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朝官實用(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1162 字 2021-10-14

事實上,若依歷史上的名氣來看,讓王朴去治河,仍算大材小用,甚至有所用非材之嫌。但是,就如劉承祐之言,不能驟然提拔其高居廟堂,必須得積累資歷,時下,軍政權重之位,還沒有他的位置。

【領紅包】現金or點幣紅包已經發放到你的賬戶!微信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領取!

劉承祐又不願,僅讓他在御前參議,無軍政之履歷,縱使見識再高,亦如空中樓閣,虛。治河,又豈只是治水,那是集治人,治軍、治錢於一體的。

有一點,劉承祐是發自內心的,他用人,首在實干。他欲變三代之因循,開大漢之祖法,就需要大量功能之才,真抓實干,以佐弼他。

僅論謀臣,他並不缺,若論出謀劃策。比如陶谷,每咨之以事,都能給劉承祐不少滿意的答案,但是,劉承祐還真不敢將他放到地方上,只因其德,不欲使物失其能。像陶谷這樣的人,在中樞的作用,會大得多。

不止是王朴,王溥劉承祐也存著外放的心思,這樣的年輕人,縱使資質再高,也當在州縣上多加歷練,也有助於其發展。當然,這般考慮,也是依循著劉承祐開始逐步啟動的朝官知州的政策。

東京與洛陽,前朝遺老,勛臣頗多,但在這養著的大量閑官中,仔細挑選,總能找到些道州府縣之才。經三代數十年積累的文臣朝官,公正地來說,可都不是糟粕與累贅。

縱使彼輩能力有高低,道德有優劣,但在這么個武盛文衰世道,都屬時代精英。其中有不少老臣,都有累朝的治政經驗。

要給劉承勛找太傅,舉薦有李崧;劉承祐要學書法,便有楊凝式;禮制禮儀有張昭;編修國史實錄有賈緯;欲重塑御史台,邊歸讜足其用;地方任上,已有邊蔚知同州......

在發掘舊才,劉承祐已嘗足了甜頭,他發現,石晉留下的大量官員,完全算得上是個人才寶庫,只要用心,總能找到些驚喜。尤其是當年劉承祐在欒城救出那些後晉高官重臣,能被耶律德光重點收攏在身邊的,都有其不凡之處。

此前棄之不用抑或束之高閣的顧慮,只是忠誠的問題,但在這么個君臣義絕的時代,能苛求人家對你竭忠盡誠嗎?對於此點,劉承祐也早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只要自己夠強,控制住軍隊,就不需過慮。

而劉承祐,自認也有任用前朝舊臣的胸懷與魄力,他也是這么做的。想要培養人臣對大漢、對劉氏的忠臣與認同感,非二十載與一代人的不懈堅持不可。變數十年以來的因循故例,哪有那么容易。

當然,劉承祐也不會迷信這些文臣朝官,畢竟,總有些文人,就只適合玩玩筆桿子。若人不盡其用,放錯了位置,其危害又豈弱於武夫。所幸,這么個時代,讀死書的,當真不多,尤其在北方幾十載戰火紛飛中成長起來的文人。

軍隊方面也一樣,在不影響禁軍的強勢戰力與穩定的情況下,劉承祐也開始把將校外放,行守御之事。

最近的例子,便是楊業。當然,對於將校外派,劉承祐得選那些值得信任托付,經過考驗的,否則貿然將武夫外放,那就是給朝廷、給百姓添亂。

遠的說,得算劉承祐當初在南易水的布防設置了,慕容延釗、李筠、何福進這些人,在將近兩年的時間中,在防御北患,鎮定邊事上,已起了其應有的作用。

近來,劉承祐已經在籌謀著,將彼輩南調東京。增加他對禁軍掌控的同時,順便行更戍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