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吳中之禍(1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636 字 2021-02-23

陸議比是勛預料的晚才來求見,也就是說,白讓諸葛瑾在廊下多喝了一個時辰的風好在才剛入秋,白晝燥熱,夜風也還不算太涼。,估計是陳端在室內秘授機宜,耽擱了太長時間吧。

陸議通過諸葛瑾求見是勛,見了面便斂容曲膝,大禮拜見。是勛趕緊扶他起來:「伯言不必如此夤夜而來,何所言耶」

陸議倒是開門見山:「實不相瞞使君,吾從陳君北謁,乃奉孫將軍之命,游說使君進言曹丞相,使不伐吳也。」

是勛故作詫異狀:「朝廷安有伐吳之議」

陸議忙道:「曹丞相今統大軍,以伐荊州劉表,表滅則必及於揚、益,人所盡知也。吾主承先兄之志,削平割據,統馭江東,乃為朝廷守土,自外之意也,請朝廷勿伐。」

是勛嘴角一撇,冷笑道:「卿所言孫將軍者,何人也統馭江東者自為征虜將軍耳。」

征虜將軍就是孫賁,乃孫堅之兄孫羌孫聖台的嫡長子。孫堅遇難的時候,兒子孫策、孫權幾個都還沒有成年,自然而然地就把兵馬、產業都留給了侄子孫賁,孫賁並獨柱擎天之能,於是前往依附袁術。再後來孫策崛起,孫堅舊部皆往投靠,渡江殺出了一片天下來,孫賁反倒成了這個大堂弟的部下孫策死後,他又成了二堂弟孫權的部下。

實際情況是如此,但就名義上而論,朝廷正式官牒中。孫賁卻是孫權的主君。孫策死前。孫權論正式官職只做過小小的陽羨長。孫策死時,他連陽羨長都辭了,頭上只有一頂「吳郡孝廉」的帽子。朝廷允其承襲兄爵,做了吳縣侯,但時隔不久便即分州江南,任命孫賁為揚州刺史、周瑜為洪州刺史、張昭為閩州刺史。至於孫權,光給了他一個會稽太守的職務。

這當然是為了分化瓦解江東勢力,慫恿孫賁去奪孫權的權。

孫賁孫伯陽倒也並非庸才。只可惜沒啥野心況且孫家不過小地主出身,名氣是叔父孫堅殺出來的,土地是堂弟孫策打出來的,他對家族有何功勞,乃敢覬覦孫策遺言留給孫權的產業所以名義上江東廣義的長江下游以南地區沒啥割據政權,只有朝廷委任的三名刺史鎮守,實際上還是孫權一個人說了算。

就好比荊州也一分為三,理論上劉備為沅州刺史、張繹為湘州刺史,其實還不都是劉表掌中之物劉備直接跑益州去了,張繹死後。湘州刺史的職位還一直空著,沒人搭理。

所以今天陸議前來。是打著孫權的旗號朝廷拜孫權為討虜將軍。但是勛卻不能認,他說江東之地狹義的江東是指的揚州,高的統治者分明是征虜將軍孫賁,你一口一個「孫將軍」,我還以為是指孫賁呢。孫權名位雖尊,論官職不過會稽太守而已,他有什么資格代表整個揚州說話

似乎早就料到了是勛會這般駁斥自己,陸議想都不想,直接反問道:「似朝廷亦天子之朝廷也,而曹丞相乃能專斷之,何也」

漢帝劉協本年已經二十四歲,早就成年了,不再是當初逃出長安時候的半大孩子,照道理就應當親理政務。況且曹操也不是先帝遺命的輔政大臣,不過宰相而已,哪有大權一把抓把皇帝架空的道理呢陸議的意思:我跟您談實勢,您跟我談虛名,這有意思嗎

「我主討虜將軍乃孫氏之長,張子布、周公瑾並為故吏,皆從討虜之命也。」

大宗、小宗,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孫羌並建樹,其弟孫堅卻官至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那么富春孫氏的族長之位從孫羌移到孫堅手中,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後孫賁繼之,但其名位不如後來居上的孫策,族長的位置再轉移到孫策手里,進而傳給其弟孫權,那也並不奇怪吧。

這年月族權很大,加上孫賁、孫權名位相若都是雜號將軍,孫權還比堂兄多了個縣侯的爵位,身為刺史的孫賁仰身為太守的孫權馬首是瞻,自在情理之中。而且東漢世家崛起,很看重故主君臣之情,張昭、周瑜那都是孫策的故吏,他們聽孫策繼承人孫權的話,也相當正常啊。

陸議不但把這套原理都給說清楚了,還形中把洪州和閩州也給囊括了進去我今兒來是跟您說故大揚州之事,而不光說今天的小揚州啊。

是勛倒是也不再跟他矯情他剛才只是為了站在朝廷或者說曹操的立場上,表明自己的態度而已,並不打算在這種名實問題上跟陸議做口舌之爭只是撇了撇嘴,身體略微朝後一仰,靠在椅背上,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