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捷報傳天下(二).(2 / 2)

攝政大明 蟲豸 3795 字 2021-01-23

而就在張文華喃喃自語間,一名關中書院的教授匆匆返身回到大堂,向張文華稟報道:「張院長,我們按照您的吩咐,前往城內各處公告欄前為百姓們讀誦捷報公文的時候,卻現魯齋書院的教授學生也正在做同樣的事情,似乎魯齋書院的院長呂老夫子的想法與您相同……也是對趙俊臣刮目相看,打算給趙俊臣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聽到這名教授的稟報,張文華不由一愣,先是表情有些疑惑,暗暗想道:「呂光道?他為何也要為趙俊臣造勢揚名?難道他也和我一樣因為這場文禍欠了趙俊臣的人情?不應該啊,此人的性子向來謹慎,這些年來更是少有文章詩詞問世,偶有作品也大都只是注解經義罷了,不可能會被廠衛抓住把柄……」

但很快,張文華就已是面現恍然,卻是想明白了關竅之處:「對了,聽說趙俊臣前些日子迎娶了崔勉的孫女崔倩雪為妻,這樣一來崔勉必然是要動人脈為趙俊臣扭轉名聲,而呂光道與前閣老崔勉乃是同門、同窗、同科的交情,這個時候出力襄助也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想到這里,張文華已經下意識的面現微笑,再次輕聲喃喃道:「有了全殲蒙古聯軍十萬兵馬的赫赫戰功,又有崔勉的人脈暗中推動,若是趙俊臣再在這場文禍期間廣結善緣,那他在天下讀書人心目中的印象必然反轉,而天下讀書人對他的印象反轉之後,趙俊臣的民間聲望也必將改善……到了那個時候,趙俊臣的民望、兵心、權勢、功勛已是一應俱全,在朝廷的地位必將是穩如泰山……嘿,這次押寶看來是押對了!」

*

事實上,不僅是關中書院與魯齋書院的儒生們因為不同理由主動為趙俊臣搖旗吶喊、歌功頌德,因為趙俊臣全殲蒙古聯軍的捷報太過振奮人心,各地的許多書生不需要幕後推動,就已經是主動轉變了態度、積極為趙俊臣揚名造勢了。

而趙俊臣的這般顯赫戰功所造成的影響,也要遠遠高於張文華的預想。

這一天,捷報快馬進入了山西境內,與陝西相鄰的平陽府也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驛站信使奔入府城衙門稟報消息之後,平陽知府張志反復確認了捷報消息不假,頓時是驚喜交加,當即就命人在府衙外燃放鞭炮、鳴響鍾鼓,又讓幕僚抄寫了多份捷報官文張貼於府城各處公告欄上。

就這樣,不過是半天時間,趙俊臣全殲蒙古聯軍的輝煌戰績在平陽城內已經是路人皆知了。

百姓們紛紛自匯聚在公告欄前,一遍又一遍的反復確認著捷報消息,所有人都是面現喜色!

與陝甘三邊一樣,山西也是每年火篩入寇的重災區,尤其山西還是肩負著守衛直隸與京城的重要職責,所以要同時負責太原、山西兩大軍鎮的補給與後勤,所有百姓都是苦不堪言。

所以,得知了捷報消息之後,山西百姓的歡喜之情絲毫不遜於陝甘三邊的百姓。

「劉老夫子,聽說官府出了官文,說是朝廷的欽差大人全殲了蒙古韃子的十萬大軍,這件事是真的不?俺們都是粗人不識字,求您給俺們讀一下官文行不?」

人頭涌動的公告欄前,幾名匆匆趕至的百姓向一位身穿儒袍的老者請求道。

儒袍老者名叫劉成旭,乃是一名屢試不中的老秀才,近些年已經熄了繼續考取功名的念頭,就在平陽城內辦了一所私塾,招一些小富之家的孩童讀書,他這次卻是主動來到布告欄前為百姓們讀誦公文的。

雖然劉成旭在科舉道路上只是一個失敗者,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終究只是少數,所以劉成旭在民間依然擁有一定地位,如今匯聚在布告欄前的百姓十有八九都是大字不識,更是需要劉成旭來為他們讀誦解釋公告上的內容。

事實上,自從這份捷報官文張貼於公告欄上,劉成旭已經反復為周圍百姓讀誦解釋了十余遍了,但趕來確認消息的百姓絡繹不絕,總是需要劉成旭反復讀誦解釋。

此時,隨著這幾名新來百姓的請求,周圍的百姓也紛紛是大聲附和,同樣是請求儒袍老者再次讀誦官文——他們已經聚在這里聽了好多遍了,但依然是聽不膩,每次聽完都會大聲歡呼。

另一邊,劉成旭也覺得自己今天出盡了風頭,並不覺得厭煩,輕輕咳嗽一聲之後,就再次對著公告欄大聲讀道:「花馬池營於今日傳來捷報,欽差大臣、戶部尚書趙俊臣率領陝甘邊軍與禁軍援軍於渭水南岸大勝蒙古聯軍,歷經渭水、階州、小川河三戰,全殲了蒙古韃子十萬大軍!斬獲敵近三萬,俘虜一萬三千余,繳獲戰馬總計八千余匹,另有軍資無數,且還活捉了蒙古聯軍主帥巴根!經此一戰,蒙古各部元氣大傷,亦是大漲我漢人志氣,西北邊疆今後十年無憂矣!」

隨著劉成旭朗誦官文完畢,周圍的百姓也再一次的大聲歡呼起來,氣氛極為熱烈。

對於在場百姓而言,這份捷報不論是聽多少次,都是那么振奮提氣!

然而,就在眾位百姓歡呼聲剛剛落下,卻有一名青年男子情緒激動的問道:「劉老夫子,您是一個明白人,您來說說,朝廷的欽差大人這次當真是全殲了十萬蒙古韃子?消息可是千真萬確?不是假的吧?往年的火篩入寇,各地軍鎮也是捷報不斷,但實際情況就連咱們這些老百姓也都心里清楚,都只是謊報軍功罷了,這一次聲勢這么大,會不會也是謊報軍功?若又是謊報軍功的話,咱們豈不是白歡喜一場?」

聽到這名青年男子的說法之後,公告欄附近的氣氛突然冷了下來,百姓們的表情間也浮現出狐疑之態。

各地軍鎮歷年來的謊報軍功,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不僅是地方上的百姓們皆是心知肚明,朝廷中樞的皇帝與袞袞諸公也是心里門清,只是沒有人願意去拆穿罷了,也正因為有無數先例在前,百姓們這個時候難免會心有懷疑。

劉成旭讀了一輩子書,見識倒是更加高明一些,卻是鄭重搖頭道:「這次應該不是謊報,往年的謊報從未有過這般大的動靜,只是殺敵幾十、驅敵千余之類,說是殺敵驅敵,但往往是既無俘虜也無繳獲,偶有韃子級也是殺良冒功的偽證,這類捷報不痛不癢,朝廷也不會大動干戈的追究查證……但這次的捷報卻是足足殺敵十萬,這般大的動靜必然會被朝廷反復查證,沒有任何官員敢在這件事情上弄虛作假,那欽差大臣趙俊臣乃是朝廷重臣,他敢向朝廷保證西北邊疆今後十年無事,自然是有極大信心,不怕事後翻賬……更何況,這次捷報里寫得明明白白,戰後收集了韃子級三萬余,還有一萬三千余韃子俘虜,另還繳獲了戰馬八千以及軍資無數,甚至就連韃子聯軍的主帥巴根都活捉了……這些事情都弄不得虛假,最多也就是稍稍誇大,但戰績絕不會有假!」

聽到劉成旭的這般解釋,周圍的百姓們也再次大聲歡呼起來,歡呼聲較之剛才還要更加響亮歡悅。

與此同時,也有百姓大聲議論道:「我也覺得不會有假,那欽差大臣趙大人咱們都有耳聞,去年在潞安府滅蝗的時候親力親為,為了保住咱們老百姓的收成不惜得罪蝗神,這樣的青天大老爺,自然是不可能謊報軍功!」

「是啊,這位趙大人文能安國、武能守疆,這樣的奇男子咱們往常只在戲文里,真希望皇帝老爺能任命這位趙大人當宰相,這樣的話咱們這些老百姓的日子也許就會更好一些!」

「就憑趙大人這樣的豐功偉績,別說是當宰相了,就算是封為異姓王爺也是應該的……」

因為去年的滅蝗之事,趙俊臣在潞安府的名望極高,而平陽府與潞安府相鄰,這里的百姓也受到了影響,對趙俊臣的印象較好,卻是很輕易就把趙俊臣歸到了「青天大老爺」一類了。

另一邊,聽到眾位百姓的議論紛紛,劉成旭雖然沒有反駁,但也是不置可否。

百姓們的這番議論,對於劉成旭這位讀書人而言可謂是錯漏百出,先不說明朝如今已經沒有了宰相的職位,趙俊臣的這般功績也遠遠沒有達到封為異姓王的標准,要知道當年的王陽明、於謙、戚繼光等人的功績比趙俊臣顯赫多了,最多也不過是封侯罷了。

「不過,趙俊臣的這般功績雖然不足以封王,但必定是要賜封爵位的……只是不知道是何等爵位了!」劉成旭暗暗想道。

而就在百姓議論紛紛、劉成旭暗暗思索之際,剛剛那名提出質疑的青年男子卻是突然間大聲哭喊了起來,然後就要轉身離開。

見到這名青年男子的表現,眾人皆是不解,有人沖著他離去的背影呼喊道:「張牛子,你這是要去干啥?怎么一驚一乍的?」

張牛子臉上淚痕猶存,轉身說道:「趙大人為我報了血仇,我要去為他准備一副長生牌位供奉在家中!」

說完,張牛子就轉身離開了。

見到張牛子的這般表現,布告欄附近的百姓們又是議論紛紛,期間有知情者向眾人講訴了張牛子的過往。

原來,張牛子原本是榆林人士,四年前的火篩入寇期間,他的村落被蒙古韃子攻破了,全村百姓被屠戮一空,包括張牛子的父母與未婚妻子,唯有張牛子因為上山砍柴逃得一命,所以張牛子與蒙古韃子有血汗深仇,這些年來他來到平陽城成為一名苦力謀生,但心中對蒙古人的恨意依舊不減絲毫。

如今,趙俊臣一口氣全殲了蒙古聯軍十萬人,對張牛子而言就是為他報仇雪恨的恩人,所以張牛子要為趙俊臣立一面長生牌位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到知情人的解釋,在場的百姓又是一陣感慨,只覺得感同身受。

也因為張牛子的故事,這些百姓們對趙俊臣的感激與好感也是愈加深刻了。

*

與此同時,收到了趙俊臣一舉全殲蒙古聯軍的捷報之後,民間的讀書人與百姓固然是反響巨大,但他們的激烈反應卻又遠遠及不上那些政治嗅覺敏銳的封疆大吏與巨賈豪商了。

……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