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陽殘地(2 / 2)

楚臣 更俗 1672 字 2021-01-18

當然,梁國倘若今年不用兵,楚軍也會考慮跨出襄城,加強漢水以北的防務。

這也不是僅僅是左司斥候刺探梁軍動靜之後,韓謙、田城他們所得的結論,樞密院對西翼也同樣是充滿這樣的擔憂,這次除了調派龍雀軍增援襄州外,還同時從江鄂等沿江十二州征調兵力。

加上襄州守軍、龍雀軍以及江鄂等十二州的增援兵馬,在十月底預計將集結五萬兵馬防備梁軍南下。

韓謙與田城也並沒有乘多久時間的船,雖然他們要去的地方,一路都有水道相通,但傳統的單桅帆船逆湍流而上的度還是太慢了。

烏篷船在樊城西邊十數里的江灘靠岸,這里有十數名左司斥候牽著馬匹在等候韓謙、田城。

韓謙之後沿漢水北岸的殘破小道西進,又自丹水口北上往秦嶺東南麓的腹地挺進,沿路所見,都是被遺棄的殘破城寨。

每座城寨內外或多或少有些流民結廬而居,或開墾田地,看到韓謙他們經過,眼神里都是充滿警惕,即便沒有蜂擁而來,但也不憚露出他們所擁有的簡陋兵械,以為告誡。

當然,離開丹江古道,往秦嶺東南麓的深山老林里,還有更多為流民所控制的山寨,此時都沒有納入大楚的統治之下。

百年亂戰的後果,在這里都充滿的展示出來。

丹江道,又名武關道或藍田關,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是秦楚相爭數百年的關鍵要隘,作為關中四塞之一的武關,作為舊日大秦的西南門戶,就位於丹水上游的山峽之中。

然而就這么一條重要通道,梁、楚兩國都暫時無力進行充分的控制,各自僅僅在丹江道或商於古道的兩端,建立少量兵馬駐防的前哨城壘。

然而相比較敵國之軍從這條通道攻來,兩國所建的哨堡更擔心兩翼深山老林里流寇的侵襲。

經歷上百年的亂戰,上百萬民眾灰飛煙滅,能在這一地區掙扎著生存下來甚至滋息繁衍的,多為聚嘯深山的流寇悍匪,還有很多都是當年流民軍被擊潰後逃入深山的殘部。

龍雀軍進入襄州,直接北上進抵南陽盆地北部隘口方城,與北面集結的梁軍主力進行對峙,很不現實。

畢竟南陽盆地北部一片荒蕪,即便梁國派偏師攻進來,也沒有什么好掠奪的。

相反的,西翼甚至可以主動放梁國主力攻入南陽盆地,這樣的話,一方面他們能拉開梁軍的戰線及補給線,另一方面楚軍在漢水沿岸予以攔截,背依漢水有著更多的作戰便利條件。

問題在於戰爭爆的前期,梁軍也不可能擅自闖入南陽盆地,龍雀軍難道就在襄城或者樊城守株待兔?

這樣有可能到最後都撈不到一戰可打。

韓謙與信昌侯李普、李知誥等人在金陵就反復討論龍雀軍到襄州之後可以施行的方案,最終確定前期應該沿丹江而上,一方面可以試圖從商州方向,威脅梁國的關中地區,一方面收復丹江沿岸的城寨,拿沿線的流寇山匪練兵,而不至於拖到戰爭後期,讓新兵直接面對殘暴精悍的梁軍。

即便最後不能跟梁軍主力干上,收復、整固丹江沿岸,也是不錯的功勞。

照著這個草擬的方案,韓謙先行趕到襄州,沒有跟隨李知誥進城去見杜崇韜,自然是先要將武關往東南至丹江口的情形,再摸上一遍。

在漢水北岸換馬北上,沿殘破古道走了一天一夜,進入前朝析川舊縣境西的荊子口。

此地乃春秋楚國太子荊防御秦軍之所,遂名荊子口,也是西周時沿八百里丹水所築的六座古城之地,是梁國關中兵馬西出武關進攻南陽盆地的要隘。

襄州守軍在這里整飭殘城,在這里設了前哨城壘,駐有一營兵馬,防備梁軍有可能從商州突襲過來。

范大黑、林海崢早在九月中旬就被韓謙派到鄧襄地區搜集情況,這時候也已經奉命先行進入荊子口,等候韓謙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