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那些久違的日子(2 / 2)

馮春堂跟他開玩笑,「一平,牛你放的好嗎?這個學校是沒教的吧!」

馮一平也笑著說,「反正它的肚子鼓鼓的,像懷了小牛一樣。」

大家都笑起來。

進了伙房,目前正在灶上忙著,馮一平自覺坐到灶後添柴。

「他們晚上喝酒,估計又要喝個半天,你先把這碗面吃了。」說著,梅秋萍把一碗冷面倒進鍋里,熱了後分成三份,給他們三個,當然,馮一平的那碗最多。

家里招待客人的時候,主婦和孩子一般是不上桌的,而且要等到他們酒喝完,才能吃飯。梅秋萍知道兒子正是能吃的時候,餓的快,等到晚上八、九點,那肚子早就呱呱叫了,所以下午下面就多下了一把。

面是自家牽的油面,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里介紹過這種面,這是下午做給木匠馮春堂剩下的。

在農村,匠人進門做事,比如木匠、漆匠,還有篾匠,要管中午和晚上兩餐飯,當然還有煙酒。

此外,在兩次正餐之前,上午和下午過半的時候,主人家總要准備吃的,一般都是面。和英國人的下午茶類似,不過這些匠人比英國紳士還享受,不但有下午茶,還有上午茶。

一碗面,被馮一平稀里嘩啦的,幾分鍾就裝進了肚子里,梅秋萍邊炒菜邊教訓他,「又沒人跟你搶,吃那么快?」

文華兄弟倆捧著碗在旁邊笑。

油炸花生米、辣椒炒臘肉、煎豆腐、絲瓜炒蛋、臘肉煮黃瓜,還有一盤峨眉豆,六個菜,在農村來說,也算得上豐盛了。

他們喝酒都喝的慢,抿上一口酒,吃上幾口菜,然後聊上半天,一杯酒喝完,倒酒的時候,又你謙我讓的扯個半天。酒量也都是在有限,估計最多最多,頂天了,也就半斤八兩的水平。所以,馮一平一直覺得,他們不是在喝酒,只是以喝酒為由頭,吃吃菜,聊聊天。

到八點多,還沒喝完,梅秋萍盛了兩碗飯,夾上一些菜,先讓文華和文輝吃,吃完了找出電筒,讓馮一平送他倆回家。

銀河橫亘在天上,星光溫柔的散布在村子上方,路旁人家的窗戶里,散出昏黃的燈光,整個村子很靜謐,草叢里的蟲鳴很清晰,塆前打谷場那里,隱約傳來說笑聲。

那里是晚上集中乘涼的地方,這個時候,電視機遠沒在農家普及,電風扇也是奢侈品,這樣的熱天里,太早上床也睡不著。所以吃完晚飯,沖了澡,打谷場邊上燒起驅蚊的蒿草,家家就把竹床搬到打谷場中,躺在上面,搖著大蒲扇,納涼閑聊。

馮一平以前最喜歡這個時候,總有老人講古,說起早年打土匪的事,又說些走夜路,碰到鬼怪蛇蟲的軼聞。在沒有廣播可以聽,沒有雜志好翻,也沒有電視可看的年代,這就是難得的好消遣。哦,好像蒲松齡著《聊齋》,也是到處聽這些故事,搜集素材。

爺爺輩的說完,輪到中年,他們就說起小時候、三年自然災害的那一陣,餓肚子吃不飽的故事,說起特殊時期中不上學,批斗游行的事。還有哪家親戚是在縣里,分了一套大房子,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置辦的一應俱全,還裝了電話,他兒子讀書太用功,小學就近視,配副眼鏡花了上百塊。又有哪個村子,有聰明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父母在家做死做活不說,到處找人幫忙借錢,還說要讓那孩子將來讀博士呢……。

當然,到最後,會有一個主旨總結,主要是針對孩子們的,要珍惜,要勤勞,要努力,要節儉,要孝順……,具體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要聽父母的話,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要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

不過,等到馮一平初中畢業,隨著電視機普及,家家電扇幾個,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此情此景,就只能成追憶了。

把他們送到家,文華問,「小叔,明天你還要放牛嗎?」

「是,」馮一平說,「你們就不要跟著,明天我還要砍柴,沒空陪你們。這樣,明天我回來的時候,給你們帶葡萄好嗎?」

他放牛的地方,有一棵野葡萄,不知道什么品種,但顆粒很大。

兩個家伙這才有些高興。

感謝您的點擊!新人新書,出頭大不易,可以的話,能收藏,投推薦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