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三章 明朝歷史消失的四年(2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889 字 2021-01-18

謝遷之後,是焦芳出來講《中庸》,不得不說,在那么多掛職的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中,今年已經六十五歲的焦芳屬於才學出類拔萃的那類人,若非他********削尖了腦袋往上鑽。同時詆南譽北,為很多官員所不喜,他的威望至少會在王鏊和李傑之上。

但問題就是焦芳太懂得迎合上意了。連弘治皇帝都覺得這個人不怎么靠譜,在建文舊事上連焦芳這個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都沒有通知。他在那兒傻愣愣講中庸之道,自以為精彩絕倫,能得到天子的欣賞。

實際上,按照歷史展,焦芳的確靠其善於經營而入閣,迎合的卻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和大太監劉瑾,沈溪並不會因此對焦芳有所偏見,因為權力場上很多事情無法用對錯來評價。不能說焦芳隨波逐流迎合了劉瑾,便否定其在學術和為官上的造詣,但對於其「對南方人刻薄」的名聲,心存顧忌,打定主意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焦芳之後,是幾位左、右春坊的日講官,他們所講的仍舊為經史子集中的內容,所涉及的大抵是禮部會試和殿試中經常考到的,弘治皇帝一直沒有問,因為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史籍文章,都屬於老生常談,根本沒什么好問的。

最後一講。是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鏊,而他所講的內容,則是因修《大明會典》所衍生出來的本朝史料問題。

當王鏊從洪武年開講,在場便有人察覺有異,尤其是提前收到風聲之人,包括近來被弘治皇帝和壽寧侯兩次提到洪武、永樂舊事的翰林院眾屬官。

當王鏊提到太宗繼太祖之後頒布《教民榜文》時,弘治皇帝的臉色變化了一下,但他沒有打斷王鏊的話,等王鏊將太宗一朝所頒布的典規大致說完之後。弘治皇帝才開始問。

「為何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之間。朝廷並未頒布典章?」朱祐樘看著王鏊,「王愛卿。你可知曉?」

此時謝遷走出來,跪地進呈一份奏本,道:「回陛下,翰林院主撰《會典》之時,與史料修撰中多有錯漏之處,奏本至內閣,尚未有定論,懇請陛下復閱。」

朱祐樘伸出手對司禮監道:「呈上來。」

在場有大臣雖不明就里,但都覺得事情有些不太對頭,今天是經筵日,並非朝會,弘治皇帝平日里不可能會在這種場合「復閱」奏本,就算弘治皇帝本人屬於臨時起意,但謝遷作為內閣大學士卻不可能不知曉這規矩。

在非常注重禮法的經筵上,謝遷居然如此「僭越」,這是想被給事中和御史彈劾嗎?

此時給事中、御史那邊卻裝聾作啞,好像並沒有覺謝遷在經筵上進呈奏本有何不妥之處。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謝遷上奏是弘治皇帝有意安排,而今日經筵所議之事,也應該與謝遷所進呈的奏本有關,而王鏊恰好講到洪武和永樂朝的舊事,那不用說,問題的關鍵就在那「史料記錄上消失的四年」。

這時候沈溪心中五味雜陳,他本來還希望張鶴齡出來答策問,把他這份奏本給暫時掩蓋過去,可誰料到謝遷的進呈會這么直接,看劉健和李東陽的態度,這兩位弘治皇帝應該提前通過氣了,否則斷無可能如此淡定。

沈溪心想:「下一步不會就說這是我提出來的吧?」

弘治皇帝裝模作樣,仔細將奏本中內容看過,放下奏本後,微微嘆道:「我太祖皇帝受命於天,開大明千秋萬世之基業,至太宗,四海升平,實乃人間萬象之幸。然洪武末之事,波譎雲詭,卻不知哪位臣工可為朕心頭解惑?」

弘治皇帝說完這話,臉上滿是滄桑之色,似乎亟待有人出來接茬。

因為沒有問具體之人,在場的大臣不愧是儒門中出類拔萃的精英代表,俱都完美地表現出儒家的「中庸之道」……事關重大,只要沒問到我頭上,休想讓我回一句。

就在弘治皇帝面色稍微有變時,壽寧侯張鶴齡從席位上起來,走到正殿中央,朝弘治皇帝下跪行禮,恭敬地道:「回陛下,臣之前偶翻史書,略有心得,或可為陛下解惑。」

**********

ps:第一更送上!

寫這段情節主要是為小沈溪升遷打伏筆,如果沒有功勞,總不會讓沈溪在翰林院一蟄伏就是三年五載吧?

請大家多給點兒耐心!

另外,今天是六一兒童節,祝福各位大小朋友,童心永在,健康幸福!

最後,征戰六月的風雲榜從此刻正式開始,天子承諾,依然堅持每天爆,讓大家看個爽!今天保底兩更,為書友們加更一章,慶賀上月取得佳績再來一章,最後一章則視成績而定,訂閱、打賞、票和月票越多,更新越多哦!

加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