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1 / 2)

第六百七十六章

前世,當一九四二上映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個故事在馮曉剛的心里居然憋了那么長時間。

從九十年代.開始醞釀,一直過去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舍得拿出來,喜歡的人,認為這部電影是什么「民族史詩,力透紙背」,不喜歡的人,則認為馮曉剛是在自廢武功。

在宋錚心中,馮曉剛一直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導演,他不同於張儀謀和陳愷歌高高地站在藝術的肩膀上,被圈內外的人稱之為大師,他是一個很地道的導演、為廣大勞苦大眾帶來歡樂的導演。

在甲方乙方中,他告訴人們「地主家也沒有余糧」、「打死我也不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而沒有房子的婚姻則更不幸福」。

在不見不散里,他告訴人們「你以為跳脫衣舞,光不要臉就行了那還得會劈叉,一條腿一踢一人多高,就你這柴禾妞的身子骨」、「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見,你望著我,你就像玻璃杯里的冰塊一樣透明」。

到了大腕,他更是給人們奉獻了「一定得選最好的黃金地段,雇法國設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寬帶呀,光纜呀,衛星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接上。樓上邊有花園兒,樓里邊有游泳池樓子里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特紳士的那種。業主一進門兒,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ihe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兒,倍兒有面子。社區里再建一所貴族學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學費就得幾萬美金。再建一所美國診所兒,二十四小時候診。就是一個字兒貴看感冒就得花個萬八千的。周圍的鄰居不是開寶馬就是開奔馳,你要是開一日本車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說這樣的公寓,一平米你得賣多少錢我覺得怎么著也得兩千美金吧。兩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別嫌貴,還不打折。你得研究業主的購物心理。願意掏兩千美金買房的業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兩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嗎成功人士就是,買什么東西都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所以,我們做房地產的口號兒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到了手機中他又警告人們「那不是手機,那是手雷」。

天下無賊他則告訴人們「二十一世紀什么最貴人才」

好像每一部馮氏喜劇都會帶來眾多的流行語,在社會上造成深遠的影響。

可還沒過多久,他就給人們帶來的是「貴為皇後,母儀天下,睡覺還蹬被子」的偽莎士比亞夜宴。

於是,馮氏電影就開始變味兒了,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變得不再是人們所熟悉和喜歡的馮曉剛了。

以前馮曉剛的電影之所以受人喜歡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本身把自己的身段壓得極低,看他的電影很多時候就像是正在聽躺在自己上鋪的兄弟在吹他的牛x往事一樣,極其親切和動人,同時,再配上電影中極具代表性的京氏幽默,和葛大爺的貧嘴表演,構建了他電影的主旨。

可現在的馮曉剛呢

他的身段已經在無形間被這個世界和他自己拉高,他開始把自己拉升到一個高度上,他想要成為曾經的張儀謀和陳愷歌,他想告訴大家他不僅能夠拍喜劇,更能夠拍出有思想內涵,有深度的,能夠被稱之為經典的作品。

他希望某一天,他也一樣能夠被人稱之為大師,就像拍紅高梁時的張儀謀和拍霸王別姬時的陳愷歌。

所以他拍了夜宴,雖然很不成功,但他卻是做了他自己的嘗試,讓他瞬間自信滿滿的覺得自己是完全可以走上大師之路的,只要再稍微修正一下路線即可。

所以,他現在又迫不及待的要拍一九四二,或許在馮曉剛眼里,他會覺得這是一部將成為經典的片子,也將是將他送上大師位置上的片子。

但問題是真的能夠如他所願嗎

宋錚想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感人的電影並不一定就真的是好電影,更別說能夠成為永恆的經典了。

畢竟,隨便看上幾集韓劇或者台劇,有時候也會忍不住為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感動的一踏塗地。

更何況,是把經歷了生死攸關而產生的極端感情端出.台面呢

不哭才怪但哭並不能說明問題。

哪怕宋錚前世沒看過一九四二,也能想到馮曉剛肯定會在電影里安排諸多煽情的場面供觀眾大哭之用,而大多觀眾勢必也將非常之受用。

但感動和淚水並不能真正的說明任何問題,反倒有可能隨著馮曉剛一次次的故伎重演而導致再拍此種類型的電影中觀眾集體的反戈,正如前世葉問火了之後,姓甄的演員瘋狂的接拍各種電影和廣告一樣,導致自己過濾消費,而造成票房屢屢失利。

馮曉剛當初賊心不死的要拍夜宴的時候,宋錚就提醒過馮曉剛,沒必要為了什么地位,什么國際影響力,就逼著自己去做不擅長的事。

馮曉剛擅長的就是市民喜劇,以京味喜劇打拼天下,之前馮氏幽默與馮曉剛的名字一樣成為中國電影的獨特品牌,他也的確憑借對中國市民深入骨髓的了解,使他的喜劇充滿了時代感。

而現在,幽默著的馮曉剛卻非要逼著自己轉型,玩深沉的夜宴都已經不能滿足他了,甚至還要端出一九四二這樣的災難悲情戲來,讓期許在銀屏上找樂子的觀眾逆轉的抽泣起來。

當然,一九四二雖然稱不上有多出色,單頁並不是一部失敗的作品。

前世一九四二上映之前,馮曉剛還曾經過唐山大地震的歷練,對災難悲劇的表現上漸趨成熟,在眼淚汪汪的煽情和悲情入骨的人性上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在原版一九四二中,面對不輸於唐.山二十四萬死難者的三百萬餓殍,馮曉剛的電影保持著與劉振雲小說一樣的克制態度。

只是通過鏡頭將一九四二年的大災溫故給人看,沖著鏡頭哭喊的畫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平緩的凄慘畫面一幀一幀攝入觀眾眼球,易子而食的畫面無需哭喊也能刺痛人心。

喜劇常與低俗為伍,悲劇常以煽情為主。

在大災難的背景下,任何導演和編劇都有理由安排一場,甚至是多場連環的人物苦情戲來賺取觀眾的同情,但是以眼淚換眼淚的方式不但廉價,而且矯情。

即使不是刻意煽情,那種畫面渲染音響轟隆下的哭天搶地帶來的悲傷情緒,依然會讓人覺得不舒服。

在唐.山大地震中,馮曉剛也不止一次的用哭喊來營造影片的氛圍,一九四二則讓觀眾看到昔日用力死掐的馮曉剛已經溫柔許多。

同樣的大災場面下,馮曉剛更注重通過場景的設置,自始至終的將冷峻風格保持下來,在這種風格的潛移默化感染下,觀眾也更容易從心底維持一種情緒,即對河.南這場人吃人大災的悲情心態,悲劇的優質特征不是哭泣而是壓抑,一九四二即是如此。

唐.山大地震只花了十五分鍾時間就交代完了地震經過,剩余劇情東扯扯西扯扯,這似乎又怪不得馮曉剛在掛悲劇賣喜劇,畢竟地震這災難發生也就那么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