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德國的教育產業化(2 / 2)

鋼鐵時代 十年殘夢 1593 字 2022-07-15

如果是和平年代,面向應屆生的會增多,畢竟可塑性強一點,在軍校畢業之後,也未必會走上戰場,會在後續漫長的訓練和軍旅生涯之中,慢慢的彌補弱點,可是在戰爭年代,卻不會這樣,部隊回爐提高的比例大幅度的增加,這從1915年整年入學58萬軍隊定向生,就可見一斑。

西北大學和西北軍校這樣龐大的大學,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教育的重要基石,但是中國的教育,在起步的時候,就跟世界先進有較大的差距,為了彌補這個差距,也為了較快的提升中國的教育水平,除了最開始剛剛穿越,沒有實力的時候,從1909年開始,剛剛賺了一點錢,楊元釗就推動了中國的留學,跟留美學童和各大家族零星的派出不一樣,楊元釗推動的就是有組織,規模化的留學。

而這個也成為了固定化,常態化的項目,每年派出了大量學子出國留學,這個數量越來越多,到了1915年,中國的甚至包攬了整個德國的各階層的學校,雖然少了在美國和英國等國的留學生,可在德國的留學生卻突破了新高,達到了200萬。

德國的高等教育也是聞名於世的,甚至德國人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列強之中也是第一的,德國擁有每年250萬的教育規模,可是那是在戰前,戰爭的時間之中,德國也沒有余力把精力投入到高等教育的培育之中,為了節約成本,也為了節約人力,在戰爭之中,德國大幅度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和學生培養的總人數,把因此而分流出來的一部分人員,招收到了軍隊之中。

楊元釗一直都在留心德國教育情況,在知道了這個局面之後,主動的讓外交部跟德國方面交涉,要求德國不要減少名額,可以保證德國現在的名額,其他的名額,被中國承擔了,負擔起相當於原來3倍以上的學費,這樣的額度不小,德國也是在撥款和學費相結合才擁有的教育經費,3倍的學費,不但彌補了教育經費,其實2倍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凈利潤了。

德國甚至把留學教育,變成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一定程度上面,一個知名的大學教授,所創造的價值,比一個資深的軍工科學家更高,正是這種認知,讓德國改變了原有的方法,大學教師這種人,一般都是知識分子,能夠成為合格軍人的是少數,在中國幫助解決了人力問題的前提下,德國對於人力的需求,沒有原來歷史上面那么大,大學教師本身也是可掉可不掉,只不過不能白白看著他失業,養著他,這才抽調到軍隊的。

原來的歷史上,幾乎抽調了各階層的人員,嚴重的影響了整個德國的工農業生產,可是這個時代。中國為德國最少解決了1500萬的勞力問題,剩余的這些,德國肯定會有所選擇,一些價值較高,能夠創造出價值的,將會留下來。

3倍的學費,200萬人,按照平均每一個人一年的學費34英鎊來算,3倍就是125英鎊,這可是102美元,算下來,只是150萬人一年就是2億美元以上,再加上伙食,固定的消費等諸多方面,這部分教育會為德國帶來1.5億美元的收入,這可不是小數目,差點比得海軍的消耗了。

中國對於留學生的管理,相當的嚴格,本身在國內就經過了幾重選拔,只有更優秀的留學生,才能夠獲得更高神的知識,從某種程度上面,德國跟中國的聯系解密,特別是留學產業,為德國每年創造了6億元的財富,要知道,目前德國的留學生總數高達800萬,這筆錢可不少啊,哪怕是巴庫被占據,俄羅斯這邊的被占領土,長期給德國提供財富,可是這些卻是成本最低的,只要負責傳授知識,就可以獲得如此多的財富,德國付出的,也不過是幾萬名的教師。

在軍事前線之中,哪怕10萬名的士兵所起到的作用死微乎其微的的,要發起一個大規模的戰爭,百萬才是起點,甚至一些大規模的突襲,幾百萬也都是正常數量,與其讓這些,不太合格的士兵,在戰場上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會惹來麻煩的大學教師的,弄回到國內去當老師,為德國創造出財富才是真的,有了勞務輸出和巴庫油田,德國的財政狀況寬裕了很多,可是誰會覺得錢少,就按照10萬教師來說,6億美元的收入,平均每個教師創造了6000美元,這樣的效率絕對不低的,再說,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之知識,只是一些最基本,德國每年都要進行的基礎大學教育而已。

就這樣,教育產業化居然首先在德國進行了起來,連德國人本身的入學人員,都沒有中國人入學的多,也算是整個世界上罕見的一件事情,這給中國源源不斷的提供了高層人才,也是目前中國科技發展的根本原因,否則的話,沒有足夠的科技人員,根本無法發展科技,國家對科技的要求,是全面的,而是單一的某一個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