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改革朝堂和一五計劃(上)(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3068 字 2021-10-22

眼下大明的六部之中,權力和工作量最大的自然是戶部和工部。

戶部承擔著田畝清量、戶口登記、各種課稅的征收、官辦鹽鐵糧布四市的管理、各種礦場的產量匯總、主要河道漕運轉運使司的收入、鹽糧轉運使司衙門的管理等。

戶部一個部門的職權,等同於後世最少十余個中央機構,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加上朱允炆這個皇帝頻繁的進行革新和添設新的工作任務,夏元吉這個戶部尚書都快謝頂了。

忙、亂是工作常態,也因此不可避免的導致工作效率的下降,會直接引發行政機制變得拖沓滯怠,既然到了這般地步,不革新,難道就非得抱著舊制等死才叫正確嗎?

工部的主要職責應該是科技的研發和國有工程的督辦,而不是還要花費一半的精力去給皇帝一大家子找吉地、蓋陵寢。還要留出人手,來時刻巡查、修繕皇帝老祖宗或者娘家老祖宗的墳墓。

除去戶部和工部,眼下的大明最清閑的無非就是兵部和禮部。

前者已經淪落到只負責征兵募兵,而後者更是只負責祭祀以及外交。

「添設新的中央署衙,加添官吏人手,這又是一筆不菲的開銷。」

對這一點,朱允炆看得很開:「該精簡的地方一定要精簡,但該花錢的地方也不要吝嗇花錢,戶部眼下恨不得一個人劈成兩半來用,各省清吏司的衙門忙的焦頭爛額,而南京城里的部堂很多官員更是一天天忙到子夜。

殫精竭慮、鞠躬盡瘁。這些都是我大明的肱骨,既然他們能做忠臣,朕自然也要做明君。不能讓卿等活活累死在任上啊。」

幾人自然是一番謝恩雲雲,而後便開始商量,如何拆分六部職權。

「戶部的鹽糧轉運使司和漕運轉運使司拆出來,這兩個部門合並。」

第一個被拆分的,便是轉運使司,這個衙門是戶部來回折騰跑腿最多的一環。

「中樞添設商貿部,專司這幾個部門的運轉管理。」

經濟改革需要重視商業,那么添設專門的商業流轉管理部門就勢在必行。

「商稅的征收也要從戶部拆出來,包括官辦鹽鐵糧布四市的稅課司,這兩個職權內的司衙合並,於中樞設置稅務總署衙門。」

商稅事關國家基本,一旦稅務情況糟糕,朝廷的控制力和中樞權威都會下降,這是朱允炆看重的地方。

「各省礦場采礦的事包括山西官辦煤場的監管一並拆分,添設國家資源部,由內閣管理。」

內閣四人互相對視,郁新笑了起來。

「如此一來,那夏元吉將來倒是輕巧了不少。」

轉運使司拆分出去、商稅稅課司拆分出去、礦業和煤業拆分出去,戶部將來唯一要做的就只剩下管理各省的清吏司了。

每個省有多少畝田、多少人丁戶口,國庫有多少存銀、官倉有多少儲糧。每年的財政收入和支出規劃怎么做,這就是戶部唯一的工作了。

職權分明,效率才會更高。

「拆完戶部再說一下工部。」

朱允炆正色道:「工部專司國家基建,掌研究創造。諸如給皇帝選吉地測風水、修繕宮殿、各地祖宗陵寢的事將來就不用工部操持了。

宮殿需要修繕的時候,皇室出錢給工部,讓工部招工來做,在這一塊,內帑和國庫要涇渭分明。

將來朕死後包括後繼的任何皇帝想要給自己建陵寢,都由皇室一力承擔。

鳳陽祖地的祖宗陵寢,由宗人府和御前司來負責。

孝慈高皇後娘家的徐王陵,由徐王府自己負責,工部不用派人或者從國庫領錢去修繕了。

皇後娘家的高祖父陵寢修繕工作,也由國丈一家自己負責。」

國家財政就這么多,能省的地方必須要省下來。

「工部是大明的工部,不是朕一家的工部,錢要花在刀刃上,人力同樣要用在老百姓的身上,這些工作悉數砍掉,每年能多修多少里的大堤河壩?能建多少條路,開多少條渠?

這天底下除了太祖高皇帝的孝陵,再也沒有第二個人配得上讓工部來費心操持!」

朱允炆多次強調過,孝陵哪怕建一百年,花再多的錢他都不心疼,因為洪武皇帝配得上,除了太祖,誰也不配讓工部花著國家的錢來伺候!

內閣幾人都一陣心旌神搖。

皇帝,是真夠狠的。

將天家的私事跟國家的公事拆開,如此一來,私事就有私人獨力承擔的開銷,跟國家完全分割開。沒錢?那就別辦了!

「禮部的事亦然。」

砍完了工部,朱允炆下一刀緊跟著便落在禮部上。

「禮部掌祭祀和接待使臣、安撫番邦,以後祭祀的事就不歸禮部了。

祭祖由宗人府操持,而這個天,以後就不祭了!」

年年祭天,年年天災不斷。

那還祭個屁啊!

暴雨、洪水、地震、山火這些都是無可避免的東西,你祭不祭,該來的還是一樣會來。

那你祭天的目的是什么?強調受命於天嗎。

「陳勝吳廣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朱允炆目光所過,四人都面色突變。

皇帝腦子又抽風了,怎么好端端說這么一句話。

「當年安童榮也說過,『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朱允炆渾不在意的說著這么兩句在古人眼里極度犯忌諱的話。

「使民開智,百姓自然不再會去相信所謂的受命於天,不會相信什么是天人合一者即天子。

太祖皇帝起自寒微,斗倒了那么多大地主出身的豪強,原因不是因為太祖他老人家承天命,而是因為太祖順民心!

因為太祖順民心,所以太祖兵強馬壯!所以太祖得天下開國我大明。

遮遮掩掩不敢說沒有這個必要,朕就算把這兩句話說給天下聽,難不成就四海皆反了嗎?」

百姓或許懵懂,但大明的每一位將軍、大臣哪一個不知道這兩句話?

為什么他們不造朱允炆的反呢。

因為他們知道百姓的民心向著朝廷,軍隊中的軍心向著皇帝,他們就算拿著這兩句話招搖過市,也沒人會響應他們。

「很多的事情說道本質上其實很簡單,是你們這些人把他給弄得復雜化了。」

朱允炆手指虛點,四人便有些不好意思的訕笑兩聲。

「把什么皇帝啊、君權啊弄得雲里霧里,讓百姓、卒武看不懂,以為他們看不懂就會害怕和畏懼,你們要知道,一旦他們吃不飽飯的時候,什么玩意在他們眼里都不可怕!

而只要讓他們吃飽飯,誰動他們的飯碗,他們就會跟誰拼命。」

這么簡單的道理,基本上是有點智商的都懂,卻偏偏還有那么一小撮人鼓吹著一旦皇帝面上那層神秘的面紗拿下,就國之不國了。

「禮部只負責外交,祭祖由宗人府操持,我大明不需要天地庇佑,太祖活著的時候太祖在保護我大明,同理,朕只要活著一天,自然由朕來保護我大明!」

以人代天之責!

有江西抗洪的事坐底,朱允炆有這個底氣說這句話。

誰在皇帝這個位置上,誰就要擔負起這個位置的責任!

「至於興辦教育的事也不歸吏部或禮部分管,添設教育部,由內閣直接領導。」

朱允炆說道這里也有些累了,端起茶碗一飲而盡:「目前朕的想法也就這些,把各部署衙的事都細分出來,各領一攤,各管各事。內閣統一領導,向朕負責。」

吏、禮、工、戶、兵、刑是傳統六部,然後便是新添設的商務部、國家資源部、稅務總署和教育部,中樞衙門從六個變成十個,六部的權力稀釋了,但內閣的工作量則加了不少。

內閣四人仔細想想,覺得拆了六部也挺好,起碼位置多了不少,外廷的權力被稀釋掉,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具有獨立影響朝廷或者皇帝的能耐,算是皆大歡喜。

「部門增多了,各自的職責也明確了,那么接下來就要定一個指標。」

為什么要拆六部出來,因為朱允炆打算給他們增添點壓力。

那就是政府工作計劃和績效指標!

「自明年建文六年開始到建文十年止,每五年內閣要拿出一份詳實的工作計劃,領導和監督朝廷各部堂署衙的工作,內閣和各部堂署衙向朕簽署軍令狀!完不成,一律撤職歸鄉。」

內閣四人互相對視,都苦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