力。只要他們不怕失敗,長期堅持下去的話,是肯定會出效果的,這一點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