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00(2 / 2)

七零養家記 北佚 1249 字 2021-02-21

雖然其間也有寥寥幾筆的誇贊,然而和通篇的批評之言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溫向平捏著這薄薄的兩封信,哪怕書房里只有他一個人,也恨不得地上有個地縫能讓他鑽進去。一瞬間更是萌生了把已經刊印出去的書都回來的想法。

到底還是忍著羞愧把這兩封信又仔仔細細的讀了幾遍,其中除了對於溫向平立意的問題,還指出了溫向平在寫作方法和情節安排上的一些漏洞及誤區。

溫向平不由得嘆了口氣,都是自己造的錯誤,又能怪誰呢?何況兩位前輩還如此細致的為他分析了整篇小說的優劣,著重警示自己切忌走了彎路,拳拳愛護之心可見一斑。

思及此,溫向平不得不沉下心來,著實思考一番。他寫作究竟是為了得名得利,還是自我升華的追求,兩者又是否一定沖突?

溫向平默坐良久,終於得出了結果。

不可否認,每一個文字在筆下誕生的感覺令溫向平著迷,溫向平亦享受隨著主角人物在情節中生存體驗的過程。《紐扣》也好,《蜀山》也罷,溫向平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是心無雜念,沉入其中。

溫向平可以是勇敢對抗怪物的小琳,也可以是一生傳奇的衛華,可以是舍情舍愛的陸川柏,也可以是赤誠可愛的太陽公主,卻唯獨沒成為和樂。這令溫向平遺憾,也令溫向平警醒。

所謂思維深度,正如史仁所說,並非情節一定要多么驚心動魄,也毋須人物身世要多么坎坷不平。之所以能讓作品中的人物在讀者眼前重現,溫向平首先需要成為這個人物,不僅僅是主角——帶著一腦袋的書本和人生經驗切實體會作品環境中的,獨屬於作品特定的人生。

每一刻的心思感情,本人往往都分辨不清。所謂深度,就是將每一種情緒都辯識清楚,再對每一種情緒產生的原因追根究底。

倘若人與書合了一,真正與每一位讀者共鳴且共情,再加上文筆與構思的點綴,一本好書,哪怕內容再簡單不過,也稱得上一本上上之作,得到讀者和文學領域的認可自然不在話下。而名利與自我追求,並不沖突。

溫向平最終將這兩封信就貼在了書桌靠著的牆上,與坐時的視線平齊,抬眼便看的到。這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一戒躁,二戒傲,三戒心不正。《和樂》的錯誤,溫向平不想,也不會再讓其重演一遍。

然而《和樂》帶來的影響卻沒有隨著溫向平的改變而消退。

起初看到《和樂》的人雖然大多是偶然,然而在看見作者署名是『溫知秋』時,消息便擴散而去,很快就有慕名而來的讀者買回家閱讀。

因著只有九百本的緣故,許多人都未能搶著,只能到處去跟親朋好友借著看,甚至借來復印一本帶回自己家。被迫冠上了個「限量版」的名聲,一時間,《和樂》竟然變得赤手可熱起來,倒是讓溫向平頗為頭疼。

然而以往的《蜀山》等不同,這本書的立足之處黑暗且殘忍,通篇都是灰色的色調,與題目形成了孑然相反的對比。本是沖著『溫知秋式作品』去的讀者不由得失望於晦澀的主題,但也有人耐著心讀下來,最後的評價褒貶不一。

有人覺著溫知秋寫的鞭辟入里,揭示了社會的亂象,引發眾人關注;也有人覺著溫知秋不適合這種類型的文章,好好的一流通俗小說家不當,反去涉及只能當三流的領域,自討苦吃。

看了笑話的雜志紛紛落井下石,稱溫知秋江郎才盡,又或者是貪心不足反倒落了下乘。

沽市關注也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就是喜歡和溫知秋杠上,甚至還專門有個「江雲山」的筆名,專寫溫知秋的二三事。

之前溫知秋「私德有虧」的風波,這位江作家也曾公開發表文章附聲,後來在事情反轉時立馬銷聲匿跡。現在溫知秋明晃晃的「污點」出現,江雲山又是第一時間冒了出來。

「溫知秋作家的自傲從一開始就看得見。所著童話雖然可圈可點,然在其尚有缺憾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