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揮斥八極(1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534 字 2021-02-23

在原本的歷史上,曹操既封魏王,又加九錫,這是政治大勢,誰都阻止不了,再加上在這條時間線上,曹家論顯性還是隱性實力,都比歷史上要強得太多了,所以即便沒有自己的協助,董昭也遲早能夠達成夙願。f頂點小說,

是勛考慮的是「後事」,也就是封藩建國之後,還應該做些什么。他想要趁機解決掉一個歷史遺留的大問題,也即官制改革的問題。

漢朝的官制仍很粗疏,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地方官數量極少,但是權重,既易造成割據,又易導致豪強或者世家坐大,對中央集權不利;其二,隨著戶口的繁盛、國家事務的增多,中央沒能因應時局而增加合適的部門、官職,導致一府多事,職權不清;其三,宮中、府中,區分得並不明確,九卿大多得名於古代君主的家務官,而其實質,也往往同時同時負責朝廷之事和皇室之事;其四,官員的品級劃分得非常粗放,小吏和大老的俸祿差令人發指,但偏偏其中還並沒有足夠的等級過度,使得下吏缺乏充足的上進心,其結果必然是公卿奢靡、長吏貧寒,越親民的官反倒越窮,被迫貪污成風。

高薪未必養廉,低薪是肯定養不了廉的你不能要求每名官員都是聖人啊。

還有就是相權過大,威脅君權,兩者之間幾乎是斗爭而非博弈的關系,遂引發窮的內耗。外朝的丞相、三公也好,內朝的大司馬大將軍也罷。往往能夠軍政大權一把抓。舉凡行政、監察、立法、司法。都一兩個人或者單一機構說了算,皇帝可以玩兒各種手段加以分化和制約,但手段都在法理之外,都只是臨時性舉措而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究其實質,漢代是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過度期,而其官制也正體現了這種過度。是勛現在所希望的,就是加速這一轉化的進程世家大族掌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也是貴族社會的一種反撲。

在中國歷史上,官僚制度的完善是在唐、宋,你看到那時候,還有能夠在上操持國柄,在下形同割據的世家大族嗎階層之間相對強的流動性,就直接限制了這一社會勢力的產生。

漢承秦制,光武改制也只是小打小鬧而已,此外有漢一代,包括漢哀帝在內。也曾經多次改革過官制,但不是只動皮毛、不變筋骨。就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什么大的建樹。王莽倒是對舊制下了番狠手,問題那家伙改革的方向根本就錯了……

主要是因為阻力太大,改革官制必然會重瓜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沒幾個人真大公私地願意那么干。所以對於漢制之弊,是勛也曾經多次跟曹操坦言過,也提出過自己一些改革的想法,曹操深以為然,卻總是下不了決心去辦別說曹操了,即便換了是勛本人掌權,那也是不敢干的,天下未定呢,就先搞得自家人心惶惶,這不是作死呢嘛

那只有利用改朝換代的機會來變官制了,但即便如此,也不是說可以直接把前朝制度推翻,一切從頭來過的。如今卻突然在是勛面前展現出了一個大好機會曹操要建藩封國了,那在這個公國里創設官制,不是如同白紙上現畫畫一樣,要方便得多了嗎再說了,也算是為將來國性的改制先做個試點啊。

是勛不但想要建議曹操這么做,還希望可以把這一事務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終究他有後世兩千年的殷鑒,自認比這時代任何一個人都明白官僚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也比這時代任何一個人都下得去手。只是這事兒光靠寫信、上奏是說不明白的,必須當面向曹操建言;而且這事若等到正式建國了再來謀劃,未緩不濟急,必須提前就先動起手來。

這才是是勛想要辭去幽州刺史之任,返回許都去的主要原因。

且說他才從樂浪返回薊縣,就急忙給曹操寫了一封私信不是上奏。因為他並不想跟是儀似的,從此基本上離開官場,故而並沒有直接辭職。漢朝的官制與後世不同,品級、俸祿是直接掛靠著官職,而非官員本人的,也就是說,一旦辭職,立變白身,基本上不會有並實職卻仍有散官、品級在身的情況出現。即便做到三公,去職後再起,也得先做會兒中級佐官比方天子親辟的顧問官,或者三公征辟的屬僚,等等。

以是勛的身份、名望,倘若辭了職,再入宦途,佳途徑就是重進相府這倒是他樂意干的,要為公國設置官制系統,當然必須入幕啦然而一旦銜接上出了點兒問題,未必還能遽掌實權。所以啊,我不辭職,只是私信跟曹操打個商量,你給我挪回中央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