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白地將軍(2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735 字 2021-02-23

不過是勛此番出兵,憂慮的就是身邊並大將,也就個郭淮還湊合,可惜年紀太輕,在軍中也沒有足夠的威望。真要碰上敵軍列圓了跟你死磕。戰術細微之處一個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啊。天幸曹操派了夏侯淵過來,這回是勛踏實了那我也不著急渡河啦,先探查清楚了再徐徐而前,好等妙才抵達了,再跟遼東軍主力迎面撞上。

那么。遼東軍是真的收縮防線了嗎

話說那韓耀在「逃」歸襄平的途中,就一直琢磨,該怎么取信於遼東上層,騙得他們的信用,從而完成是勛派他為間的使命呢光提前日助守昌黎的「妙計」是不夠的,還得有足夠拿得出手的御敵之策出來。這人腦筋挺,可謂「十步一計」雖然大多用想來想去,終於被他給編出一套還算靠譜的說辭出來了。

於是等見了陽儀。他先誇大幽州軍的實力,繼而話鋒一轉,說:「陽公若能聽我。耀觀十萬大軍,不過螻蟻,是勛宏輔,亦草芥耳」

韓耀祖籍遼東,遷居豫章,可能是混了南方人的血脈。就此北人而南相,長得瘦瘦小小。挺直了腰才剛到陽儀的肩膀。但他相貌還算清癯,善於擺架子。風儀不說一時兩,在遼東這種半文化沙漠的地方,瞧上去也挺學問,挺有派的。所以初入幽州軍營的時候,一句「君侯不欲得平州耶何如此待智謀之士」就唬得是勛親解其縛,要仔細聆聽他究竟說些什么。

當然啦,聽過以後才知道,這就一徹底的驢糞蛋子表面光。

如今在陽儀面前也是如此,陽公量不通軍事,光聽韓耀說鑿船之計,似頗有理,惜乎韓忠不用,正在慨嘆郁悶呢,韓耀又擺出一副「天下英雄皆在我彀中耳」的名士狂態,他當即就迷糊了,也不顧自己身份尊貴,趕緊恭聆妙策:「先生教我。」

韓耀一瞧對方似乎已經上鉤,不禁暗喜,當然表面上還是一片雲淡風清,將手輕擺,緩緩說道:「吾來時見途中兵馬調動,想乃前赴大遼水,欲因之而拒敵也。然遼水非比江河,又非汛期,其西多密林,乃伐巨木而以索縛之,即可渡也。自遼陽下入海,三百余里,敵皆可行,而我兵分則力弱,兵合則難御也……」

這一番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說得倒也挺有道理。韓耀說了,大遼水從遼陽非後世之遼陽市,而在遼中縣境內一直到大海,這一段三百多里地,兩岸都是沖積平原,而毫丘陵、險要,幽州軍可以任擇一處或多處,即便船,砍點兒大木頭綁成筏子也可以橫渡,你可該怎么堵啊

當然啦,遼東軍先期抵達大遼水東岸,自然有時間布設營壘,爭取拒敵於水面之上,但這樣分散的防御態勢,對付一兩倍的敵軍還則罷了,韓耀一開口就說幽州軍足有十萬,陽儀雖然不通軍事,也忍不住就會心生疑慮啊咱原本的計劃究竟行不行呢是不是有點兒紙上談兵啊

其實遼隧這個據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正好位於大遼水和小遼水的交匯處,敵軍若從南方橫渡,距離襄平較遠,遼隧的兵馬足夠及時封堵,若從北方橫渡,則必被包夾在兩河之間的狹道上,易被擊破。不過這優勢只是相對而言的,還得看對方究竟怎么用兵後來司馬懿就是繞到大遼水上游,從而得渡,遼隧的守兵沒能防住,只好一路猛追,後退到襄平附近的首山,被魏軍一鼓擊破。是勛所部幽州兵,當然沒有平行時空中司馬仲達千里迢迢帶出來的曹魏中央軍精銳,但問題是勛可以作此對比,陽儀可沒處比去啊。

所以陽儀越琢磨,越覺得原本的計劃有漏洞那可該怎么辦才好呢莫可奈何,只得虔心求教於面前這位韓先生吧。未完待續

p:或許會有朋友認為此章大量注水,但近在上看了一些帖子,實在為妙才鳴不平,忍不住寫了那么一大段,還請讀者朋友們理解我的心情,請多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