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捷報傳天下(二).(1 / 2)

攝政大明 蟲豸 3795 字 2021-01-23

……

……

趙俊臣率領明軍在渭水南岸一舉全殲蒙古聯軍的捷報,很快就傳遍了陝甘各地,又迅向著陝甘的周邊省份——諸如山西、直隸、四川、湖南等地——四向散播而去。

一時間,明朝疆土的各地官紳商民,可謂是群情鼎沸、歡欣鼓舞,這般景象說是舉國歡騰、率土同慶也不為過,捷報快馬所途徑的每一處州城府縣,皆是可以看到官府與百姓的爭相慶賀,鞭炮齊鳴、歡聲不絕!

在這個時代,對於漢族百姓而言,蒙古部落的存在實在是太過特殊了——簡而言之,就是又恨又怕、既是鄙夷又是畏懼。

自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部落以來,這個草原民族就成為了漢族百姓的心腹大患,至今已是威脅中原安危五百余年,從未有一日能讓漢族百姓安心。

等到忽必烈滅宋建元之後,中土淪陷於蒙古,漢人更是成為了「四等民」,像是豬羊一般任人奴役、受盡了屈辱——那是漢族百姓自五代十國以來最黑暗的一段時光——時至今日,漢人在元朝時期的悲慘境遇依然還在民間口耳相傳,蒙古鐵騎的恐怖也依然能讓小兒夜里止啼。

隨後,明太祖朱元璋橫空出世,憑借著滅元驅蒙的不世奇功讓大明王朝成為了中華正統,但也只是把蒙古族驅出中土罷了,依然不能徹底根除蒙古部落的威脅,這兩百余年以來不僅是哈密、河套等地逐步遭到蒙古各部的蠶食,火篩入寇依然是陝甘三邊、山西、直隸等地每年入秋之後的保留戲碼,蒙古軍隊攻城掠地、長驅直入的消息依然是時有聽聞,甚至還生過「土木堡之變」這種皇帝與滿朝文武皆是戰敗為囚的奇恥大辱!

時至今日,蒙古部落固然是逐漸沒落了,相較於他們的祖先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對明朝的威脅也已是遠遠不及東北女真,但在漢人百姓的眼里,蒙古部落卻依然是明朝的最大威脅,遠非女真可比,對蒙古族的仇恨、敵視、畏懼等等心理依然不減,這種觀念早已經根深蒂固了。

這樣一來,趙俊臣一舉全殲蒙古聯軍十萬大軍的戰績,自然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哪怕是這個時代尚且還沒有「國家」的概念,「民族意識」也尚未深入人心,但各地百姓得知捷報之後也依然是自內心的感到激動與興奮。

*

「捷報!捷報!前線大捷!欽差大人趙俊臣率領大軍於渭水南岸大勝蒙古聯軍、活捉了蒙古聯軍主帥巴根!歷經渭水、階州、小川河三戰,全殲了蒙古韃子十萬大軍!」

「捷報!捷報!前線大捷!欽差大人趙俊臣率領大軍於渭水南岸大勝蒙古聯軍、活捉了蒙古聯軍主帥巴根!歷經渭水、階州、小川河三戰,全殲了蒙古韃子十萬大軍!」

當快馬信使一邊高聲呼喊著捷報消息,一邊策馬奔入長安府城之後,頓時是引起了一片嘩然。

自宋以來,長安城就是文化薈萃之地,文人輩出、大儒無數,講學傳道之風極盛,即使是近百年江南文壇迅崛起、搶去了長安文壇許多風頭,但也依然是聲望不墜。

而長安文壇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就是八大書院了,不論是關中書院、驪山書院、魯齋書院等等,皆是當代讀書人心目中的聖地。

其中,關中書院乃是長安八大書院之,院張文華也是當代大儒,文壇地位極高,曾經還任過幾年禮部侍郎的官職,只是後期仕途不順,又得罪了曾經的朝中權臣溫觀良,無奈之下只好是致仕還鄉,近幾年受到關中書院的邀請擔任院之位。

張文華在朝廷中樞的時候固然是斗不過溫觀良,但他在長安城內卻是門徒遍地、手眼通天,聲望高隆不遜於歷任知府,所以很快就收到了捷報消息。

收到消息之後,張文華馬上就召集了關中書院的所有門人弟子。

等到關中書院的教授與學生們聚集一堂之後,張文華緩緩宣布道:「花馬池營那邊傳來了捷報,欽差大臣趙俊臣趙俊臣已是全殲了此次入侵陝甘的蒙古聯軍十萬人,甚至還活捉了蒙古聯軍的主帥巴根!可謂是戰果赫赫、振奮人心!」

聽到張文華的說法之後,在場的眾位儒生反應各不相同,有些人表情歡喜、有些人面現狐疑,但絕大多數人都是一副無法接受事實的復雜表情。

這些讀書人與朝中清流的關系密切,心底深處對趙俊臣可謂是厭惡至極,趙俊臣在民間的狼藉名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讀書人的推動造勢,如今現趙俊臣這樣一個大貪官大奸臣突然間變成了護國殺敵的大英雄,他們自然是一時間難以接受。

將眾位儒生的神態變化盡收眼底,張文華的表情卻是沒有太多的變化,只是繼續緩緩說道:「這是一件大好事!我們都是陝甘境內的百姓,最是明白火篩入寇的危害,多年來一直是深受其苦,如今欽差大臣趙俊臣全殲了十萬聯軍,至此以後蒙古部落元氣大傷,恐怕是往後十年內都無力威脅陝甘了,咱們皆是受惠極大……」

為這件事情定性之後,張文華稍稍加重了語氣,又說道:「值此盛事,咱們關中書院也不能袖手旁觀,理應出一份力……老夫聽說,許知府他收到捷報之後,已是遍官文、公告百姓,就是為了振奮民心、讓百姓們一同歡喜慶賀,但民間讀書識字辨理者終究只是少數,百姓們也無法在最短時間內明白這件事的重大意義,所以老夫已是決定,關中書院的所有教授與學生皆是要前往城內各處公告欄處,主動為百姓們讀誦捷報、詳細解釋這場勝仗的重大意義,讓世人知曉欽差大臣趙俊臣這一次的豐功偉績!此外,還要傳信給所有的返鄉學生,讓他們在各自家鄉一同參與此事!」

聽到張文華的表態,在場的所有儒生皆是大為震驚、面面相覷。

要知道,張文華與朝中清流的關系最為密切,平日里也就要以張文華對趙俊臣的恨意最濃、惡感最烈,而張文華的這般決定,簡直就是主動為趙俊臣造勢揚名,這要比趙俊臣的輝煌戰績更加讓人不可思議!

眾人面面相覷良久之後,一名教授態度遲疑的問道:「院長,先不談這份捷報的真假,就算是趙俊臣當真是全殲了蒙古聯軍十萬兵馬,但他終究是一個貪官奸臣,為世人所不齒……咱們這樣做,卻是有為奸臣貪官揚名造勢之嫌,似乎是有些不合適啊……」

張文華早就料到會有人質疑自己的決定,但他作為當世大儒,腦子里別的東西沒有多少,但各式各樣的「大道理」卻是數不勝數,自然是可以輕易尋到正當理由說服眾人。

只見張文華的表情變得稍稍嚴肅了一些,說道:「我等飽讀聖賢書,皆是以正人君子自詡,自然也要秉公論斷、持心為正,趙俊臣曾經固然是有些過錯,所以咱們當初也一直是強烈譴責於他,從來都不畏懼權貴報復,這是咱們身為儒家門徒的底線與良知,但如今趙俊臣做了好事,咱們自然也要加以贊譽,這兩者並沒有任何矛盾,皆是出於聖人教誨!《左傳》有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依老夫來看,趙俊臣近年來已經極少傳出貪墨受賄的傳聞,還在朝廷中樞辦成了許多善舉,頗是讓人刮目相看,顯然是有了悔過的念頭,既然如此,咱們也應該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難道咱們只是一群眼里只盯著別人錯處、卻不願意承認他人好處的腐儒不成?諸位,切莫要忘了咱們關中書院的宗旨。」

聽到張文華的這一番話,在場眾位儒生皆是面色一變,齊聲道:「移風易俗,教化為先!」

這個時代,儒生們並沒有挑戰權威的勇氣,而張文華則是關中書院乃至於陝甘士林的最大權威,所有人皆是不敢挑戰。

所以,這么一番話下來,眾位儒生就被張文華說服了,至少表面上不敢違背。

張文華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諸位就依計劃辦事去吧!」

隨著張文華的話聲落下,眾位儒生紛紛起身向著張文華行禮告別,然後就離開了關中書院的大堂,前往長安城內各公告欄處為百姓讀誦官文了。

只是,離開大堂之後,眾位儒生卻是相互間議論紛紛,不斷的猜測張文華對趙俊臣態度轉變的真實原因——張文華所講的諸般大道理固然是無法辯駁,但並不能讓人真正信服。

事實上,張文華這次對趙俊臣的態度轉變,自然不是因為他想要給趙俊臣一個「知錯能改」、「浪子回頭」的機會,而只是想要還給趙俊臣一個人情罷了,更還有些押寶示好之意!

這段時間以來,趙俊臣率領明軍與蒙古聯軍連番大戰,可謂是驚天動地、世人矚目,但對於陝甘境內的讀書人而言,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事情並非是這場戰事,而是一場讓士林文壇人人自危的「文禍」!

月余之前,因為少傅郭湯的一本《鶴溏詩集》里面現了許多「反詩」,德慶皇帝大為震怒,最終不僅是郭湯本人丟官入獄,並且德慶皇帝還會嚴令廠衛監管天下讀書人、嚴查各類反詩案,以此來遏制讀書人非議朝廷之風。

這樣一來,整個士林文壇皆是受到了牽連。

而長安文壇乃是天下士林重地,自然也就是當其沖了。

張文華乃是當世大儒,與清流關系緊密,當年得罪權臣被迫辭官還鄉之後有一段時間里頗是有些憤世嫉俗,那段時間里他的詩詞文章之中頗有許多爭議內容,所以很快就被東廠盯上了。

然而,就在東廠暗中收集證據的時候,「悅容坊」長安分店掌櫃趙元真及時向張文華通風報信,讓張文華迅銷毀了自己全部有爭議的詩詞文章,最終東廠查無實證,也就躲過了一場大禍。

「悅容坊」乃是趙俊臣的產業,長安分店的掌櫃張元真曾是趙俊臣的府中管事,他這次向張文華通報消息也全是源自於趙俊臣的示意,所以張文華自然是欠了趙俊臣一個天大人情。

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受了趙俊臣的恩惠之後,張文華對趙俊臣的態度自然是截然不同了。

再加上趙俊臣全殲了蒙古聯軍之後,崛起之勢已是無法阻止,所以張文華才會有了今天這般為趙俊臣造勢揚名的舉動。

說到底,所有大道理都是虛的,一切都只是緣於個人利益罷了。

卻說,等到所有儒生皆是離開大堂之後,張文華閉目沉思了片刻,然後則是吁氣一聲,輕聲自語:「這樣一來,老夫也算是還給了趙俊臣的一份人情……更何況,趙俊臣經此一戰之後,必將是要聲勢大振,短時間內即使是德慶皇帝與周尚景也無法壓制於他了,老夫這一次為他造勢揚名,也算是一次押寶,事後會有好處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