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三八章 扼殺於搖籃(1 / 2)

寒門狀元 天子 3375 字 2021-01-18

沈溪取得平倭戰事決定性勝利的消息,很快傳遍大江南北。

開戰前關於沈溪的消息傳播得很慢,但在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倭寇和佛郎機聯軍,取得百年來東亞地區最大規模海戰勝利的消息傳開後,捷報滿天飛,不過兩天時間,消息便傳到京城。

這些日子修身養性不與人爭論的謝遷,突然如芒刺在背。

不聲不響中,沈溪再次對謝遷和朝廷體系造成極大沖擊,讓謝遷不知該如何應對。

「於喬,你別太勉強了。」

謝遷到五軍都督府拜會張懋、夏儒時,張懋直接勸說,讓他看開些。

謝遷顯然有心結。

有關沈溪之事他已千萬般提防,不想依然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謝遷倒也沒怒,只是語氣頗有些無奈:「本以為之厚要在江南停留個兩三年,陛下去了只會制造麻煩,耽誤戰機,得勝的日子會無限期延後……誰曾想他居然把開戰時間提前了,還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

張懋笑道:「如此說來,於喬你是擔心之厚早一步回京咯?」

謝遷沒回答,因為張懋的話切中他所想。

本來以為至少兩三年內看不到沈溪,朝廷可以將其影響力降低,就算沈溪頭上戴著兩部尚書的烏紗帽,但朝中事務基本都交給屬官去做,在這期間沈溪就是掛著尚書銜當地方官,甚至連地方事務都很難干涉,單純只是領兵作戰的將領。

卻未曾想,沈溪用一年時間,先是平定中原叛亂,繼而又盪平江南倭寇主力,額完成任務。

謝遷馬上面對沈溪回朝問政的情況,朝廷局勢再次生重大變化。

一旁夏儒問道:「如今陛下在江南,沈尚書沒那么早回來吧?」

這問題,夏儒更多還是在問張懋。

近來夏儒跟謝遷是有了一些走動,算是混了個臉熟,也有一定交情,但涉及沈溪回朝這樣一件對朝廷影響深遠的事情,夏儒的言權始終不足,而論私下交情,夏儒跟張懋可以到無話不談的地步。

張懋點點頭:「陛下在江南,一時半會兒不急著回來,指不定聖駕還要去西南或者再往南邊走走呢?」

謝遷沒有理會,因為他聽出張懋這話安慰大過實際。

謝遷道:「接下來就該論功行賞了……之厚僅領兵兩萬,便先後取得中原平亂和盪平倭寇的功績,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他如今貴為公爵,自己沒法再升了,不過手下有功將士卻不能埋沒……朝廷會大力提拔,將這些人分封各處,鎮守疆土。」

「哦。」

張懋臉上露出會意之色。

謝遷知道沒法從削減沈溪權力入手,就把沈溪身邊精兵良將分別調到他處,逐步瓦解沈溪手里的權力,尤其是兵權。

謝遷再道:「我會請旨陛下,由陛下頒賞功臣,留守新城的將士先一步調走,然後以江南兵馬換防……畢竟江南地方軍務還要靠本地人馬支應,我會跟南京兵部和守備衙門打招呼,讓他們全力配合!」

張懋問道:「不知老朽能幫於喬你什么忙?」

謝遷想了想,臉上滿是為難之色,最後幽幽嘆了口氣:「希望國公爺可以幫忙在朝中多走動,尤其是五軍都督府那邊,一定要頂住來自陛下跟兵部的壓力……老夫還有要事,告辭了!」

……

……

「謝於喬這算什么?鳥盡弓藏么?怎么一大把年紀了還如此看不開?」

謝遷在前時,張懋說得好好的,會全力配合,可當人離開,張懋便改變態度,跟夏儒敘話時帶著揶揄的意味。

別人對張懋了解不多,夏儒卻很清楚,最近張懋總在說孫子張侖的事,這次張侖出征表現優異,已可順利接班英國公之位,對此張懋非常欣慰。

之前張懋本有意協助謝遷解除沈溪的兵權,但事到臨頭卻要考慮這么做是否合適。

張懋在軍中地位卓然,跟沈溪交惡並不符合他的利益,尤其是張侖通過沈溪累積資歷,獲得軍功,突然翻臉打壓沈溪,一來有忘恩負義的嫌疑,二則一旦跟沈溪產生直接沖突,失敗的話那以後屬於英國公的話語權就要旁落,這是張懋不願看到的一幕。

夏儒低著頭:「聽於喬之意,對之厚似非常忌憚,急於逼迫其把兵權交出來?」

張懋本已站起來,聞言嗤笑一聲:「想是這么想的,但關鍵還要看陛下態度如何……現在陛下對之厚的信任到了何種地步?若是換作一般功臣或許會被陛下猜忌,但換作之厚……」

「入朝以來,之厚從不結黨營私,只跟陛下志同道合……陛下在朝中遭到的反對聲音不少,只有之厚力挺……陛下正是以之厚軍功來震懾萬民,怎會於此時輕易便將之厚給拉下馬來?」

夏儒仔細想了想,不由苦笑點頭:「聽你這么一說,確實如此。」

張懋道:「以往的功臣都怕被皇帝猜忌,唯獨之厚對此最不擔憂,他年紀太輕,再有能耐,要謀逆造反天下會有幾人景從?這話是有些大不敬,不過道理就是如此,現在他還沒怎樣,朝中便盡是攻訐聲,誰會相信他造反?」

「若再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等於喬和你我都從朝中退下來,之厚沒有對手,到那時不用我們操心,陛下就會自己動手了。」

夏儒有些疑問:「那意思是要耐心等待?但問題是等於喬退出朝堂,那時之厚豈非羽翼更豐滿?」

張懋搖頭道:「我們能等,這本來就跟我們勛貴關系不大,但有些人卻等不了。現在涉及的已非朝廷權力之爭,而是復雜的派系斗爭……咱倒沒什么,混吃等死罷了,有些人能等下去嗎?」

夏儒再次想了想,問道:「難道是張氏外戚?」

張懋搖頭:「不單是外戚……聽說南邊正有人圖謀不軌,還是皇族,難道陛下會置之不理?」

「當今天子登基後,四海內紛爭夠多了,先是西北韃靼人,再是中原亂民,還有江南倭寇,接著又是王親貴胄造反……說到底,太多人覬覦皇位,當今聖上年輕氣盛,不問朝政,讓很多人覺得有機可趁。」

夏儒接連點頭,對張懋推崇備至。

夏儒問道:「那以現在的情況,我們該如何應對?」

「等著吧。」

張懋道,「這場紛爭的矛頭並不指向我們,全是沖著之厚去的,但以之厚的手腕,難道不會做什么?幾年下來他在朝堂內羽翼漸豐,現在除了戰場上的成就外,不算鋒芒畢露。等他展露棱角時,一場清洗在所難免!」

……

……

紫禁城,永壽宮。

二更鼓敲響。

張太後早早吃過晚飯便睡下,忽然被吵醒有人求見。

張太後換了身衣服出來,見高鳳站在堂下,神情拘謹,似乎有什么大事。

行禮問候後,高鳳將沈溪於江南取得大捷的情況跟張太後稟明。

張太後放下手中的玉如意:「這位沈尚書取得功勛並非一次兩次,不過是打了一場海戰,僥幸贏了而已……跟以前的功績相比,實在有些微不足道。」

高鳳心思慧黠,能力平庸卻有足夠的政治頭腦。

聽張太後稱呼沈溪為「沈尚書」,高鳳便知張太後不認可沈溪國公的身份。

以前張太後對沈溪還有些倚重,畢竟那是國之棟梁,她兒子的憑靠,但現在沈溪做了外戚,威脅到張家人的地位,加上沈溪與張氏兄弟有著恩怨糾葛,自然要處處針對了。

高鳳再道:「陛下暫且未封賞,不過料想就在這幾天,另外南邊那位寧王……派人來給娘娘您送禮。」

張太後搖頭:「這孩子倒是有心,年歲不大,卻會做人,地方上那些藩王,都該向他學學,明白自己的本份!」

高鳳笑道:「娘娘說的是,寧王送禮是為了對娘娘您表示孝敬,東西其實不多,以地方土特產為主……娘娘若覺得不妥,可以跟寧王的使者說,讓其帶回去就是。」

張太後想了想,搖頭道:「算了,留下吧。」

「是,娘娘。」

高鳳恭敬地回道,表情輕松許多,好像完成某種交托……寧王送禮,他從中穿針引線,自然也會得到諸多好處。

張太後道:「沈家聽說舉家離開京城南下,你有去查查他們為何走嗎?」

高鳳一怔,隨即道:「回太後娘娘,老奴去問過,好似是陛下傳旨讓隨軍親眷往新城,這還是沈尚書自己所做提請。沈家離開京城……也算是好事吧。」

說話時,高鳳觀察張太後的反應,想知道張太後對此事的態度。

張太後有些生氣:「全都去了江南,連皇上和那個小丫頭去了,這成何體統?難道他們以後不回京城了嗎?當皇帝的卻不在京師坐鎮,一次次出巡,這樣下去,朝廷是要出亂子的。」

高鳳道:「京城有謝閣老坐鎮,到現在沒出任何差錯,朝廷很安穩。」

「那就趕緊派人催促皇上回來,不管用什么理由,說西北邊疆有戰亂也可,或者說有人覬覦他的皇位。」張太後道,「當皇帝的一點危機感沒有,他的江山被人搶去怎么辦?他到現在還沒子嗣……」

言語間,張太後有諸多埋怨。

高鳳不敢搭話,低頭不語。

突然張太後記起什么事來,「哀家這邊寫了一份信,回頭給謝閣老送去,再把楊大學士叫來,哀家有事跟他說……這天下的事情紛繁復雜,皇帝不管,哀家這個當太後卻要多留點心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