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那些久違的日子(1 / 2)

馮一平家位於馮家沖右後方,原來是一片竹園,現在一共有四戶人家。另外三家和馮一平家情況一樣,每家至少兩個孩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原來的老房子不夠住。老房子都是連成片的,想擴建也沒地方,於是在三年前,幾家人陸續在這片竹園里建了新房。

以前在農村,建這樣的土磚瓦房,其實要買的材料很少。

這樣的房子主要是三宗材料,土磚、木材、瓦。

土磚都是自己制的。塆旁有個黃泥盪,從那里挖來黃泥,加些水,讓牛在上面踩,然後加入稻草,叫牛繼續踩。踩好後,把泥舀進磚模里——就是一個長方形的木框,然後人站上去,踩實了,再用石刀,修一下磚面,讓它變得平整,最後取下磚模,任它被太陽曝曬,等水份都曬干,一塊磚就好了。

建房子用的木頭當然不少,這個也是不怎么花錢的。除了田地,家家都分有一塊山林的,都是松樹。不過這個山林的所有權就更是名義上的,雖然那片山是你家的,那些樹名義上也是你家的,但你一棵都不能動。村里有個護林員,抓到砍樹的要罰錢的。唯一的好處是,每年可以修剪一次枝椏,砍下來的枝椏能拿回家,當柴火燒。

雖然都說不能砍,但家家建房子,用的都是山林里的樹,包括村支書家也一樣。不過既然有規定在那里,又有個專人在,砍樹的時候也就不好做的太明目張膽。

馮一平記得,准備木材的那年,他8歲,一家四口是早上五點就起床,朝自家的山林趕,回來的時候,塆里大多數人家剛起床。

他們家的山林在最高的地方,靠著山嶺。一個早上砍三棵樹,父母一人扛一棵,他和姐姐兩人對付一棵小一點的。

因為都是下坡路,比他大四歲的姐姐走前面,剛砍下來的松樹壓的肩膀生疼。兩個小家伙走幾步就要低下頭,把樹挪到另一邊肩膀,再幾步,低頭,換另一邊肩膀。這樣下去,剛抬出自己家那片林子,肩膀都磨紅了。

不過取巧的辦法下孩子也是能想到的,於是就把樹放到山間小道上,他在後面推,姐姐在前面拉,遇到溝溝坎坎的地方,用手抬一下。比起用稚嫩的肩膀來,這樣舒服的多。

所以,砍樹的路上,他最喜歡的是那個大石板坡,把樹橫放,然後推一下,樹就「咕咚」「咕咚」的滾到底下,一點力不用出,就少搬十幾米。

父母是沒有等他們的,徑直走在前面。就這樣,他們一路又是推,又是拉,又是抬,又是扛的,艱難的往家里搬。

下一個大坡,走一段平路,再下一個坡,又有一個坡,最後還有一段平路,前面還有一條小河。

最後兩人實在是沒力氣,就趴在地上,你推我拉的,終於,過了那條小河,對著那幾丈高的石板坡,還有後面的那么長的一段上坡路,他們真是沒辦法。

這個時候,父親把自己的那棵樹送到家,再返回來,把他們這棵再扛回去,一早上的事,算是做好了。

這只是第一步,樹到家以後,要把皮刨掉,然後丟在池塘里泡上幾個月,再撈起來晾干,才能用來建房子。

當然,建房子的木頭,也不是一分錢不花的,最重要的那一根房梁,要生長多年的大樹。

村里的山林里,都找不出合適的,就要去更深的山里的村子里找。先約著做房子的師傅一起,去那林里看好,然後拎著煙酒罐頭這些禮物去山林所有人家里商量,哪哪棵樹,我們想用來做房梁,主人一般是不會拒絕的,然後出幾十塊錢——一般不超過五十,就可以砍樹。

當然,這么大的樹,又更遠的路,那就不是一個人能扛的,至少要四個壯勞力輪換著抬。

還有,房子做好後,賣樹的那家,是要來送禮的。

最後,要用的是瓦,這個也是要花些錢的。

那些年新建房子的多,所以村里出面,大家一起建了一口窯。

制瓦胚和制磚差不多,只不過最後的模子不一樣。

瓦胚制好,按師傅的指點,在窯里擺好,然後要燒個幾十個小時——所以要准備好足夠的劈柴,然後熄火,再悶上幾十個小時,最後師傅開窯,瓦胚變成青黑色的瓦,就成了。

所以,那時建房子,原材料雖然用錢不多——主要也是因為沒錢!但准備時間都很長,他家的房子是他三年級的時候做的,估計在他上一年級的時候,就在准備。

馮一平帶著文華兄弟倆到家時,馮振昌和他的好伙計馮明志,陪著塆里的木匠馮春堂在堂屋里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