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五章 最後的防線(2 / 2)

寒門狀元 天子 1799 字 2021-01-18

朱祐樘咳嗽好一會兒,才問道:「諸位卿家,以為如何?」

朱祐樘以前在朝堂上議論事情,這句話說得最多,大臣也都習慣被朱祐樘勒令站邊,在兩方意見相佐的時候,誰若是采用模棱兩可的立場,基本上就是給自己找麻煩。

朱祐樘問的是你支持誰,如果你說兩邊都不支持,請說出理由來,否則皇帝便會覺得你這個大臣很沒用,久而久之就會將人撤換。

在這點上,朱祐樘算是一個稱職的君主,他不喜歡臣子跟他虛以委蛇,就算大臣本身能力平庸,也必須要有主見,如此一來朝中最沒立場的反而是朱祐樘自己。

環視身邊一干同僚,謝遷悲哀地現,想讓別人支持馬文升的觀點很困難,朝中這么多人雖不都是貪生怕死之輩,但從務實的角度來說,確實應該以居庸關、紫荊關作為防御重點,土木堡應該暫時放棄。

謝遷非常著急,如果不是沈溪陷在土木堡,說不定他也會支持劉健的觀點,但如今土木堡形勢危急,一個不好就有可能全軍覆沒,於公於私,他都不會放棄沈溪。

站在私人的角度,沈溪是謝遷的孫女婿,是他刻意栽培的事業接班人。謝家跟沈家關系緊密,而沈溪又跟太子關系密切,沈溪只需要按部就班做官,將來入閣甚至擔任輔都不在話下。

而為公考慮,沈溪提前預測到韃靼人進兵動向,又曾經挫敗佛郎機人、韃靼人的陰謀,還在南方平定盜匪時立下汗馬功勞,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具備化腐朽為神奇能力的少年奇才。在當前戰局已經極為不利的局面下,謝遷認為積極配合沈溪的戰略部署,或者可以力挽狂瀾。

在多次懷疑沈溪的決策後,謝遷現在無比相信沈溪具備神奇的能力。

謝遷非常希望自己能說服在場的大臣,所以在別人都沒開口說話時,不得不主動站出來稟奏:

「陛下,微臣以為土木堡雖年久失修,但沈溪小兒能在土木堡挫敗北寇數千兵馬,以至北寇不得不屢屢調撥大軍圍困,久攻不下,此乃沈溪小兒能力的具體體現。若出兵往援,即便兵馬不多,也可讓北寇處處受到掣肘,將來或可以懷來衛、隆慶州和土木堡一線作為對北寇防御的第一線,從京師調動兵馬,在此三處阻擋北寇東進!」

要陳明觀點,就必須說出理由,這是在朱祐樘手底下做大臣必須具備的素質,否則就是一個庸碌之才。

謝遷平日能說會道,也懂得揣測皇帝心意,自然明白說什么能讓皇帝采納他的觀點。

他先說明沈溪的能力,你們不是說土木堡年久失修不能作為屏障嗎?那我就告訴你們,沈溪小兒仗著土木堡防守之利,全殲韃靼四千兵馬,就算是劉大夏在寧夏鎮上奏的大捷,斬殺俘獲的韃靼兵馬數量都沒到這個數。

劉大夏手底下可是有數萬邊軍精銳,而沈溪麾下不過幾千京營老弱殘兵。

你們不是說土木堡沒有戰略意義嗎?那我告訴你們,土木堡有懷來衛和隆慶州作為支撐點,是居庸關以西最後一道連成線的防御陣地,這幾座城池尚未攻破之前,韃靼人不敢輕言進兵居庸關,因為這時代行軍之大忌就是繞敵深入,即便背後是一座駐兵不過數百的小縣城,也可能會對大軍形成兩面夾擊的狀況。

韃靼人以前之所以不擔心大明兵馬夾擊,是因為他們的騎兵度非常快,而且他們打的是劫掠戰,不是攻城略地的戰事,攜帶的輜重很少,轉移很快。

但這次韃靼人要攻打的是居庸關、紫荊關和京師這樣的堅固城池,明軍作為防守一方,韃靼人不攻城難以得到他們預期的戰果,如此一來,韃靼人就必須攜帶大量的攻城器械以及糧草輜重,緩緩推到京城之下。

當年瓦剌人攻打京城,就犯了顧此失彼的錯誤,以至於居庸關七天七夜沒被攻克,深入京師之地後處處遭遇地方大明官軍和民團襲擊,再加上有於謙等人領兵防守,瓦剌人在京師之外接碰壁,不得不黯然退兵。

謝遷說的很直白,他並不是為了讓土木堡到懷來衛、隆慶州一線形成最後的屏障,只是作為對韃靼人的掣肘,並且提出不是派出所有兵馬往援,只是派出部分兵馬加強防御力度即可。

這樣的好處是,這些城塞能阻擋韃靼人一段時間,讓西北兵馬有充分的回援時間,京師到居庸關、紫荊關一線也可以調兵遣將組織防御。

這觀點,可以說是理據充分,就等皇帝肯了。

但今天李東陽仿佛跟謝遷扛上了,竟然主動站了出來,直接反對謝遷的陳詞:「陛下,臣以為不可!居庸關以西,已無防守的必要,連張家口堡、宣府這樣的堅城都失守,況土木驛、懷來衛、隆慶州乎?京師防御,當以居庸關、紫荊關為,以九城防備為先,請陛下下旨!」

內閣三位大學士,劉健和李東陽意見保持一致,而謝遷則支持馬文升,其余朝臣中,即便是知兵的英國公張懋也站在劉健一邊。

張懋雖然很欣賞沈溪這樣年輕有為的後生,但他知道是五軍都督府的屬官私自扣下沈溪的軍報後,便知道自己惹上了麻煩,所以索性一路錯到底,最好是沈溪死在土木堡一了百了,到時候將罪責往其身上一推,誰也不會追究他這個國公爺的頭上。

另外,張懋不敢把大明的安危寄托在一個十七歲的少年身上,更願意相信居庸關、紫荊關和京師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