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何處是桃源?(2 / 2)

天下豪商 大羅羅 1612 字 2021-02-16

余深搖搖頭道:「江漢的強宗大族如何能威脅襄陽襄陽這邊七八萬的新軍才是真厲害啊不過咱們也不必一味打壓,可以分化瓦解,授給其中一些宗族以荊南世襲之地。還可以許他們自練族兵,自備器械。」

他的辦法,就是在荊湖南路的「生地」或「半生地」行封建。

其實宋朝也不是完全的官僚治理,封建的成分也是有的。比如西北府麟的折家,西南播州的楊家都是世襲封建的基業。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荊湖南路也有不少強宗大族,能籠絡的,一樣可以封他們各家各宗有了地盤,有了名分,就不會和太上為敵了。

安撫好了這些強宗,剩下的就好辦了,還真敢對抗太上的七八萬強兵不成」

「官制呢取士呢」

沉默了半晌的蔡京忽然提出兩個問題。眾人一聽,都在心里面暗暗佩服。

蔡京雖老,腦子還是很清楚的

土地問題是一個,官制取士的問題也是一個。

只有都擺平了,荊楚割據的局面才能長久維持。要不然荊楚政權就只能依靠七八戶軍戶進行軍管。總歸是一個不接地氣的政權。

趙佶道:「北周是學校取士和公民推舉相結合的辦法。學校取士和科舉有點像,而公民推舉則類似察舉。而兩種出身又能互相轉換,還是非常活絡的。三郎那邊也差不多,只是地方上威權更重。只是不知關中方面是怎么做的」

這就開始琢磨著抄襲了

「關中那邊似乎還是要科舉的,」蔡京道,「只是如今關隴武人跋扈,士大夫有志難伸了。」

「關中可以搞科舉,咱們卻不能開科取士。」梁師成提醒道,「除非太上在襄陽復位」

趙佶嘆了口氣,「那就是一分為三了父子之間,焉能如此朕還是繼續當太上吧。當個太上,才能把大哥、三哥隔離開來。」

「太上聖明。」

大臣們嘴巴上挎著,心里卻都有點忐忑。

趙佶在世,他們這些人自然可以高舉太上皇的旗幟在襄陽逍遙。

可太上皇不在了呢荊楚之地歸誰

官家趙桓康王趙構還是東南的趙楷恐怕少不了一番爭斗吧

趙佶接著道:「如果不能搞科舉,就在襄陽重建文武學堂,選取荊楚封臣及諸軍聰穎子弟入學吧。」

「那寒門晉升之途怎么辦」蔡京又問。

寒門子弟當然不是指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的窮光蛋,而是指不是官戶出身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唐朝的時候,寒門則是指非士族出身。

從宋朝開始的「寒門上升之途」,其實就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升官圖。

當然了,讓非官戶出身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做官,打破門閥壟斷的確是進步的。

但問題是誰去當兵打仗

打兵打仗在士族門閥時代,就是寒門子弟的主要上升渠道。當時是「投胎做官」和「立功做官」兩條路。而到了宋朝,「投胎做官」的路子窄了一點,但並沒有取消,而「立功做官」的路子則被大大壓縮,「考試做官」則對「立功做官」形成了替代。

當然,這種替代並不完全。因為宋朝沒有舉人、秀才功名,考不上進士是得不到回報的。而且宋朝的科舉也不分南北榜,不搞地域平衡。所以北方沿邊的河東、河北、陝西永遠是科舉考試倒數前三。

對於河東、河北、陝西的地主階級精英來說,立功上升的路子比靠科舉實在。所以才會有西軍,才會有岳飛這樣的河北猛男岳飛要是能有個秀才、舉人功名,還練什么傳統武術,從什么軍

趙佶苦苦一笑:「如今已是戰國亂世,大丈夫當從軍殺人,飽讀詩書能擋住暴周東賊如果能的話,咱們也不至於流浪荊楚了。

所以寒門上升還是靠投軍吧咱們授出去的田庄以百畝為一所,不可分割,不可買賣,必須和兵役掛鉤。但是七八萬戶有一千萬畝就足夠了,江漢地闊,估計三分之一都用不上。余下的田都算私田,但是也允許私田投軍有百畝就可以立一軍戶庄,仍然是私田,但是可以享受軍戶待遇,戶主或其子弟當兵即可。只要是軍戶子弟,讀書做官都有優待,聰穎者自可上升。

如不願從軍,那就花錢買一個民爵吧。有了民爵,也可以考取學宮,但是不得入軍學。前程上也要亞軍戶官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