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兵制改革(2 / 2)

漢世祖 羋黍離 1364 字 2022-07-22

顯然,比起對內地道州軍隊的改革,對邊軍的處理,劉皇帝要更為審慎一些,要為國防安全、邊疆安寧所慮,寧願暫時延後一些,並且直接要求樞密院在後續對邊軍的裁軍計劃中,務必做得更細致些。

裁減朝廷在冊官兵,固然會極大地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的。但這個過程,卻不是簡簡單單地削減兵額、退役士兵就行了的。

為了減輕長期的財政壓力,會面臨短時間內更加繁重的負擔,裁兵並不是免費的,至少,每年數萬軍隊的退役,如何安排這些官兵,朝廷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去安撫,要照顧其情緒,否則惹得軍心不滿,人心動盪,會出大問題。

被裁撤的,可都是職業士兵,在軍中,除了接受忠君愛國主義教育,便是訓練軍事技能,訓練打仗,幾萬人一波地往民間轉業,處理不好,對社會治安都會造成嚴重威脅。

早年的時候,針對官兵的裁汰,朝廷基本都會安排妥當的,除了給錢、給地,還能盡量在地方安排一個職位,要么轉為待遇差些的輔卒,要么回鄉里地方。

但如今不行了,大漢的官吏隊伍已經足夠龐大,沒有那么多的位置了,同時,裁兵的規模又大,以四十萬人來算,哪怕有十年的時間做緩沖,哪怕只是最低級的職位吏事,也不可能騰出四十萬個位置來。

因此,當下大漢官兵退役的待遇,也遠不如當初了,而為了安撫人心,也只能從錢財上想辦法了。

為此,劉皇帝又讓財政司每年撥款兩百萬貫,由樞密院、兵部、戶部遣專吏管理,專門針對官兵的退役事宜,按照軍職大小,予以補償,這算是遣散費。

為了緩解財政司的壓力,劉皇帝又同意從內帑借錢了,當初的借款,通過幾年的時間,都還沒有全部還清,也就是劉皇帝不收利息。

不過這一回,劉皇帝主動得多,沒有多少廢話,一切以軍隊事務為要。雖然每年兩百萬貫對朝廷而言不算太多,但是,朝廷裁軍的花費,可不只一個「遣散費」。

大漢的百姓,大部分人還是很朴實的,換作軍隊,也一樣,久經訓練、嚴明紀律的他們,面對裁撤,或許會有些怨言,但直接抗拒是不大可能,當然,前提是給的待遇足夠,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

但是,對於另外一批人,就不能單純地去靠錢財安撫了。大漢的軍隊體系,如果隊長以上就算軍官的話,那么五萬人的裁撤規模,就代表每年有上千名軍官將「失業」。

對他們,自然不能苛求讓他們像普通士兵一般回家種地務農,軍職越高,越是如此。除了錢,還得給權,調任地方官府衙司為官為吏,是最好的處置辦法了。

這除了繼續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外,也因為能在軍隊中當軍官的,都能稱得上大漢的人才,棄用這么多具備管理能力的人才,也是朝廷的損失。

當然,這同樣給朝廷吏政管理帶來一個新的考驗,那就是在朝廷每年得保證額外一千多個官吏職位,以滿足對退役軍官的安排。

這或許有些麻煩,但終究只是小麻煩,趙普幾乎拍著胸脯向劉皇帝保證,此事能夠解決。而趙普打算采用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地方的官員僚吏進行一次清退行動,騰出足夠的位置。

用趙普的話來講,軍隊的事,不只是軍隊的事,軍隊的改革,也需要全國協調支持。軍隊都開始做改革,做更新換代了,官僚隊伍,也該緊隨其後,跟著動一動,對那些年老的、腐敗的、屍位素餐的,進行調整,這是朝廷吏政的一貫要求,也符合吏治原則。

當然,話說得再漂亮,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配合兵制改革,方便妥當地安排退役軍官。對此,劉皇帝還是十分認同的,覺得趙普顧全大局,銳意改革,不愧宰相之姿。

在這方面,劉皇帝也是有經驗的,早年的時候,為了聚攬權力,培植帝黨,他就曾以各種理由把朝廷內部的一些老臣勛貴給清退,騰出位置給年輕有為且便於任用、控制的後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