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科考之弊(2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773 字 2021-02-23

雖說自己制定的制度,自己率先破壞,很難心安理得,但他是宏輔也不是毛孝先那種徹底的清廉正直之輩啊,再說了,就開這么一扇小小的後門兒,不算什么太大事兒吧……

終究是勛提出科舉制度,主要目的還真不是為國舉賢,而是為了給寒門士子們多開辟一條上升通道出來。

科舉制成之於唐。但唐朝的科舉真不似後來宋代甚至明、清那樣,又是進場搜身,又是一考三天,又是士兵站崗,搞得跟監獄似的。唐代的科舉仍然混雜了許多人情味兒。所以士人入長安後多要干謁權門,或者獻詩揚名,以便加分。作弊對於唐代科舉,那根本就不叫事兒,後世為了堵住這個漏洞而把制度越搞越嚴,反倒作弊之風也隨之滋長。變得加防不勝防。

當然啦,那也是因為參加考試的士人數量日益膨脹,若不嚴格制度,將徹底法管理。別瞧這回考試規模已經大出是勛意料之外了,但真說起來。還未必能比明、清時代某些江南重要州府的鄉試人數為多……

因此是勛安慰自己:原本歷史上的科舉制之初,就不怎么刻意避作弊啊,我又何必太過於執著呢

且說第一場科舉考試,安排在建安十四年的九月廿五日,參與者三百余人,第二場明經科考試,則安排在十月五日,參與者二百余人。然後到八日為止基本判完了首輪各科。開始統一給明經科的考卷判分。是勛作為主考,可以優先捧著大厚摞的卷子翻查,隨便挑幾份兒出來審閱――不可能都歸他一個人瞧。否則非累吐血不可。

但他並非胡亂翻檢,沒過多久,便見到有一份考卷的右下角沾著兩點小小的墨痕――嗯,這便是是著的卷子了,且讓我先來瞧瞧看吧。

把卷子展將開來,第一印象是字跡相當漂亮。一筆工工整整的隸,與自己還在營陵時所見到的迥然不同。但細察端倪,確實還能瞧出一絲當日的筆跡――看起來。是伯明長年窩在家里讀,也並沒有徹底地混日子嘛。

再瞧行文,通順曉暢,結構謹嚴,文意則精深綿密,切中時弊――這就肯定不是是著本人的能力了,是不是是寬預先作得了,讓他去考場現默寫一遍的呢

文章若是寫得不行還則罷了,既然寫得不錯,是勛就干脆撂下了,還是交給別人去批吧,以避嫌疑。且說判明經卷前後花了整整九天的時間,三百多份考卷除十來份實在答非所問,或者污了卷的,余者皆給評定。當然啦,不是百分制,而也按照中正制的定規,分為九品――那本是當時常見的等級制度,並非陳長文的發明。

後是勛復審一遍,又調整了其中二十多份的等級――對於那些華而不實,或者屁股太明顯坐在世家一方的,都下調,對於那些文拙而義深的,則提高一兩等。審著審著,便瞧見是著那份卷子了,初審人乃是陳群的門客段瑕,給了個「上下」的高分兒――嗯,這文章值得此價。但是勛還是特意給壓了兩級,改成了「中中」――這真要給是著高分,把他分配到比較好的崗位去,那不是為國舉愚嗎將來那貨出了事兒也丟自己的臉啊

評分完畢後,並不似後世科舉那般,當場張榜公布,而是都交給選部備案。並且選部再取出五郡中正的品評等級,添加在考試成績之上――簡而言之,中正評為上品的,則加二等,評為中品的加一等,評為下品的等同於投刺自薦者,就這樣定出了後的等級和名次。

比如是著,他的中正品評為中中,明經考試成績亦為中中,因而終成績便是中上。

成績中下之下的,部黜落,得上、五級評價的仍然不給任何人上上,選部將其檔案再移交給吏部,由陳群率領吏部班子分配職司――非獨明經,其它各科的考評流程也大抵如是。

這開天辟地第一次科舉考試,參考者近六百人,終通過的超過半數,三百有奇。跟原本後世科舉制大行之時不同,一是主要看成績,並硬性的錄取者數量限制――反正陳群那兒空的坑兒還多得是呢,而且就算填足了,也可以掛「茂才」頭銜,作為魏官預備隊。二是這年月讀人數量較少,相對的質量也精,沒有後世那么多濫竽充數之輩。

至於是著,後被分配到秘監為吏――劉放看上他那筆好字了。未完待續

p:老朋友段瑕想要加入,干脆就讓他當陳群的門客好了,將來世、庶大亂斗,或許還有機會出場一面然後再死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