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章】 超級手筆(端午安康!)(1 / 2)

極品地主 壯鄉小仨 2127 字 2021-01-19

.

<dv ss="k"></dv><dv ss="d250f"><sr>ds_d_x();</sr></dv>

<dv ss="k2"></dv><dv ss="d250r"><sr>ds_d2_x();</sr></dv>在華夏,每到春節之前網絡上都會曝光各大企業的年終獎金方案以及各種土豪村子的分紅情況,成為了媒體和民眾津津樂道的內容。

和許多因為征地、拆遷而擁有大筆現金收入的地方不太一樣,『銀杏村』之所以為譽為『華夏第一村』,它的收入來源相當穩定,這才讓他們在短短數年之內從一文不名變成了最壕的村庄!

如今,『銀杏村資產委員會』代表著村里1260名村民持有『鏡湖集團』8%的股權,根據福布斯最新的股價估值,這一部分的股權市值不會低於56億美元,約合350億rb。

這些年來,『銀杏村資產委員會』根據『鏡湖集團』的投資指導,不斷地在『銀杏新區』乃至全國各大城市投資商業地產,使得村子的資產總額在不斷增加。

2018年的一月份,『銀杏村資產委員會』公布了村子里的各種資產清單,目前村子里的集體資產總額已經達到了300億rb,村民人均擁有2400萬rb的資產。當然了,這些賬面上的資產大部分屬於不可變現的『鏡湖集團』股權,但是這從某一個方面體現了『銀杏村』的富足。

2017年,根據『鏡湖集團』的分紅方案,『銀杏村』將會獲得30億rb的現金分紅,平均到每一位村民的頭上就超過了200萬rb。

經過開會協商以及村民的投票決定,『銀杏村』在2018年春節之前的分紅為200萬rb,剩下的資金則是轉入了『資產委員會』的賬戶,繼續進行各方面的投資。

『銀杏村』絕大部分村民都是簫氏家族的成員,哪怕其他姓氏的村民大多也是和簫氏家族沾親帶故,因此蕭風一家作為族長一脈,對於村民擁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蕭風一脈熱衷於投資商業地產、不動產以及各種農牧場,『銀杏村資產委員會』的投資方向也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更加不會把資金投向股市、期貨以及各種不太靠譜的項目中。

這些年,因為『銀杏村』的資產不斷擴增,許多投資公司、銀行、理財公司都紛紛在『銀杏新區』設立辦事機構,試圖從這些富得流油的村民手中獲取投資代理權,不過這些金融企業的如意算盤自然是落空了。背靠著『鏡湖集團』這樣的大山,『銀杏村』的村民更喜歡投資實業以及不動產,在村民淳朴的觀念中,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資產,心里才踏實。

繼去年人均200萬rb的年終分紅之後,『銀杏村』再一次向每個村民發放如此龐大數目的分紅,讓網絡上所有人都是震驚不已。

擁有『鏡湖集團』股權的『銀杏村』,只要集團的效益能夠持續下去,他們每年都能夠收獲龐大的分紅,這是其他村子所無法比擬的。相比於拆遷、征地獲得的一次性補償,『銀杏村』的收入可謂是細水長流,擁有著更好的前景。

除了『鏡湖集團』的分紅之外,『銀杏村』的村民無論是在『鏡湖集團』的工作還是經營客棧、餐廳所帶來的收入,都是讓村民過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鏡湖景區』在2017年累計接待游客達到了700萬人次,平均有超過2萬人涌入景區,這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收入。

根據各方面的數據顯示,『銀杏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已經成為了全華夏乃至全球最高的一個群體,畢竟人均超過40萬美元的收入即便是放在華爾街也是相當高的。

『華夏第一村』的名號並不是浪得虛名的!

在以往,讓網友們各種羨慕嫉妒恨的企業是那些壟斷性的超大型國企,包括華夏石油、華夏石化、華夏移動等等,他們憑借著行業壟斷的優勢,攫取了巨額利潤,自然也是有限照顧自家企業的員工。

不過,隨著近些年內對超大型企業的管理越發嚴格,私發獎金、提高福利的舉動已經變得很少了,即使有大家也都是沒有那么明目張膽了。

在這種背景之下,兩家企業成為了華夏『好企業』的代表,他們對員工的寬厚遠遠超過了其他的企業,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自然是水漲船高。

其中,以『自主創新』為企業發展核心的華威集團,作為華夏乃至全球最好的通訊設備生產商之一,它以高薪酬、高福利吸引來自全世界的精英人才,通過技術創新獲取更多的利潤,而不是剝削一線工人賺取那微薄的血汗錢。

前段時間,網絡上爆出了華威公司年收入百萬的員工破萬,年入千萬的員工也不會低於500人,至於其他員工的收入在同行業之中也屬於佼佼者。

華威公司和『鏡湖集團』都是沒有公開上市的私營企業,和『鏡湖集團』大部分股權集中在蕭風和簫氏家族的情況不太一樣,華威的95%以上的股權分散在廣大員工的手里,這也使得華威公司的員工頗具主人翁意識。

這樣的股權結構決定了華威公司級的薪酬體系會更多地向普通員工傾斜,這也是華威集團高薪酬的根本原因。

2008年年底創立的『鏡湖集團』扎根於滇西北的高山農業,通過有機農業、食品加工以及生態旅游三大支撐產業迅速成長為一家世界級的企業,它的發展歷程就如同小說一般精彩。

創業之初,地處西南邊陲的『鏡湖集團』為了吸引更多的行業精英加盟,開出了超過行業平均水平50%左右的薪酬待遇,這也奠定了『鏡湖集團』在發展過程中沒有遇到太多人才瓶頸的基礎。

當然了,若是換成另外一家企業和『鏡湖集團』實施同樣的薪酬體系,它的唯一後果就是入不敷出,最終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