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何去何從(2 / 2)

戰隋 猛子 1711 字 2021-02-11

「當然。」韋福嗣笑道,「東征結束後,只要有證據證明,南北大戰即將爆,大王就有充足理由留鎮邊陲。」

「證據?」齊王質疑道,「哪來的證據?」

「沒有證據,就創造證據。」李善衡毫不猶豫地說出答案,「只要贏得李平原的合作,大王想要什么證據,李平原就能給出什么證據。」

齊王搖頭苦笑,「孤能否留在北疆,決定權在聖主,而聖主如果執意要孤返回東都,孤徒呼奈何?」

李善衡舉手輕搖,「大王能否留在北疆,決定權的確在聖主手上,但大王是否考慮過,如果南北形勢急驟惡化,長城告急,必須大王留鎮北疆才能有效緩解危機,聖主是否還執意要求大王返回東都?」

齊王眉頭緊皺,「這種推測並無根據,亦無意義。」

「事在人為。」韋福嗣說道,「只要大王決心與李平原合作,齊心協力共謀未來,一切皆有可能。」

齊王沉思良久,搖頭苦嘆,「李平原?你們對他這么有信心?」

「我們不是對李平原有信心。」韋福嗣說道,「帶給我們信心的,是裴世矩。」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齊王苦笑,「或許,李平原還會合作,但裴世矩肯定拒絕。裴世矩站在聖主一邊,李平原在裴世矩的反對下,又豈會幫助孤留鎮北疆?」

「所以大王才要堅決北上,聯合李平原攻打高句麗,如此一來,聖主必定認為李平原和裴世矩站在大王這一邊,誤會一旦生成,兩人百口莫辯,未來形勢就對大王有利了。」

齊王想了一下,搖搖頭,「你們不但過於樂觀,還一廂情願。你們可曾想過,如今裴世矩和李平原都站在聖主一邊,孤北上與他們合作,純屬找死,最後必定被他們出賣,孤會死得更快。」

韋福嗣和李善衡還想再勸,齊王斷然搖手。

「南北大戰即將爆,而中土若想打贏這一仗,要前提就是內部必須團結一致,所以可想而知裴世矩和李平原的態度,他們絕無可能站在孤這一邊,公然與聖主對抗。」

言盡至此,齊王已無心再說。

韋福嗣和李善衡的對策並不是不對,只不過他們不是站在中土和國祚的立場上,而是以個人和集團利益至上,雖然他們也想滅亡高句麗,也想打贏南北戰爭,但都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為了壯大自身實力,最終目的還是把齊王推到皇統大戰的戰場上,與聖主決一死戰,以謀取到最大的權力和財富。

齊王不想重蹈上一代手足相殘之覆轍,不想把自己變成前太子楊勇和漢王楊諒,更不想看到楊氏皇族、江山社稷和中土統一大業在殘酷而血腥的政治斗爭中飽受重創、鮮血淋漓。

韋福嗣不死心,退而求其次,執著勸諫道,「既然如此,未來的事就不考慮,我們只考慮東征。大王還想不想滅亡高句麗?若大王能建下開疆之功業,那么即便聖主認定大王有通賊之罪,但考慮到大王願意束手就縛,隨聖主返回東都,而南北大戰爆在即,東都內部需要團結一致,聖主短期內亦不會對大王痛下殺手,如此大王就有機會參加南北大戰,一旦再建功勛,必能贏得一線生機。」

這番話齊王尚能接受。既然自己不願與聖主反目成仇,那么東征結束後自己就必然返回東都,既然反正都要返回東都,那能否拿下滅亡高句麗的功勞,對自己的未來大有影響。而目前局勢下,自己若想拿下滅亡高句麗的功勞,唯有寄希望於李平原和安東大軍,也就是說,還是要北上會合李平原,至於由此導致的一系列惡劣後果,就只能暫時拋之腦後了。想得太多,瞻前顧後,患得患失,必定一事無成。

「孤北上會合李平原,為李平原保駕護航,能否增加攻陷平壤的勝算?」

韋福嗣和李善衡暗自心喜,不約而同地點頭說道,「毋庸置疑。」

齊王望著他們,目露懷疑之色,憂心忡忡,「孤空口白話,又如何說服李平原不惜代價攻打平壤?」

韋福嗣撫須而笑,「大王若決心北上會合李平原,今夜可拜訪一下黃台公(崔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