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夜行第320部分閱讀(1 / 2)

錦衣夜行 未知 5858 字 2021-02-15

而聽得很清晰。

小櫻還在犯困,春困秋乏,本就是嗜睡時節,何況自從巧雲懷孕以後,只能由她一人來承受夏潯的攻伐,每次都要被夏潯折騰得筋疲力盡,他才盡興,小櫻就更加的懶起了。

她掩著口打了個嬌俏的呵欠,往夏潯懷里又靠了靠,依舊閉著眼睛,昵聲道:「既然不早起,那就多睡一會兒吧。」

夏潯「嗯」了一聲,枕著手臂,雙眼張著,卻已了無睡意。

如今已是四月天氣,皇帝還沒有返回南京的打算,朱棣是愛極了這里,以前他身為皇帝不好在這兒待得太久,如今朝廷已正式將北京定為今後的國都所在,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住下來了,瞧這模樣,他在北京至少還得再住幾個月,說不定要過了夏天,才會返回南京。

北方,對韃靼的改造正是關鍵時刻,在草原上大搞農耕,那是腦殘的行為,且不說大明沒有足夠的財力進行這種逆天的改造,而且從長遠來說,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下搞農耕,即便成功了,勢必也要破壞草原的環境,百十年後,水土流失,整個草原荒漠化,那就不是造福後世,而是貽禍萬年了。

所以,接收的韃靼人依舊安排他們從事游牧,只不過一方面分解他們的統治系統,一方面加強他們對農耕民族的依賴,一方面進行文化教育,通過生產模式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改造,將他們一步步融合進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眼下來看,進行得還好。

瓦剌那邊,在被極度削弱之後,現已不成禍害,瓦剌諸部不出所料地內斗起來,即便明知這很容易被大明所乘,而且就是大明所樂見的,問題是,他們沒得選擇。

撒木兒公主豁阿夫人把禿孛羅,誰肯慨然交權

就算他們高瞻遠矚,肯做出這種犧牲,他們部族的頭人首領們又有誰肯答應本來就已勢弱到無法與大明抗衡,還要在這種情況下自相殘殺,他們早已不復昔日輝煌。為了取得勝利,他們甚至紛紛向昔日受其欺凌的哈密別失八里等地方政權的領袖求助。

故而,瓦剌已不可能像歷史上那樣,在十余年後統一韃靼,繼而南望中原了,如今只是看大明什么時候能騰出手來,對它進行接收改造而已。

南面,安南戰事暫時結束了,陳季擴被張輔殺得大敗,最後被生擒活捉,已解赴南京,目前來說,交趾會進入一段時間的平靜。

世易時移,夏潯現在不再那么堅持自己以前的看法了。

不錯,安南可以說是一個泥沼,一個將大明拖陷其中,得不償失的泥沼。然而,本來的歷史上,大明為何放棄安南呢

消耗巨大得不償失,固然是個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卻是當時在北方,瓦剌已征服韃靼,一統草原,氣勢洶洶地南望中原,大明的國防重點必須得放在北邊,沒必要為了一塊雞肋之地在南方無休止地征戰下去。如今北方已不成氣候,那么在安南永設郡縣也不是不可能。

大明的政治家們不是一群白痴,如果有可能,他們是不會放棄這開拓領土的機會的。這個,暫時還無法進行更准確的預測,還需看未來的時局發展,才能做出選擇。

大運河的主要河段已經疏浚完畢,這條生命之河重新煥發了活力,三千多艘平底駁船,每年可運漕糧五百萬擔相當於三億斤糧食,與海運一起,將成為保障大明漕運的重要手段。

南糧北運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現在的技術手段和農作物品種,無法大幅度地讓北方作物提高產量,天氣的原因,又使得北方作物的可種植時段很短,所以必須依賴南糧北運,不過朝廷也在盡量提高北方農業的發展,畝產無法大幅提高,可北方有得是荒地沒人耕種啊,可以在耕種面積上動動腦筋。

如今永樂皇帝已大幅度降低了北方農業稅賦,北京周邊地區甚至免除農業稅,以刺激開荒種地。

塞哈智已升為錦衣衛都指揮使,到天津主持錦衣衛衙門的修建和錦衣衛的擴編訓練事宜去了,劉玉珏則升為錦衣衛都指揮僉事,成為錦衣衛的二把手,主持南京錦衣衛日常事務。紀綱一死,樹倒猢猻散,他的八大金剛及眾多心腹全都完蛋了,針對夏潯的一系列陰謀自然也無疾而終。

眼下最熱鬧的,倒是南方了。

如柳敬亭等一般北方讀書人已經南下,同南方的讀書人展開了一場激辯。這件事已不是為了捍衛夏潯的個人名聲,而是兩種思想的碰撞。

夏潯不但利用北方士林與南方士林打擂台,而且廣泛發起了群眾運動,諸如說書先生戲曲表演一類的宣傳方式都被他利用上了,動用北方讀書人,他們編寫了大量與北方現實有關的話本評書戲曲段子,深入民間去宣傳表演。

當初,紀綱試圖以士林影響官場,從而打擊夏潯,這是由外及內,由下而上。如今夏潯趁著士林激辯的機會,在整個大明內部動用種種宣傳手段,由平民百姓開始下手,從這些最容易被改變被鼓動的人著手,同樣是由外及內由下而上。

南方士林中的頑固派如今已被淹沒在人民運動的汪洋大海之中,根本無暇顧及他了。

雙嶼如今的處境,果然不出夏潯所料,他們與浙東水師的關系正在不斷惡化。這可不是某個人想用雙嶼為突破口對付夏潯,而是雙嶼衛與浙東水師一直以來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積累久了必然爆發而已。

一支完全是由海盜整編而成的水師,與其他浙東水師部隊有積年舊怨,它又獨自把持著浙東海域的商貿大權,其它勢力根本插不得手,這種矛盾根本無法化解。

夏潯對雙嶼的態度卻很是耐人尋味,以前只要有人動雙嶼一指頭,他就會為雙嶼出頭,而現在他卻以種種理由搪塞著,這種韜光養晦的作法,並不符合夏潯一向的性格。不過他早就通過蘇穎向許滸吹了風,那班直腸子的海盜可不知道夏潯的真正打算。

除了關注這些事,夏潯當然也在忙著許多「私事」,而那些私事,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夏潯躺在那兒,從天南到地北從國事到家事,諸般紛紜,細細地思索了一遍,緩緩地吁了一口氣:「大概再有一年時間,就能准備的差不多了,如今只缺一個契機,這么多人這么龐大的行動,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契機,只怕剛一行動就得露餡,這個機會可不好找啊」

夏潯苦苦思索,良久良久,眸中突地閃過一抹奇光:「如果嗯這倒是個可行的辦法」

小櫻不知幾時已經醒來,正托著香腮看著他,一雙誘人犯罪的淡藍色眸子,准確地捕捉到了他眸中閃過的異光,忍不住問道:「阿哥,你想什么呢」

夏潯眼中的神光頓時斂去,他連頓都沒頓一下,便很自然地答道:「在想人生」

小櫻撇嘴道:「嘁,你一露出那種眼神,就是在算計什么了,你別以為我不知道。」

夏潯笑道:「這有什么稀奇的,你要能知道我在算計什么,那才算你本事。」

小櫻道:「那我怎猜得出」

她興致勃勃地湊近過來,問道:「那你告訴我,你在算計什么呢」

夏潯側了身,壓低聲音道:「我告訴你,哥在布一個很大的局」

小櫻沒好氣地扭轉身,把個屁股對著他以示抗議:「哼你跟人家就沒一句正經的」

夏潯笑笑,慢慢躺平,喃喃自語道:「假作真時真亦假,是不是正經的又有誰知道呢」

第1000章 到底賺不賺

兩口子又聊一陣,窗外透進的陽光更亮了,知道時辰已經不早,便即起床。

因為夏潯地位尊崇,在館驛里獨占了一幢完整的院落,外人未得允許不能進入,因此就相當於自家私宅一般,夏潯洗漱停當,只著一身很隨意的燕居常服便到了客廳,此時巧雲早已准備好了膳食,正跟唐賽兒在廳中談笑,候他到來。

其實館驛里自有廚師,而且因為皇帝北巡,帶來大批文武官員,大多入住館驛,所以那廚子也是盡量延聘了擅作各系菜餚的名廚,可是巧雲總覺得不如自己家做得細致。

茗兒自幼承受家教,膳食女紅等女兒家必學的本事自然也是會的,不過小郡主天之嬌女,一家人寵得如同掌上明珠,飲食烹飪雖請名師傳授過,可你想象一下小郡主手執菜刀拎著大勺的樣子

這邊灶火熊熊那邊沸油滾滾,兼之油煙四起,茗兒「玩」得津津有味,家里人可是提心吊膽,擠在廚房門口隨時等著撲進去包扎傷口潑土滅火無異於一種折磨。

所以弄到後來,茗兒其實也就學個樣子,真正把這廚藝學到手的反而是她的貼身丫頭巧雲。反正是從小陪伴小姐,將來注定了要做陪嫁丫頭的,她會也就等於是茗兒小郡主會了。

巧雲現在是夏潯的女人,夏潯從不把自己家里弄的階級分明,夫人側室侍妾通房丫頭壁壘森嚴。

對外雖講名份,在家里總是淡化這一點,對巧雲一樣的關愛呵護,但巧雲可從不把自己當成少奶奶看待。她到北京,是遵照夫人囑咐侍候老爺來的,老爺的起食飲居自然被她視做自己的責任。

如今她已經懷了幾個月的身孕,可自小勤快慣了,根本就閑不下來,這早餐還是她自己弄出來的。早餐比較簡單,一口砂鍋,燉著熱氣騰騰香滑可口的碧粳雞粥,青花瓷盤里裝的是碧綠綠勾人食欲的白灼青菜,還有幾樣小點心,幾樣小咸菜,外加一碟高郵咸鴨蛋一碟花椒鹵牛肉。

一見夏潯到了,一家人便坐下吃飯,正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忽然有下人稟報,說是宮里傳來消息,叫輔國公巳時三刻到行宮見駕,夏潯在朝里沒有常職,已經有好幾天不上朝了,聽了這話不知皇上喚他何意,連忙欲叫他小太監進來問個清楚,下人卻說傳旨內侍已然回去。

夏潯存了心事,便不敢耽擱,匆匆吃罷早餐,由巧雲和小櫻侍候著他盥洗凈面穿衣著靴革帶束腰梳發整冠,一切就緒後,便匆匆出了館驛,騎了駿馬直奔行宮。

夏潯趕到行宮議事大殿前,只見殿門口站著兩個小太監,打眼一瞧,右邊那個乃是沐絲的心腹,便對左邊的小太監道:「楊旭奉旨見駕,勞煩通稟」

那小內侍見是輔國公到了,不敢怠慢,連忙折身進去,夏潯趁機問那沐絲心腹:「皇上何事如此匆忙」

那小內侍掩口咳嗽一聲,匆匆答道:「鄭和公公從南京過來了,皇上要再下西洋,百官紛紛反對呢」

「哦」

夏潯恍然,輕輕一點頭,這時那進去通稟的小太監已然出來,往階前一站,高聲道:「皇上有旨,楊旭見駕」

夏潯忙一整衣冠,邁步進殿。

大殿上面,文武百官濟濟一堂,正在激烈地爭論著,夏潯進來,並未打斷他們激烈的辯論,夏潯向皇上見了禮,便閃身站入班中,忽覺有人看他,迎著目光看去,竟然是鄭和,鄭和向他微笑著點了點頭,夏潯忙也點頭示意,二人便又站定不提。

鄭和上一次下西洋大獲成功,不但帶來許多國家使節朝覲天子,而且購入大量異域貨物,一進一出,所獲驚人,可謂名利雙收,令朱棣非常高興。此後,鄭和就一直留在南京,著重管理船艦建設,並結合上一次下西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改進各方面有關航海的技術。

那時文武百官就已知道皇帝還有下西洋的意思,不過當時帖木兒暴卒,西方大軍剛剛退卻,朱棣本人又討伐韃靼大獲成功,阿魯台向大明投降稱臣,永樂大帝武功赫赫,一時威風無兩,而再下西洋的事一時又未提上日程,所以文武百官沒有去觸他霉頭。

如今,鄭和已做好再下西洋的種種准備,他有信心這次能夠走得更遠,探索到更多的未知世界,了解更廣闊的天地間都有些什么國家和人種物種文化,興沖沖地便來北京稟報,朱棣聞言大喜,便想下旨再度出海。結果消息一傳開,伴駕北上的文武百官和北京行部的官員就炸了窩。

由於北京已被定為國都,陸續遷到北京任職的官員越來越多,這也是一種遷都的准備工作,總不能叫所有官員都等著良辰吉日,忽啦啦一股腦兒自南京北上,然後一個個的對北京城全不熟悉,連午門朝哪都不知道吧

所以南京六部和各衙各司都已陸續派遣官員常駐北京,此次朱棣北巡,還帶來許多官員,如今在北京的官員總數已經占了朝廷官員的一半以上,這些人群起反對,幾乎就等於是整個朝堂所有官員的態度了。

戶部右侍郎蘇潛因為夏潯上殿見駕,打斷了一下發言,等夏潯站回班中,又重拾話題,憤然說道:「前番下西洋,若說是宣撫諸國,實已達到了目的,如今相隔短短時日,何須再下西洋呢西洋之行,費錢糧數十萬,因病及風浪海嘯,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歸,於國家有何益處」

鄭和駁斥道:「蘇大人,我朝廷寶船數百條,條條巨大如城,遠行萬里,只是采購些奇珍異寶嗎那要多少奇珍異寶,才能裝滿這如城的巨艦我大明寶船上一次西行歸來,共購入貨物近兩百種,香料二十九種珍寶二十三種葯材二十二種五金十七種布帛五十一種動物二十一種顏料八種食品三種木材三種布匹等其它雜品八種,所謂只購奇珍異寶,蘇大人不覺得這是無稽之談嗎」

鄭和下西洋,各種商品的進出口都是他經手采購的,說起來一清二楚,又道:「所購這些貨物中,比如胡椒,在蘇門答臘柯枝等國進價為一貫一百斤在我大明市價至少是二十貫一百斤,盈利二十倍有余。我大明寶船闊如城池,但運一船胡椒回來,只此一項其盈利何等驚人」

胡椒在明朝時候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商品,上至宮廷,下至富紳,飲食之中必放胡椒為佐料,同時,它還是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種香料,金瓶梅中李瓶兒想改嫁時,敘說她有多少私房時,就提過有「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八十斤胡椒」。

這書雖寫的宋朝,作者卻是明朝人,他只是把當時的民俗風情代入到這個宋朝故事里去罷了,反映的正是當時明朝時候的市井風情,這胡椒是十分緊俏的商品,可是在中原產量又極少,主要依賴進口,民間進口的話運輸成本極高,價格便不斷地往上翻,所以成了保值的硬通貨。

鄭和又道:「還有蘇木,在異國進價與在我大明的售價相差亦在二十倍以上,我大明寶船一趟回來,僅是蘇木所得利潤,便何止千萬」

這時節,物價還不算高,所以獲利只有二十多倍,在本來的歷史上,隨著物價的上漲和停止下西洋造成供求失衡,到了宣德年間,一斤蘇木的價格已經漲到了進價的五十倍。

後來朝廷曾以胡椒蘇木代發薪俸,就有那不明真相的人抨擊這是克扣官員俸祿,孰不知明初時候常以實物代替薪俸,就算到了後來也有直接發大米布匹的。所以用實物代替寶鈔發放薪俸乃是一種正常的行為,而以胡椒和蘇木作為發放薪俸的實物,在當時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是劃算的。

當時以胡椒蘇木發放俸祿的不僅是文武百官,還有大量的軍士,如果以胡椒蘇木折俸是克扣行為,那么皇帝幾乎將所有人文官武將軍士全都得罪了,得罪了所有的勢力集團還能得以推行,甚至沒有一起軍隊嘩變,可能嗎

在當時,這些東西是緊俏貨,以之折俸那可是變相提高了所有人的俸祿。就在幾十年後,麥哲倫航海歸國,裝載的胡椒在出售時,其售價是購買地的一萬多倍,所以鄭和買回來的這些胡椒蘇木,根本就是一倉倉不斷升值的寶物。

固然,在連續七次下西洋時,胡椒的大量輸入,曾使得其一直居高不下的市場價格大幅下跌,這是供應關系的必然,它對這些商品走入尋常百姓家是好處還是壞處難道互通有無的貿易行為不是讓物價降低,反而是讓商品不斷漲價

市場飽和了,無利可圖了,人們自然會減低這種商品的輸入。八十年代彩電是緊俏貨,許多人家求親托友弄不到一台,商家那是能進口多少就進口多少,保證賺得盆滿缽滿,不愁銷路。難道你跑去告訴他,三十年後這東西滿大街都是,不要進啦,免得積壓。

以此作為攻擊下西洋的一條理由,說都何其無恥,信者何其愚蠢。

鄭和又道:「再說,我們的寶船出海時,也攜帶了大量的商品,以瓷器為例,進價不過幾十文,幾百文,最好的不過幾貫,幾十貫,可是售價呢在異域他鄉,青花白瓷盤每個五百貫,碗每個三百貫,瓶每個五百貫,酒海每個一千五百貫。」。

鄭和微微一笑,說道:「蘇大人,我們賣一萬只碗,就賺至少三五百萬貫吶,這怎么是勞民傷財的賠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