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部分(2 / 2)

此時,父親去世前醫生一張張驚慌失措的面孔又重新出現在了繆希雍的腦海里。

對,我就自己看醫書,自己琢磨這個病到底該怎么治!

過去有句話,叫「秀才學醫,如籠中捉j」,另外一個說法是:「秀才學醫,如快刀斬豆腐」,什么意思呢?這兩句話都是用極其通俗的語言(通俗到有點不像秀才說的,倒是很像是秀才的老婆說的),形容了如果受過了正規的傳統教育,那么學習中醫是很容易的。

因為它們的理論根基是相同的,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於是,繆希雍開始翻出塵封已久的醫書,仔細地翻閱了起來,從此在繆家出現這樣的情景:一會兒看見繆希雍捧著本《黃帝內經》在冷得直打哆嗦地看,一會兒又看見同樣捧著《黃帝內經》的他在熱得滿臉通紅地看。

看著看著,繆希雍讀到了這樣的句子:「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繆希雍的心里終於敞亮了起來,原來這個瘧疾是這樣啊。

於是,繆希雍把這個瘧疾當作暑邪來治療,斗膽給自己開了方子,並在忐忑不安中服下了自己開的葯方。

繆母此時是最緊張的了,她已經做好了如果繆希雍突然口吐白沫並翻白眼時去請醫生的准備。

結果是,繆希雍並沒有翻白眼,反而更精神了,沒到十天,這個折騰了近一年的瘧疾,居然讓他自己給治好了!(不旬日瘳)

【堅決要求學醫】

這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自己拿著書琢磨琢磨,居然能夠把自己的病看好了,天下居然有這么神奇的事情?

其實,繆希雍同學自己的瘧疾痊愈了並不是什么大事,此事最大的後果是:它激起了繆希雍對醫學的極大興趣。

因為,這使得繆希雍開始懷疑報紙廣告中那些所謂的教授和專家,他們到底看醫書嗎?為什么我病了那么長的時間他們都看不好?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個像我一樣的患者,大家都在病痛中度日,而那些所謂的專家卻都在洋洋自得地大把撈著銀子,卻無法治愈我們的病!

原來治療疾病的真諦似乎就藏在這些古代的醫書中,只要好好的學習這里面的知識,就會明白治病的道理,那么,天下該有多少人受益啊!

這,就是繆希雍在給自己治病成功後得到的最大的收獲,於是,他開始立下志願:我要學醫!

當然,母親對這個事情是支持的,能夠做個對世界有用的人,那將是好事一件啊!

就這樣,繆希雍踏上了學醫的道路,從此,一位中醫名家即將誕生。

但是,學習的過程是很苦的,在把家里的醫書讀完了以後,由於家里貧窮,沒有錢再來買醫書了,於是繆希雍只好到別人家里去借書來讀。

去誰家借呢?原來,在與繆希雍家隔幾條街的地方,有一個姓趙的人家,這家人很有錢,戶主趙承謙曾經做過廣東參議,家里的宅子很大(現在還有呢,就在現在的常熟市古城區南趙弄十號,各位離得近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他們家里的藏書很多,而且,他們家的兒子叫趙用賢,也是個讀書人,非常愛好讀書,和繆希雍很有共同語言,於是,繆希雍就經常去他們家,把自己希望看的醫書借出來,趙家的藏書館名叫「脈望館」,珍藏著很多宋刻善本醫書,繆希雍對此感到如獲至寶,終日沉湎於書山學海之中,「沉研剖析,割剝理解」,「遇會心處,輒摘記之」。

在繆希雍同學努力攻讀醫書的同時,讓我們抽出點兒時間,順便介紹一下這個趙家的兒子趙用賢同學。

該同學於隆慶五年(1571)中了進士,去北京做了個翰林院檢討的七品小官,從此和繆希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這位兄弟名揚天下,原來,當時的當朝首輔張居正的父親死了,張居正本來應該回家奔喪,但張居正卻利用「奪情」的程序,讓皇帝留下自己,不用回家居喪,於是,這位趙用賢兄弟就和其他幾人上書,彈劾張居正,這事當時鬧得很大,最後在萬歷五年(1577),他們五人被處以廷杖,趙用賢廷杖六十,這位趙用賢同學是個大胖子,在被打的時候臀部的血r橫飛,據說掉的最大的一塊r有巴掌大,然後趙用賢同學那強悍的老婆出現了,她收集了老公被打掉的大塊的r,回家後,加了點鹽,給做成了臘r,要留給子孫看看,他們的祖上是多么的英勇。

而實際上,趙用賢的兒子也的確不是一般的人物,在趙用賢老兄還沒有中進士的時候,他的兒子就出生了,名字叫趙開美,估計大家看這個名字有點眼熟,沒錯,就是那位刻印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趙開美。

在中醫界,宋朝時刻印的《傷寒論》元祐本被稱為「小字本」,宋代原刻的大小字本到了明代就已經看不見了,但是在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我們的趙開美卻偶然看到了一套小字本,這令他喜出望外,於是就立刻借來,給翻印了下來,因為刻印得太接近原貌了,所以現在通稱趙開美本為「宋本《傷寒論》」。

但是,趙開美所看到的北宋原刻小字本,在翻刻完還回去以後,就消失了,也不知道哪里去了,總之是丟失了,於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宋版《傷寒論》原貌的只有趙開美本了,今天趙開美本世上僅存五部,最好的一部在沈陽的中國醫科大學呢,還沒有整理出版,我很擔心,不知道他們圖書館的防火措施如何,否則要成為千古罪人的。

就是因為趙開美,我們才得以見到宋版《傷寒論》的真面目。

【苦讀的日子】

現在我們讀醫學院是怎么讀的呢?

大家基本不用擔心吃飯的問題,每個月家里會把錢寄過來,就是經濟困難的同學,政府也給伙食補助和貸款什么的。

書在圖書館里有的是,隨時可以去看,根本就不用看誰的臉色。

繆希雍那個時候可沒有這種好事兒。

因為家里沒有錢了,所以需要他一邊賺錢養活自己和母親,一邊去趙家借書讀。

那么,他靠什么來賺錢養家糊口的呢?

一個讀書人,當然是辦補習班了!

繆希雍把家里的房間收拾了一下,早晨趁沒人時到外面的大樹上刷糨糊,貼些廣告,白天給來補習的同學們上上課(也不知道他講得如何,總之文獻記載他自己曾經考了一次科舉,也沒有考中,從此就再也不考了),講完課以後,就讓同學們回家自習,然後他開始捧著借來的醫書,苦讀。

「書非借不能讀也」,前天一個朋友在給我的郵件里寫著這樣的話,真的,有的時候,完美的讀書條件擺在你的面前,可能你卻在睡大覺。可是,你知道那些在貧苦的環境里讀書的孩子的想法嗎?他們在想,天哪,這本書後天就要還給人家了,可是還有十幾頁我沒有看完呢,如果還了,我以後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一定要把這里面的內容都記下來啊!

於是,就廢寢忘食地苦讀,力爭把每個句子都記到腦子里,生怕忘記了那句話,以後就再也看不到了。

白天的時間不夠,就在晚上讀;晚上的時間不夠,就不睡覺地讀,直到東方破曉;到了期限還沒有讀完,就要叩頭作揖給人家陪笑臉,希望人家再寬限一兩天。

就是在這種狀態下,繆希雍苦讀了十年的醫書!

一轉眼,他已經二十七歲了。

此時,他感覺自己的醫學知識已經基本具備了,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遠方。

在這個世界上,一定還有許多高人啊,在民間熱鬧的街市中,在雲霧奔騰的高山上,一定還有許多值得我學習的人啊,我不能在家里這樣死讀書本了,我要到民間去實踐,去學習!

有了這個想法後,一天,他終於向母親提出了想要到遠方去游歷的意圖。

母親對此非常支持,雖然她知道,這樣可能要很久都見不到兒子了,但是,深明大義的繆母也清楚,兒子的志向又豈是在區區的書房里就能完成的?

於是她就忍住眼淚,積極地鼓勵兒子出游。

繆希雍也告訴母親,我到了外面,我會賺錢給您帶回來的,您放心吧。

然後,他辭別母親,開始了千里尋訪高人的生活。

這一去,就又是十年。

【到部隊去鍛煉鍛煉】

繆希雍這次遠行的范圍可就大了去了,江南一帶自不必說,還去了福建、湖北、江西,然後北上河北、山東等地,最後去了北京,還在北京的五環外比如通州、平谷等地駐扎了很久,這是後話,我們以後再提。

關於古人的出游,我覺得實在有必要在這里議論兩句。

古人有個習慣,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們認為周游各地可以開闊胸襟,增長學問,總之是好處多多,這種學習方法也曾經很是讓我羨慕,但羨慕之余,我總是想搞懂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古人哪里來的那么多的錢?要知道,旅游可是一個很費錢的事情,不能游著游著兜里的銀子沒了,於是就改討飯的了。

那么,古人到處游歷,到底靠什么支撐呢?

有原來就有錢的,比如以前看李白到處作詩,就很狐疑,後來有人考證原來李白還兼任小礦窯的主人,經常倒騰點兒礦石什么的。

有互相提供住處的,和現在的網友一樣,大家認識了,就我去你的家鄉住你那,你來我這里住我這,從古代文獻看,那個時候大家還都不j賊,讀書人去了外地住在人家家里經常是一住就是很久,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人還特熱情,掃榻相迎,擱現在這主兒的老婆一定會跳起來:嚴重干擾我的私人空間了,他走,要么我走!(可能跟現在房子小物價高有關)

還有就是四處打工,似乎讀書人在過去還是比較緊俏的,可以憑著自己的幾首歪詩到好學問的人家混點吃喝,找個地主家當個家庭教師,等等,總之還都能有口飯吃。

按照繆希雍的性格來說,他當然不會去人家里混飯吃,他基本是憑著自己的本事打工來著。

那么,他到底都打了什么工呢?讓我們從文獻的蛛絲馬跡中來分析一下吧。

後來,繆希雍的好友湯顯祖(就是那位寫《牡丹亭》的高人)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繆希雍「曾為閩撫許孚遠幕客」,這就為我們透露了一些線索,那么,這位許孚遠是誰呢?

原來,這位許孚遠可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他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隆慶初,首輔高拱薦其為考功主事,出為廣東僉事。這個時候倭寇s擾廣東,這位許孚遠統軍以水陸夾攻,大敗倭寇。萬歷年間,首輔張居正逐「拱黨」,謫為兩淮鹽運司判官。後歷兵部郎中,出知建昌(今江西水修西北)府。再後來出任福建巡撫。

看來,繆希雍曾經跟隨許孚遠在軍隊里鍛煉過,做過參謀一類的職務。

一般從部隊退下來的人我們都能夠看出來,透著那么的一股英氣人的勁兒,我們要是再看看繆希雍後來的豪俠作風,估計大家心里就明白了,這都是在部隊鍛煉出來的。

那么,繆希雍跟著這位許孚遠先生能學到什么呢?

原來,許孚遠一生精研學問,其中最重要的:他是那位流芳百世的王陽明先生的正傳。

這回您該明白為什么許孚遠這位手無縛j之力的讀書人,能夠統兵大敗倭寇了吧,原來人家學的是「知行合一」的心學啊,是王陽明先生的正傳啊!

看來,我們的繆希雍真有眼光,連打工都要在學問家的手底下,一邊賺生活費,一邊跟著人家學習哲學。

說到哲學,大家可別小瞧了,它講的可是萬物的規律,是方法學中的方法學,多少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同時都是哲學高手,我們接待外賓時會被告訴外事禮儀,其中有一項就是,如果這個科學家同時是哲學高手,比如他是醫學博士同時也是哲學博士,在介紹時一定要先說:哲學博士,然後再說醫學博士,否則就是失禮。曾經出現過把順序介紹錯的,老外上來一定會特別糾正:我是哲學博士,然後才是醫學博士。

西方人對方法學的重視若此。

通過對心學的學習,繆希雍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他在日後的著作中,曾經多次提到醫生的精神境界問題,可見他對醫生的內心修養是十分重視的。

比如他曾經寫到:「凡作醫師,宜先虛懷」,「苟執我見,便與物對」,「一靈空竅,動為所塞,雖日親至人,終不獲益」,意思是說作醫生的,一定要謙虛,否則固執己見,那么你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那么即使你天天和聖人再一起,你也會一點兒東西都學不到的啊。

上面這段話出自繆希雍著名的「祝醫五則」的第四則,是他對一個好的醫生的要求,探討了如何修心的問題。

有網友提問,學習中醫和學習古文有關系嗎?作為一個學中醫的,知道怎么用草葯不就得了,還需要搞什么學問弄懂古文嗎?

恰巧,就在繆希雍對醫生提出的五則要求的第二則,就是他對讀書識字的要求。

他說:「凡為醫師,當先讀書。凡欲讀書,當先識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識字義,寧解文理?文理不通,動成窒礙」,「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顧不難哉?」他要求醫生要「讀書窮理,本之身心,驗之事物,戰戰兢兢,求中於道」。就是說,如果文字功夫不好,讀書可能會影響領會的,這樣也就會影響到救人。繆希雍對此重視之極,竟然放在了第二則的位置。

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嗎?順手給您舉個例子吧。

明朝有個名醫叫戴元禮,有一天,他路過一個醫生的診所,正好看見一個患者拿著包好的葯走出來,就在這時,突然看見那位醫生從診所里追出,向那個患者囑咐:「煎葯的時候一定要把一塊錫放進葯里啊,別忘了,放塊錫!」

這位戴元禮就很納悶,這是個什么用法兒呢?要加入錫熬葯?

戴元禮也真謙虛,就進去直接向這位醫生請教:「您為什么要放錫呢?」

那位醫生很不謙虛,不屑地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張仲景的小建中湯熬葯時要放入錫嗎?」(小建中湯要求放入的是高粱飴糖的「飴」,也寫作「餳」)

戴元禮這才明白,原來這位醫生讀書不好,把「餳」字給當成了「錫」字了。

由於自己對古文的不熟悉,導致不知道有多少患者是和著錫熬葯的。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從軍隊出來後,繆希雍已經是一個豪氣沖天,身體健壯的年輕人了,此時,他把目光投向了民間。

民間的高人只要是他聽說了,那就一定要去拜訪學習。

當時在無錫有一位名醫,叫馬銘鞠,這位馬銘鞠治病據說很有一套。

繆希雍聽說後,立刻前去拜訪,在一般情況下,像馬銘鞠這種醫生的技藝是不大會輕易外傳的,但是,繆希雍有著一顆赤誠的心,他靠著自己的真誠打動了馬銘鞠,於是,馬銘鞠就讓繆希雍跟隨著自己,把自己的學問都傳給了繆希雍。

以一顆真誠的心向學,沒有人會不願意教給你的。

在馬銘鞠先生那里,繆希雍果然大開眼界。

舉幾個例子吧,這位馬先生非常擅長治療性病,當時的中國,隨著對外改革開放,一些烏七八糟的東西也隨著外國商船進來了,東南一帶的性病已經非常流行。

有一天,一個叫李行甫的人,患了梅毒,在前醫治療的過程中,使用了水銀等葯,結果導致這個患者三天以後出現了舌爛的症狀,牙也掉了,咽喉也潰爛,弄得滿屋子都是穢氣,吐出的腐爛的r跟豬肝一個顏色,這個情況,甭問,什么都沒法兒吃了,大小便也不通了。

請來的醫生一看,得,沒法兒治,拜拜了您吶,您自個兒挺著吧。

這位李行甫這個後悔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啊,我要是不去那個春香樓,不就沒這事兒了嗎?

後悔有什么用啊,接著請醫生吧,於是就請來了馬銘鞠。

馬銘鞠一診斷,就說:「這是中了水銀的毒啊,現在患者肚子雖然脹,但還沒到堅硬的程度,說明水銀的毒還沒有致命,首先要解毒處理。」

這個解毒的方法聽著很恐怖,他拿來了一些黑鉛,然後用大量的甘草、桔梗、金銀花等葯熬,熬好了後給患者喝一些,再用剩下的洗患者的手足。

結果,第二天,患者開始從大小便排出很多黑水,病情就開始穩定了。

然後,又用了些外用的葯吹到嗓子里,又口服了些解毒的葯,這個患者後來就痊愈了。

看來在抗生素發明之前的中國,醫生們曾經想了許多方法來解決梅毒的問題。

繆希雍看了以後,認真地學習,並且把這些方法後來都記錄了下來,寫在了書里。

還有一個患者,是個青年人,叫倪仲昭,他患的是喉癬,也是喉嚨里的疾病,其他的醫生怎么治療都不見效,結果是整個喉嚨開始爛了,吃的東西必須是面粉熬爛,仰著頭才能咽下,每次咽的時候都要哭一場。

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病,於是請來了馬銘鞠。

馬銘鞠一看,說:「這不是外感的風火毒,你曾經患過梅毒嗎?」

青年人說:「沒有啊?」

馬銘鞠接著問:「那你的父母患過梅毒嗎?」

青年人恍然大悟:「是啊,他們患過,是治愈了三年後才生的我。」

馬銘鞠說:「果然如此,這是毒性遺傳給了子女。」

於是,同樣開了甘草、桔梗、山豆根、草龍膽、s干等葯,尤其是每付葯里用了土茯苓半斤(量夠大的),再配了點兒牛黃,結果半個月後,這個病就痊愈了。

回頭繆希雍就請教了:「馬先生,您說難道這個梅毒它會遺傳嗎?」

馬銘鞠嘆了口氣,回答說:「凡是父母正在患梅毒時生育的孩子,很少有不被傳染的,具體的症狀是渾身都潰爛,從頭頂到腳,除了兩個眼睛,幾乎沒有完整的地方,這一定要按照梅毒來治療啊,很多醫生都不知道,按照各種方法治療,最後不免於死,可嘆啊。」(論述很長,大意如此,就不給大家都抄下來了)

於是,繆希雍就把這段話記錄下來,後來,當他出版《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時,給收錄了進去,並在後面標注「馬銘鞠傳」,意思是馬先生傳授的,但是由於繆希雍太有名了,所以現在很多人寫文章都說是繆希雍先發現了梅毒的遺傳性,實際是馬先生的成果,繆希雍同志的科研態度是嚴謹的,這事兒人家在引文里都說了。

繆希雍和這些人的關系很有意思,與其說這是師生關系,倒不如說這是一種更近乎朋友的關系,他在這十年的游歷生活中,足跡遍及大半個大明王朝的土地,造訪了許多名山大川,鄉間村落,所到之處,有患病的,他就給人看病,碰到有誰有絕招秘法的,他就虛心請教,文獻說他「緇流羽客,樵叟村豎,相與垂盼睞,披肝膽,以故搜羅秘方甚富」。

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繆希雍一身豪氣,人特爽朗,沒架子,人緣特好,見了面就不拿自個兒當外人,無論你是道士,還是毫無身份的樵夫,總之各種人他都和你誠心交往,肝膽相照,恨不能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

繆希雍對待周圍的人從來不保守,說自己有什么秘方掖著藏著的,沒那事兒!繆希雍隨時把自己知道的醫療心得告訴大家,還很怕別人記不住,總是寫下來給人家。

就這樣,他身邊所有的人都被感動了,經常是拉著他,告訴他說:我家里傳下來這么一個方子,治療某某病效果特好,現在我告訴你吧。

如此十年,繆希雍從民間學到了大量的醫療知識,其豐富程度令人嘆為觀止,為什么這么說呢,您只要看看他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收錄的秘方數量就知道了,而且,在他的《神農本草經疏》這本書中,他對葯物學的知識好多都是從實踐中學來的,尤其是關於葯物炮制這個領域,繆希雍的記載可謂是個大全,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