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社保制度的誕生(上)(2 / 2)

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1242 字 2021-10-22

「加賦。」

一句加賦,引起軒然大波。

會場之內頓時竊竊私語,朱允炆更是瞬間皺緊了眉頭。

工人、農民的收入本身就已經低於了社會發展的平均水平,基於這一情況,竟然還要加賦?

不過出於對嚴震直的信任或者說尊重,朱允炆還是給了嚴震直解釋的機會。

「如今我大明的農賦是三十稅一,我個人建議征到十稅一,工人是不用繳納稅賦的,如今也征一部分,比例一樣為十稅一。」

在這件事情上,嚴震直不敢賣關子,會台的講桌後面,將自己所有的想法全部拋了出來。

「在農業領域進行的加賦,是為了促使中央糧庫將糧食指導價上漲。」

「那不一樣的道理嗎?」

質疑聲很快響起:「老百姓交的糧比以前多了,就算糧價上漲,到手的錢還是那些,與其廢這一環勁,還不如干脆取消農業稅。」

「怎么能一樣。」

嚴震直舉出了例子:「咱們假定一個農民有田十畝,一年兩熟,產出為六千斤,需要繳納的糧賦為二百斤,那么中央糧庫的糧食就是二百斤,農民手里有五千八百斤。

按照糧食指導價兩文錢一斤,則農民手中的糧食總價值是一萬一千六百文,那么市場需要消化掉這六千斤糧食,需要支付一萬兩千文。。

如今將三十稅一改成十稅一,糧食的總量不變,依舊是六千斤,只不過農民手里的只剩下五千四百斤,而六百斤則進入到了中央糧庫。

我們將糧價從兩文錢漲到十文錢四斤,也就是兩文半一斤,那么農民手里的五千四百斤的價值便上漲到一萬三千五百文。市場需要消化掉這六千斤,就需要支付一萬五千文,里外里差出了三千文。

那么這三千文的差出是誰來買單呢,自然是市場上的買方來買單。

農民多賺了一千九百文,朝廷多賺了一千一百文,不過朝廷是服務人民的,多賺的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放棄掉,放棄的方式呢,我個人建議,不采用直接給與錢財補貼,而是留下來作為一筆專項資金。

這筆專項資金的用途,就是做保險。

一個農民面臨的主要風險無非兩點,一是天災帶來的飢荒、二是人禍帶來的地荒。

飢荒就是天災導致的絕產,致使農民一年顆粒無收,地荒就是比如農民死亡、殘疾、老年生病導致的無法繼續耕種,土地荒廢,而這種土地,老百姓往往都會選擇賣掉,而買地的人又會趁機壓價,損害原農民的利益。

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那么這筆專項資金的用途就可以上場了。

如果是天災導致的,那么就由朝廷出面,按照百姓受災的田畝總產糧數上一年的產出進行全額給付,使用一半糧食和一半現錢。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免費領!

如果是人禍導致的,比如病亡、殘疾、老邁無力繼續耕種土地,而膝下子嗣又不願意繼續做農民的話,那么朝廷出面將這塊地按市價回征,同時一次性給付這個農民未來十年的補償,補償的總額就是這片田畝數上一年的總產出。比例為三成的糧食加上七成的現錢。

如果農民是死亡,則錢給予遺孀、子嗣,如無遺孀子嗣則與之近親,無近親的,錢以該農民的名義捐給當地的學堂。

這是我本人之所以打算進行農業加賦的原因,一點拙見提交陛下與大會審議。」

提高稅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不得不說在這一刻,朱允炆的眸子亮了。

嚴震直這建議,有可行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