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3(2 / 2)

那種人,是不會成為校書郎,去協助清苦又辛勞的弘文局做事的。

陶清風看了一下這位『劉汶』的編者簡介,按佑光年間來算,自己故去二十年,這位編者才出生,自己故去六十年,歷任了三代帝王,這本前朝的《大興史》才最終編纂出來。

唉,宮闈內亂,喋血政變,連一本史書都能耽擱六十年。何況民生之事呢?想必大楚那些年,是經歷了很多黑暗甚至倒退的日子吧。他把這本夾在胳膊下,待會再去好好看看,里面有沒有他在弘文局看過的那些原始材料。

陶清風接著抽出了緊挨著《大興史》的《大楚史》,手有一點顫抖,拿在手中的厚厚一冊,仿佛對待一個活物般,小心翼翼地用另一只手在封面上摩挲著,眼睜睜地見證著死去的時光冒出嫩芽。

後世會如何記敘他們佑光一朝的事?在他死後,又發生了什么?

陶清風環顧四周,市圖書館的座位被坐得很滿,看了半天,只有角落一張小桌子,桌邊有兩個位置。已經有一個人坐在桌旁,對面還有一個空位。陶清走過去坐下,把《大興史》先放在桌上,翻開了《大楚史》。

大楚有十六位皇帝,綿延二百六十五年,被大禺朝取代。《大楚史》就是大禺朝的史官編纂的,編選依據的材料是大楚的言官留下的記錄。

陶清風經歷的時代,是第三任帝王,帝王老邁,被其子逼宮退位,逼宮的第四任帝王暴虐多疑,血洗朝野,殺了舊臣三百八十一人,破了舊天。然而會破卻不會立,空有鐵刑,並無手腕鞏固成果,僅僅在位兩年,就不得不遜位於其叔父第五位帝王。

陶清風本以為被第四任新帝那樣亂搞,大楚就此會亡國。看到大楚史中的記載,兩年後,第五位帝王繼任,執掌大楚四十年,撥亂反正,保住了大楚近兩百年的國祚。

原來是這樣,陶清風總算明白了,他從被批捕下獄到午門問斬,完全與世隔絕,信息不通,僅從只字片語猜出是對佑光朝臣的大清洗。

自己師承徐棠翁,是佑光朝很受尊敬的大儒,和陛下交情不淺,所以第四任新帝,要鏟除他父皇的舊勢力吧。其實自己出身貧寒,心性恬淡,並不是能劃歸到老師政治期望的那種人,但是多疑的新帝為了斬草除根……

三百多人,大半個朝野的陪葬。黃泉路也不寂寞,誰料天意陰差陽錯,他竟然能撿回小命,重新在不同的時空中活過。應該不是人人都那么幸運的。

陶清風很快就翻到了佑光朝那一篇,果然有對這次血腥政變的記載,佑光是舊帝的年號,新帝改年號熙元,所以這件事被後世稱為「熙元政變」。死了一個三公,一個太子少輔,三省六部二十二名官員罹難,另有三百余眾受株連。寫不下那么多人的名字,就寫了主要的三四個緊要大臣。

陶清風就在那沒有名字的『三百余眾』里,校書郎也不算是大官,何況他還沒上任,剛丁憂結束回京。

熙元皇帝在史書上也只有一段的記載,說他暴虐寡恩,多疑剛愎,繼位兩年就「非所能支也,遜位於莫」。

陶清風合上書頁,眼眶微紅,深吸幾口氣,才感覺到那透出薄薄書頁的濃重血腥味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