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深信不疑(1 / 2)

帝國重器 周碩 3329 字 2021-10-29

難得來一次帝都,胡文海仔細的將熊貓國產化的項目進程了解了一遍。雖然這些資料,從理論上來說屬於絕對的軍事機密,但對他來說,卻是網開一面。

國產化項目組的j個分組負責人,相當熱情、甚至是仿佛把他當成了上級領導視察一樣,事無巨細的把當前項目進程向他進行了匯報。

經過兩年半時間的細致工作,胡文海每年在得到空軍的「購機款」之後,至少都能保證三億人民幣以上的資金投入。

也就是說,熊貓國產化項目組即使不算國家撥款,光是從胡文海手里就已經拿到了小十億人民幣。

放眼全中國,這個資金級別,已經足夠讓很多餓的嗷嗷叫的軍工企業「黑眼珠子見不得白銀子」了。

一方面,這筆資金用於對f14戰斗機本身的技術研發和仿制,另一方面則是要從國外大量引進技術,對一部分合作的軍工企業進行升級換代。

對f14的逆向工程,進展的倒是頗為順利。熊貓國產化項目組並非是一個單純的研究組織,而是擔負了國內f14戰斗機的相當一部分維護工作。

胡文海從格魯門購買的大修線,被空軍放到了冀省。國產化的研究員們j乎是輪流在大修線上常駐,早就將f14的大修技術掌握了個通透。

有了這條大修線,不僅中國的f14不用再看美國人臉se,更是對熊貓國產化有著重大的意義。

有錢、有技術,f14的逆向工程對這個時代的中工人來說,實在是沒有失敗的理由,甚至沒有耗時太久的理由。

兩年多的時間里,熊貓國產化項目組早就在屠基達的帶領下,完成了對f14的測繪工作。從理論層面上,中國航空人第一次深刻的認識到了三代機的魅力。

但是摸清了f14的機械部分,還僅僅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三代機的卓越x能,是建立在對二代機的全方位x能超越上的。

f14的多余度模擬電傳和革命x的航電設計,足夠中工從頭再消化上十年的。很多技術,中工企業看起來,倒也和「天頂星人」的科技沒什么區別了。

不說別的,就是f14機鼻下面那個tcs吊艙,集成了ecm電子戰設備和紅外傳感器。analr23的紅外探測竟然能與雷達系統結合使用,這就像是要讓數m相機能夠被安卓系統的手機遙控照相一樣。而同時代的空中美男子大概相當於什么呢大概是波導能玩貪吃蛇的黑白屏組裝機吧。

十年的差距,或許還是往少了說的。

而f14上面類似的「科幻」功能,還有戰術數據記錄系統,超高頻、甚高頻無線通信數據鏈,iff識別、hud平顯f14的平顯可不是立了一塊反s屏在控制台上,而是豪奢的將整個前擋風玻璃內側都塗上了反s層。

就是駕駛員正前方的戰術電腦超大顯示屏,按照歷史上國內的技術發展進度,大概也非得要等到二十一世紀才能給中國飛機裝備上。

而f14獨特的機身設計和飛行模式,更是對飛控提出了新的挑戰。就算中工的逆向工程天賦點的再多,飛控的數據也是拿不到的。

畢竟就算能夠掃描一個人大腦里的每一個分子,也不可能因此就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要完成f14的航電,就只有熊貓國產化項目組去一點點總結它的控制律。

說到底,就算熊貓國產化項目組里的研究員都是三頭六臂,架不住國內工業t系的積累實在是太少了點。

偏偏軍委和國防科工委對熊貓國產化的要求和普桑國產化有些類似,堅決不能接受在熊貓上搞「瓜菜代」。既然要仿制,那就只有比原版更好,斷然不能有「將就」、「對付」這些情況的發生。

畢竟要搞三代機,這些門檻總歸是要邁過去的。現在不搞,也只是犯了「懶癌晚期並發拖延症」,早晚逃不掉這一刀。早點在熊貓國產化中攻克了這些難題,也能為國內研發自己的三代機提供技術儲備。

測繪完成,只不過是排骨吃掉了外面的r,剩下來的可就都是y骨頭了。

比如說翼匣的制造,awg9雷達的開發,航電系統,機載電子戰設備,戰術電腦和中央空氣數據計算機

擺在胡文海和熊貓國產化項目組研究員們面前的困難,只會變的越來越多。

好在藍se小y丸帶來的收益,至少還能持續十七年時間。每年三億、五億的扔下去,扔上個三、五十億,真沒有什么邁步過去的坎了。

至少只要有胡文海在,熊貓國產化項目組的研究員們,對此是深信不疑的。

胡文海在項目組里足足泡了一整天,這才心滿意足的離開了研究所。

對這種看到自己播種下去的希望逐漸茁壯成長的感覺,他甚至有些興奮的上癮。就連之前面臨的科威特人的拒絕,似乎都沒有那么難以接受了。

不過當他從研究所里出來,仍然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

這個事情再去找科威特人是沒有用的,科威特不是一個能夠自主的國家。美國人的要求是他們無法拒絕的,所以問題的關鍵還是在雷神和休斯公司身上。

j天之後,魔都方面傳來消息,新科晶圓廠試生產准備已經進入尾聲,終於要進入正式投產階段。

這個事關新科公司未來十年的重要時刻,胡文海是斷然不會缺席的。

在帝都機場的候機大廳,胡文海看了看手表,和倪光南、孟正峰正要准備起身登機。

說起來胡文海也不是沒有想過弄上一架商務機,以他時常可能化身空中飛人的情況,一架隨時想走就走的商務機倒也不是光為了充面子,而是有著切實的工作需要。

不過這個事情他還沒有打好主意,畢竟作為國內第一個s營企業「資本家」,再來一架s人飛機好像有些太出風頭了。

當初因為s人飛機的事情,可是沒少吸引民間的目光。對藝人來說可以不管好名聲、壞名聲,只要知名度高都能變現。但以胡文海敏感的身份來說,太出風頭就不是什么好事兒了。

自從新科集團浮出水面以來,一些南方城市思路比較靈活的官員,甚至把招商引資的主意打到了他的頭上。畢竟新科集團不管怎么說還是一家中國企業,繞開了如今外資進入中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合資企業中方g份必須占有50的要求。

新科集團既然是中國企業,資本豐厚,只要願意到當地投資,一些當地政府給出的條件相當之誘人。合資、獨資,甚至是地方政府擔保從銀行貸款和墊資都不是不可以商量。

但胡文海仍然拒絕了這些請求中的絕大部分,暫時來說,還不是新科集團大肆擴張的時候。

在九十年代之前,新科集團的戰略仍然是以低調發展為主。

要說起來,孟正峰在帝都這j天也沒閑下來。作為新科集團信息工程事業部的部長,他可很是在部委和相關單位刷了刷臉。

電子工業部、機械工業部,水利電力部和鐵道部,很多地方這一周來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雖然有著新科集團的金字招牌,但他要推進的事情仍然不太容易。

郵電部雖然聲稱國內只有兩百多萬部電話,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真要統計中國的電話裝機量,實際上很可能超過了千萬部。那么這些多出來的電話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很簡單,這些都是企事業單位的內部電話。

郵電部手里雖然掌握著通信的主g網絡,但這個時代很多國企是有自己內部網絡的。關起門來自己上j換機、自己拉線,在工廠內部安裝的電話郵電部是cha不進去手的。只有出了工廠的外線,才是郵電部通信局管轄的范圍。

孟正峰的目光就瞄准了這些國企和事業單位的內部資源,如果鐵通能把這部分資源整合起來,郵電部的裝機量可就不夠看了。而淘汰內部網絡使用的落後技術的j換機,轉而將j換功能集中到鐵通的手里,則是孟正峰推進信息工程的第一步。

對此中船總公司倒是非常感興趣,因為這樣一來對巨型總段造船法的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機械工業部的其他國企和單位就不是那么容易說f了,哪怕有著明確的利益,可架不住繁文縟節的決策過程和部委對整合資源過程中繁復工作的排斥。

這一周時間里,孟正峰也不過是在這j個關鍵部委混了個臉熟而已。真正要有所進展,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