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 天與神器,斯世永享(2 / 2)

冠冕唐皇 衣冠正倫 4075 字 2021-02-19

但是想要讓這個臨時性的安排轉化為一種能夠長期運行的秩序,仍然需要制度建設上的配合。比如內外諸營如何招募、輪換,諸營將官如何選拔、升降與監察,如果再由政事堂負責,那也只是一番瞎折騰。

所以樞密院的建立也就勢在必行,唯有建立起這樣一個承上啟下的機構,才能鞏固住已經從外朝政事堂中分割出的權柄。

其實有關這一點,李潼也已經埋下了一個暗線。政事堂本有編撰《時政記》的傳統,以備詳政令得失與修史參考。原本這一編撰工作是由政事堂本司負責,不過早在洛陽時,李潼便以中書舍人兼集英館直學士編修《時政記》,將這一職能分割出來。

【收集免費好書】關注v.x【書友大本營】推薦你喜歡的小說,領現金紅包!

同時,西京本有鷹苑、豹坊用以培訓武官,未來隨著時局穩定,可以將兩署並為一處監管,建立起一個系統性的武選制度。

幾項職能合並起來,已經具備了一個樞密使的雛形。之後再將西京軍器監、內外閑廄及牧監等諸事收入其中,就有了創辦樞密院、從而實現軍政分離的需求與基礎。

唐代節度使的壯大,既有具體人事上的任使昏庸,中央在制度上的缺陷也不容忽視。

皇帝為了繞開政事堂的制衡,直接派遣使員就州縣行使各種權力,各種各樣的使職關乎軍政錢糧,雖然在某一階段的確保證了皇帝個人權威的樹立與執行。

但從長遠來看,這就讓大量的權力下沉地方,諸使職並於一身,使得這些臨時差遣的使職有了畸形發展的空間,逐漸的尾大不掉。

如果樞密院能夠建立起來,中央能夠不失監管地方上這些職能的權力,同樣的又能讓事權並不集中於宰相,這樣的分權與監管無疑是一種制度的進步。

當然這些都是長遠的大計,眼下各種構想還都只存在於李潼自己心中。至於現在,自然還是正式的當家做主、登基正位最重要。

在內衛眾將士們持殳拱從下,李潼離開了寢居蓬萊殿,很快就策馬來到了架設在內朝紫宸殿前廣場上的御幄大次所在。

此時紫宸殿前,兩列各有千名勝甲將士持戈宿衛,場面看起來自是肅穆有加,但將士們各著虎皮帽、額前一道緋紅抹額,在各種華光流彩的燈光照耀下,又顯得不失俏皮可愛。

除了兩千多名殿前宿衛將士之外,紫宸門內此時也有諸多朝臣早已肅立在此,太常卿總司黃鍾雅樂、光祿卿總司宣謁導引。

御幄大次亦宏大至極,雖然只是一架帳幕,但高度卻幾乎齊平於後方的紫宸殿。李潼至此下馬,沿著鋪設的錦氈一路行至帳中坐定,內侍楊沖便站在帳幕前大聲宣令道:「聖人行入大次,諸告命使入宮請命!」

時間又過去了小半刻鍾,內朝紫宸門緩緩開啟,早已經在宮門外等候的王及善、魏元忠以及李思訓便在禮官導引下行入大次,各作大禮見拜。

「告命使入幄,符寶郎獻皇帝八寶、符節!」

隨著中官再作宣達,中書舍人李嶠、侍御史王求禮以及符寶郎陸景初、裴光庭等趨行登殿。

「今我大唐皇帝承天應命、登基稱制,宜以告天,特進王及善請命御前、趨告圜丘!光祿大夫魏元忠請命御前、趨告方丘!宗正卿李思訓請命御前、趨告太廟!受命即行,不得頓誤!」

圜丘便是天壇,方丘則是地壇,加上太廟,這就意味著要將皇帝登基的消息向天地祖宗傳達。御幄大次內,李嶠伏案書寫祝文完畢之後,王求禮檢驗無疑,然後呈送御案,符寶郎所奉傳國玉璽便遞入李潼手中。

李潼手持玉璽庄重用印,禮官在一側眼見三道祝文皆用印完畢,然後便大喊道:「請命訖,使速行,鳴宮懸!」

禮官喊完之後,大次後方的紫宸殿中頓時響起了庄嚴肅穆的宮懸樂聲。而大帳中三名受使的大臣各自接過祝文後,也都不再繁禮告辭,而是兩手捧文趨行而出。

看著三人屁股著火一樣的姿態,李潼不免忍俊不禁,特別將視線落在王及善身上。其實最初選擇告命使的時候,王及善並不在選中,實在這位老先生年紀實在是太大了,在東都洛陽的時候,李潼甚至都不敢隨便召其入宮論事,就是擔心王及善一口氣續不上、直接挺了。

然而朝廷在商議有關人選的時候,王及善卻陡然回春,不只頻參朝議,甚至還能騎馬、能大跳,一副枯木逢春的架勢,以往的老態龍鍾一去不復。

眼見到這位老先生如此有發揮余熱的精神,李潼才最終確定下來讓王及善告命圜丘。實在是他在東都洛陽的時候殺得有點多,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刻薄寡恩的形象給人,能夠讓這樣資歷深厚的老臣露露臉、參與大禮,總也能挽回一點印象分。

當然,除了王及善之外,他們這一路告命圜丘的使者,朝廷也安排了漢王李光順最為一個備選。假如王及善半途中氣力不支,直接麻袋裹起,由李光順代替他前往圜丘。

不過實際證明這安排有點多余,王及善手捧祝文、一路飛奔到了大明宮丹鳳門外都不見氣喘,之後便翻身上馬,在眾隨員們簇擁下直往城外圜丘而行。

那出入利索、動靜矯捷的姿態,看得早已經等候在丹鳳門外、准備入宮參禮的朝臣們都一愣一愣的,這特么活脫脫一個馬賊,實在跟他們印象中王及善那說話都困難的老邁形象不符啊!

諸告命使離宮之後,兩側小宮門開啟,丹鳳門外諸供奉官們開始入宮,匯集於外朝大殿含元殿前,等待皇帝至此。

與此同時,內朝御幄大次內李潼也沒有閑著,隨著禮官宣令呈獻袞冕,他便開始在大帳中換起了衣服。皇帝袞冕復雜異常,哪怕有數名中官幫忙穿戴,仍然花了小半個時辰才穿戴完畢。

袞冕服畢,李潼只覺得身上比鋪了幾套甲胄還要沉重,密不透風,舉手抬足都變得有些困難,冕上旒珠本就垂遮視線,在燈光照耀下那白旒珠又熠熠生輝,通眼所見更加白晃晃一片,索性呆坐著一動不動。

樂高這個小家伙兒今天也是興奮異常,雖然因為年紀不大而沒有安排什么具體的事務,但這會兒眼見正禮還未開始,便也見縫插針的湊上來一臉諂笑道:「聖人本就雄姿懾人,今袞冕在身,更是英俊端庄,天人一般!」

光線交錯下,李潼視野中已經見不到樂高身影,只是循聲稍作轉頭,抬手指了指聲音傳來的方向,但這一動之下,周身環珮金飾便叮當作響,只能又收回手端坐起來。

好在這樣難熬的光景也沒有持續太久,隨著四面城門鼓聲雷動,宣告著諸告命使已經完成任務,上告天地祖宗。

「請陛下登輦入朝!」

歐陽通略顯老邁的聲音響起時,聽在李潼耳中如聞天籟。接著便有禮官入前將他攙扶起來,而他則手扶佩劍,緩緩地走出了大次。

眼見皇帝行出,兩側鍾鼓齊鳴,諸太常寺樂舞眾人也各自起舞,諸羽葆傘幢等俱隊列齊出,場面一時間煊赫熱烈至極。

當然這一系列的場面,李潼是無緣得見,他只是在侍臣攙扶下動作緩慢的登上了大輦,耳中聽著鍾鼓的變奏聲緩緩向前而行。

此時,外朝眾臣早已經抵達含元殿前龍尾道兩側,在左是諸王公勛貴,在右則是自兩高官官以降諸供奉官們。彼此身份或有重合,則從左而不從右。

隨駕而行的鍾鼓聲一路由遠及近,隨著聖人大輦出現在含元殿東側宮道上,群臣俱迎輦而拜並高聲喊道:「臣等恭迎陛下,吾皇萬歲!」

賀言萬歲起於何時已不可追,但具體確定在君王出入禮儀中,在長壽年間有了比較正式的規定,當然也只限於一些比較熱烈的場合。至於平時常朝禮見之類,仍然不需要如此露骨熱烈的表達。

聖駕於含元殿前稍作停留,在禮官的唱和之下,在場群臣各奉賀表。群臣賀表收集完畢之後,禮儀使歐陽通再捧正式的登基誥文,與新任中書侍郎姚元崇、門下侍中李元素並行入前,叩請皇帝用璽。

誥文用璽之後,李元素便手捧誥文闊行於前,諸王公並供奉官們隨輦景行於後,一路直向丹鳳門而去。

丹鳳門內大輦短留片刻,李元素先登城樓向城門外群臣宣讀皇帝登基誥文。誥文宣讀完畢之後,群臣再拜恭請皇帝登城接受禮拜。

此時東方天際已經魚白破曉,在晨曦光輝的照耀下,李潼緩緩登上了丹鳳門城樓,在侍者前後引領下端坐於早已經布置完畢的御座。眼下仍然不需要他開口表態,只是端坐不動,自有禮官繼續宣讀祝文以禱告天地。

此時丹鳳門內外,聚眾足有數萬,俱翹首以望盛禮,除了祝文禱告聲之外,余者雜聲悉數不聞。這一通祝文宣讀,持續了將近一個時辰,天色也從朝陽初升逐漸日上三竿。

隨著光線逐漸充足,李潼的視野也逐漸變得開闊起來,丹鳳門前班列參禮的群臣、道路兩側掌旗警戒的軍眾,以及長安百坊畫面,全都在他視野中徐徐排開,延伸向更加遙遠的山河、更加壯闊的疆土,似乎無邊無界,然而自今日始,皇命所行、無遠弗屆!

「禮訖!群臣赴朝,參拜新君!」

隨著禮官更加嘹亮的呼喊聲,丹鳳門前典禮告一段落。鍾鼓樂聲再次響起,李潼也從丹鳳門城樓行下重新登輦,群臣則魚貫行入,在御道兩側肅穆而行。

大輦重新返回了含元殿前的龍尾道,李潼自此落輦,開始緩步登上長長的階梯,兩側御道便有賀聲雷動。

此時,原本布置在紫宸殿的宮懸文物也已經被轉移到了含元殿當中,當皇帝身影出現在大殿門前時,鍾鼓頓止,兩班朝臣趨行登殿各自站定,禮官呼喊「再拜」,於是除了各充禮位的官員之外,群臣悉數行再拜大禮。

隨著更加庄重的宮懸樂聲響起,李潼才再拜登殿,直至含元殿正中,宮懸樂聲停止。原本告命天地祖宗的三名使臣也已經返回殿中,入前齊聲喊道:「天人有感,膺命持符,請陛下登此寶位,以應神明,以啟黎元!」

隨著臣員再請,李潼終於舉步上前,正式坐上了這大唐皇位。隨其落座,宮懸樂聲再次響起,自二王後國賓以降、六夷蕃君酋長各為翼從,齊齊登殿祝賀新君登基。

接下來這一通參拜新君的禮節雖然冗長枯燥,但李潼坐在黃位上卻是心情激動得很,來到這個世界數年之久,從最初一個朝不保夕的宗家閑流,一步一步成長為一個大權獨攬的人間至尊,當中有苦累、有挫折、有傷情、有恣意,但殿中那一聲聲叩拜祝賀,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著他、過去的終究已經過去,一個新的更加輝煌的起點已經就在他的腳下!

終於,在長達一個多時辰的唱名參拜之後,群臣俱已入殿且各入班列,而李潼也終於等到了能夠讓他發言的機會。

他手持大圭自席中立起,俯瞰殿中內外華夷文武群臣,開口笑道:「天地盈虛,皇王興替,消息有度,遷革有期。我大唐功於華夏、造於黎民,天與神器,斯世永享!昔者靖難扶鼎,今則共參嘉禮,朕代天行運,光啟邦家,戰戰臨事,幸而卿等亦精誠效忠、襄成不違,靖國之願、至此已成!時位賜給,珍饈並享,此亦大義所趨!移駕麟德殿,燕饗諸卿,賀此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