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章 弘治名臣(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882 字 2021-01-18

/s日pt>現在安汝升固然已經伏罪,但其黨羽可不少,還有許多官員跟安汝升暗中有勾連,否則也不會出現鹽船被扣的事件。

沈溪就算平安歸來,依然無法睡安穩覺,按江櫟唯的提醒,無論是他,還是惠娘,都應該在家老老實實待著不能出門。

但就在事情生後的第二天,就有官兵過來請沈溪到知府衙門那邊「一敘」。

「安知府不是已被問罪了嗎?為何還要去知府衙門?」

沒等沈溪下樓,惠娘就率先出口質問。她也是因為昨日的事情影響甚大,就算回來也有些疑神疑鬼。

「安知府確實是被問罪了,是朝廷的上官有請。沈公子何在,請跟我們走一趟。」

來請人的官兵可沒好脾氣,說是請人,其實跟拿人差不多,容不得絲毫拒絕。沈溪從樓上下來,先確定來人的身份,這才跟官兵一道出門。

到了府衙門外,江櫟唯親自等候在那兒。

江櫟唯道:「沈公子,不是非要叨擾,是劉侍郎要接見你。劉侍郎是朝廷派來偵辦盜匪案的欽差大人,你可不要冒犯。」

沈溪心說:「還用得著你提醒!?當我沒見過欽差還是怎么著?上次謝鐸我應付得不是也游刃有余?」

但他還是謹慎地跟在江櫟唯身後,因為這次的人,他可以確定就是弘治朝的名臣,現為副左都御史、戶部侍郎的劉大夏。

劉大夏,字時雍,號東山,湖廣華容人,二十歲時舉鄉試解元。天順八年中進士,歷經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四朝。弘治十四年接替馬文升調任兵部尚書,是輔佐弘治帝朱佑樘,實現「弘治中興」的一代名臣。

但是在歷史學界關於劉大夏卻有頗多爭議。主要來自於他早年供職兵部時,曾將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悉數燒毀。是破壞中國文化傳承的「大罪人」。

沈溪跟隨江櫟唯到了知府後堂外,先恭敬立著,等江櫟唯進去通稟過,才被准許入內。到了里面,就見劉大夏坐在地席之上,旁邊一張小方桌,上面擺著罕見的象棋棋盤,正在自己跟自己下棋。

一般來說。古代說及棋藝,指的都是圍棋,很少有人會去下象棋,直到明朝中葉以後,象棋才逐漸在士族階層中流行起來。

劉大夏雖是文人出身,但他身上有武人的氣質,對於棋面攻守更為直接的象棋感興趣也不足為奇。

劉大夏會選用武進士出身但有文人氣質的江櫟唯在身邊為佐官,應該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劉侍郎,汀州寧化縣學子沈溪帶到。」江櫟唯稟報道。

劉大夏這才抬起頭,打量沈溪一眼。沈溪趕緊上前行禮:「學生沈溪,拜見劉侍郎。」

劉大夏點了點頭,道:「顧育。先去做你的事,我跟沈溪敘敘話,沒什么重要事就不要來打攪。」

江櫟唯有些羨慕地看了沈溪一眼,行禮後退下,等後堂內只剩下沈溪和劉大夏二人,沈溪還有些無所適從。

雖然劉大夏現在只是戶部左侍郎,但他到底是弘治朝的名臣,相繼會擔任右都御史、兵部尚書等職,算得上半個宰相。這等人物地位何其尊崇?能跟沈溪這樣一個小孩子面對面說話,對於平常人來說那就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

劉大夏沒讓沈溪落座。倒不是說劉大夏盛氣凌人,只是他跟沈溪的身份地位相距太過懸殊。即便只是年齡也不相稱。劉大夏坐在地席上,沈溪立著,只能立在內帷外,距離劉大夏有一段距離。

劉大夏一邊跟自己下棋,一邊道:「我在抵達汀州府城之前,多少聽聞一些汀州商會之事,商會當家人,6門孫氏居寡,但能守節,於數年前南方爆瘟疫之時,行種痘救人,為朝廷所表彰,可有此事啊?」

沈溪行禮道:「有。」

劉大夏稍微擺手,道:「不用太過拘謹,正常答話就是。」頓了頓,他續道,「當初陛下派謝老先生到閩浙考察災情,他曾到府上拜望過,親自種痘,此法為他所引入北方。頭年里,關中瘟疫,非種痘之區,十者死有三四,而種痘之區則人畜無恙,連陛下都頗為驚嘆,親自讓太醫種痘,關中種痘之區,感念6門孫氏恩德,紛紛為她建生詞祭祀,6門孫氏名聲遠播在外。」

沈溪心中驚訝,他沒想到種痘之法傳播得這么快。或者也是這年頭人心作祟,覺得種痘是自惹災禍,對種痘非常抵觸,這也是當初種痘之法沒有大面積散播開的原因。也只有在大災禍之後,死里逃生的人才警覺,作出一些亡羊補牢之事。連皇帝都親自種痘,那下面的百姓還不爭相效仿?

沈溪心想,可惜啊,當初朝廷最多只是表揚幾句,倒是讓韓協因此而升官,卻對惠娘和他沒什么實質性的獎賞,現在北方建生詞,只是拿惠娘當菩薩一樣供著,有什么用?

「舊事不提也罷……」

別不提啊,既然種痘有這么大的效用,就算時過境遷是不是商量一下再行頒賞之事?難道朝廷不是有功必賞嗎?

劉大夏道:「此番安汝升為禍一方,找人行劫商船,你是從何知曉?」

沈溪心說果然來了,江櫟唯說事後會予以追究,現在看來並非只為嚇唬他。在給熙兒治傷這件事上,他的確連江櫟唯也蒙在鼓里,這事情現在鬧大,若劉大夏就是要追究他的責任,還要問他的罪,他是有口難辯。

「回劉侍郎,學生是從別處聽來的消息。」沈溪還是沒有把玉娘供出來,人家好意提醒他,讓惠娘免於災禍,沈溪自然要投桃報李,不能連累他人。

劉大夏冷聲道:「還想隱瞞嗎?」

沈溪搖頭道:「不是學生刻意隱瞞,是做人要言而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