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何者為君(2 / 2)

漢魏文魁 赤軍 1646 字 2021-02-23

周不疑見是勛不答,既不領受,也不謙退,便又説道:「是公所論,非獨紹述康成先生也,乃自出今古文之上,而別立一家。不疑所涉尚淺,且未得恭聆教誨,止略管窺一二耳,是公可願聽否」

是勛聽了這話,眉頭不禁微微一皺,但隨即卻又舒展開來。他到處販賣、鼓吹的理念,不但是借了古文、鄭學的旗幟,簡直就是披了儒學的虎皮,去闡自己一家之言,可是當面斷然喝破的,也就周不疑一人而已,所以一開始多少有diǎn兒驚悚。可是再想一想,難道天下士人、學者就全都是瞎的嗎肯定早就有人瞧出來啦,只是礙於自己的聲望、地位,而不便或不敢明言罷了。

徒弟打出拳來跟老師父不同,倘若這徒弟沒啥地位,就會被人責為異端,罵是壞了宗法、家法,而若這徒弟有地位呢恐怕人人都會説,此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先師未嘗明言之意也。

所以周不疑説什么「自出今古文之上,而別立一家」,恐怕也未必是直言自己的理念與先人不合,只是繼續拍馬屁,説自己總先賢之所長,足夠自立門戶罷了。好吧,那我就來聽聽,你小子所言究竟是哪一種意思呢我的理念你究竟能夠明白多少「元直可直言不諱。」

周不疑diǎndiǎn頭,略抬一抬手,就此開始侃侃而談:「不疑以為,是公之學,要在有三。其一則總古文之説,訓詁經典而不拘泥經典,敬慕聖人而不盲從聖人,因時因勢,闡前人未之語……」今文派迷信讖緯,目孔子為先聖,相對比較教條;古文派反對讖緯,目孔子為先師,所繼承的乃是「周公」之道,然而周公之言並無明確記載,所以古文遵循的是籠統的儒家理念而非某一兩個人的具體言行,思路相對開闊一些。是勛自然更不用説了,他干脆「六經注我」,拿經典當幌子來闡述自家理念。

周不疑所説的,就是這個意思。説白了:是勛不迷信,不僵化,懂得因時因地而制宜,講究「與時俱進」。

繼而「其二,重於實利而不言虛妄,要在為國,故聖所言不合於時者,皆可摒棄之,不諱言人之私欲,而乃從私欲而通乎天道也。」這話就説得再明白不過啦,是勛所鼓吹的理念,實用主義味道濃厚,從不拋開治國之道而空鑽故紙堆。

其實純把儒學當作一種哲學和倫理學思想來研究,不把它跟實際社會相聯系,無論今文、古文,都有類似傾向,此乃漢儒之通病也,後來虛妄怪誕的玄學之所以得以產生,也含有這方面的因素。周不疑説啦,您不諱言利,不作虛語,所闡述的理念都是依附著治國的需要。

「其三,興孟子之學,雜霸王道而用之,明君輕民重之旨。乃知天生聖人,非教民也,為化民也,天生君主,非馭民也,為養民也……」

他所説的前面兩diǎn,是勛都聽得津津有味,頗有被搔著癢處之感老子篡改經典那么多年,終於不再明珠投暗,而出來一個識貨人啦可是聽到這第三diǎn,卻不禁悚然而驚,當即雙眉一豎,打斷周不疑的話:「且休道吾之所言,但以元直觀之,何者為君」君主究竟是何等存在,説説你自己的想法吧。

周不疑精神陡然一振,張嘴便答:「民之各有所欲,所欲相沖,必生紛爭,是以乃舉其君,以統合之。君之於民,如牧之於吏,將之於卒,有上下之別而無尊卑之分。牧不知其吏之所欲,必敗;將不得其卒之愛,必覆師亡身。此君之所以輕於民也。」

是勛眉頭緊鎖:「此元直之所思乎抑吾講中之義耶」

周不疑答道:「不疑淺陋,乃私揣是公之論,此雖非是公所言,然意旨略可通也。不疑以為,是公有所顧忌,故不敢明言耳。」這既是我的想法,也是你的意思,只是你大概有所顧慮,沒敢把話説得那么明白罷了。

是勛輕輕一拍桌案:「元直,此非吾之意也。言不可極,行不可疾,言極必毀,行疾必蹶,要在中庸,為學者非可以馳騁縱想,而乎於當世矣」

周不疑趕緊拜倒:「是公教諱,不疑恭聆。」

是勛雙目一眨不眨地緊盯著周不疑的表情,心説這是你小子的真心話嗎我可算知道曹操為什么要殺你啦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