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一五計劃收官(完)(1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1773 字 2021-10-2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日月永在 !

比起其他幾個大部來說,教育部的工作就簡單了許多,教育是百年大計,五年十年看不出什么成效來,無非就是多建了多少所新校,招錄了多少學生而已。

至於性質上更類似與後世國資委的國有資源部,那匯報起來就恍如裹腳布一般,又臭又長。

大事小情一大堆,拿著奏本一開腔都能說上一個時辰。

「煤產量、鐵產量、鋼產量。」

這三大項算是國有資源部的重要成績指標,也是朱允炆最關切的三點考評要素。

在鐵產量這一項上,大明亦或者中國這個概念來說,自唐朝之後一直穩居世界第一,而到了建文十年這個時間線上,全年產出高達三千五百萬斤。

而這個數據也不過才剛跟洪武二十八年仿上仿下。

不是大明這十幾年一直原地踏步,而是因為洪武後期,全國的鐵產量實在是太高,導致太祖不得不下令關閉了大量的官辦鐵廠。

建文朝這些年,朝廷一直在支持民間自營鐵廠的發展,官營礦場完全被封存,只要保證不被倒手變賣就成。

國營變私企的事是內閣無法允許的,而且這些年,山西的煤礦買賣也開始被監管,大片新發現的煤礦都被內閣收走了所有權,山西布政使司不再擁有自主買賣權。

「諸卿辛苦了,雙喜,讓尚膳局做些飯菜送過來。」

匯報就這般從清晨一直持續到中午,草草吃了頓朝會簡餐後又要繼續。

後世有句詞,叫做會山會海,朱允炆就曾經一天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幾個會,雖然現在在大明當皇帝沒有那么多的會,但架不住一個會的時間長啊。

總參的會還好些,雷厲風行,軍隊只負責服從就行,內閣的會議就冗沉繁瑣了許多,更別說一五計劃收官匯報的會議了。

大家伙一開始還坐著匯報,等到了下午便改成了站著,連朱允炆都是來回走動著聽。

「這幾年大理寺做了統計,發生一起案件中致多人死亡,或多人參與的凶殺案,高發地便是兩廣和貴州,其次則是遼東。

這幾個省都是土漢夷混居,風俗爭執情況嚴重,而且兩廣的宗族觀念根深蒂固,極易引發大規模,甚至是一個村庄跟另一個村庄集體械斗的情況。

地方的軍衛所彈壓還會發生被反擊的情況,造成過不止一次地方衛所兵死於戡平暴亂中的現象。」

作為最後一個匯報的大理寺,高肅說的事算是最微不足道的疥癬小事,但卻又是最難處理的問題。

「用水權、漁獵權、地權甚至是通婚權,都會成為這幾個省發生嚴重爭執的禍根,地方府縣組織過當地耆老之間的溝通,但往往都是一陣風,能老實幾天之後,緊跟著又大打出手。」

廣東鬧亂子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連攻占廣州府,劫掠廣東布政使司衙門這么嚴重的造反案都出過兩次,足可知民間械斗死人性質的案件更加頻繁。

「當地的民族情況復雜,除了土民和南遷的漢民,這些年隨著廣州商會的發展和海外貿易,南洋人、阿拉伯人在廣州也是日趨增多,這對該省治安造成了很惡劣的破壞,基本上是三天一小打,十天一大打,只要打大了,就一定會死人。」

朱允炆負著手在殿內來回走動,高肅的目光就跟著挪來挪去,卻等不到一絲回應。

皇帝壓根沒有給出什么建設性的指示。

「這樣的事,內閣持什么意見?」

建文朝不是洪武朝,朱允炆也不是太祖皇帝,能狠下心派大軍平叛,一殺就是上萬人,因為事實證明,除非你殺光那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不然這種影響地方治安的事還會持續發生。

楊士奇開了口:「臣建議,從南洋抓一批南洋人遷到廣東去。」

這個提議別說朱允炆了,整個謹身殿都一片嘩然。

本來廣東就打的如熱窯一般,還要往里添一批南洋夷。

這不是火上澆油是什么?

「說說你這個想法的理由。」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頗有興致。

「土漢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前後持續了幾百年而且愈演愈烈,不過臣發現,自打廣東愈加繁榮,開始出現南洋人、阿拉伯人之後,土漢之間的沖突雖然還有,但部分矛盾開始轉移,畢竟土也好、漢也罷,都是大明人。

以前是自己內部人打,有了外夷,還是可以摒棄前嫌一直對外的,這也是臣這個建議的目的。」

外夷數量一旦增加,土漢就會尋求一個合作點,一致對外的去跟外夷爭執,打上幾年十幾年,在大方向上就達到了一致,內部也會開始互有合作。

不得不說,楊士奇的腦回路還挺清奇。

而這種轉移矛盾的手法,朱允炆卻隱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這不是後現代,有所謂的人權,遷外夷與廣東,都不用朱允炆猜,也知道這群外夷的結果會有多么的凄慘,楊士奇這是打算拿這群外夷的命,來做土漢尋求融合的基石。

「這件事不能貿然施行,以免出現外夷禍亂血統的情況出現。」

細想想,朱允炆還是覺得楊士奇的建議存在可行性,但又怕出現南洋猴子滿街走的情況,所以決定先挑個試點。

「將廣東眼下的南洋人、阿拉伯人集中管理,挑一個既有土民也有南遷漢民的地方安頓,內閣監管一下成效,看看是不是確實能夠起到效果。」

如果犧牲一批外夷,能夠起到粘合劑的作用,讓土漢之間的矛盾減少並且開始相互合作,那么這群外夷的犧牲就有了價值。

畢竟幫助大明穩固了地方的安定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