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想懟人的永樂皇帝(1 / 2)

朱老四所謂的多事之秋,並不是無的放矢。

大明確實很大,無論從領土面積還是丁口數量上來說,都是當世最強最大的那個,沒有之一。

然而也正是因為大明的面積太大,丁口數量太多,所以出現的問題也就太多。

就像溫總曾經說過的那句話一樣,再大的為困難除以十三億都不是困難,再小的事乘以十三億都是大事!

大明沒有十三億的人口數量,但是落後的交通和通信手段,還有低下的生產力,基本上就注定了大明對六千來萬丁口的問題都應付得很吃力。

更別說大明還攤上了一個特別能折騰的皇帝,和一個更能折騰的六狀元。

很多亂七八糟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都是楊少峰帶著朱瞻基在胡鬧瞎折騰,但是真正的深究起來,卻是朱老四也參與了進去。

比如土地的問題。

楊少峰覺得土地兼並是歷朝歷代堅持不了幾百年的根結問題之一,所以一直琢磨著該怎么解決土地的問題,而朱老四在翻閱了朱瞻基遞上來的奏疏又查閱了歷朝歷代的文獻之後,同樣打算向著土地的問題下手。

被人當槍使,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基本上就是說的楊少峰和朱瞻基。

楊少峰和朱瞻基沖鋒在前,朱老四打黑槍在後。

效果很明顯,最起碼即墨已經不用太過於操心了,未來百十年甚至兩百年內都不用再擔心會出現土地兼並的情況。

如果往好了想,大明其他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像即墨一樣,通過展其他的方面來減輕對於土地的依賴,同時通過立法的手段來解決兼並過快過重的問題?

哪怕是有邊市城這個例子擺在前面也是一樣。

朱老四不是沒有去過邊市城,甚至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邊市城,朱老四還帶著夏原吉等朝堂大佬們一起去過。

但是邊市城的情況實在是太過於特殊,對於大明的一千多個州縣來說,並不具備太大的參考價值。

畢竟,不是每個州縣都有邊市城那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沒有邊市城那么多的牛羊和礦產。

相比邊市城,即墨的情況明顯具備了更多的參考價值盡管朱瞻基和楊少峰都不認為即墨的情況可以給其他的州做為參考,但是朱老四卻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即墨再怎么靠海,再怎么有海鮮和咸鴨蛋,終究還是有大量可耕種的土地,百姓對於土地的依賴終究要大於海洋。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大明其他的州縣來說,哪怕是沒有海洋和咸鴨蛋之類的玩意,也可以通過其他的方法來解決百姓對於土地的過度依賴和索取。

另外一方面,光憑著楊少峰和朱瞻基的奏疏再加上錦衣衛的情報,朱老四能夠對即墨現在的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和印象,可是再詳細的奏疏和情報,也比不過實地考察來得更為直觀。

所以朱老四跑到即墨來了。

並且一連好幾天的時間都沒干別的,就是拉著楊少峰和朱瞻基陪著自己在即墨城和外面的村庄之間閑逛。

至於三個真愛之余的意外,基本上已經被朱老四拋在了腦後那三個意外完全就是惹人生厭的混賬,還不如大狗子和二狗子呢。

起碼大狗子和二狗子還知道討好賣乖,那三個意外除了惹自己生氣之外,基本上也沒有什么用了……

……

「所以,這個混子說的是對的,要想富,先修路。

有了即墨的例子在前面,其他地方不太好說,但是即墨周邊的百姓卻是知道這里面的好處的,接受起來也就更容易一些。

同樣的,當即墨周邊開始了修路並且能夠讓百姓得到實際好處的效果顯現出來之後,其他地方的百姓接受起來,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面對楊少峰和朱瞻基所謂的即墨模式並沒有太大參考價值的事情,朱老四卻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他地方確實沒有邊市城的牛羊,也沒有即墨的海鮮和咸鴨蛋,但是修路本身就能加快財貨的流通,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而整個大明全部加起來,又有多少路要修?百姓能夠得到工錢,除去買糧食之外還能剩下一些,這不是實打實的好處?

至於你們擔心的糧食問題,交趾,緬甸,還有海外,哪里不產糧?不是說有許多地方土地肥沃到扔把種子就能結出糧食么?運糧也就是了,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