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八章大小有別(2 / 2)

我這一船,比全世界現在為止其它發現的加起來都多。

隨便炒,炒到最後得力最多的還是我,就是如果海底下太多,不能讓陳江華全給報出去,說個白件歸內就差不多了。」

全世界原本最多不到400件,再加個七八十件也無所謂。不過關興權也知道張楠這家伙就是說說,送個甬城展覽館、會稽博物館件把當所謂的鎮館之寶之一是有可能。

就他這貔貅的性格,別想了。

華夏國內出土的「至正型元青花」器雖然少,但通過少量的整器和一些殘片,還是能判斷元代時景德鎮也曾專門為華夏國內生產過至正型元青花。

現在知道在伊朗和土耳其博物館內藏有大量「至正型」元青花器的華夏專家雖然不多,但不是沒有。

現在已經有華夏專家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國內出土、傳世的至正型元青花和出口外銷的元青花是有許多相同點,同時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

華夏國內的元青花同樣采用進口的鈷料,和元代外銷東南亞、明器專用,使用國產料的元青花小件不一樣。

倒是和外銷到土耳其、伊朗等地的元青花一樣使用進口青料,而且在紋飾上也許很多相同之處。

這是相同的地方。

至於不同點,國內的至正型元青花實用器,在器物的大小上和外銷伊朗,土耳其的元青花同類器物尺寸區別非常大

外銷中東、近東的元青花瓷器尺寸普遍都非常大,小件的幾乎沒有

盤子直徑一般在40公分以上,碗的碗口直徑都能達到30厘米左右,真正的大海碗。

而華夏國內發現的同類器物,盤的口徑一般在20公分以內,碗一般在1517公分之間。

張楠說了說這里的區別,關興權一聽,似乎抓住了一絲靈感,但又有點沒能點破的味道。

阿拉伯王公們喜歡大尺寸的器皿,而華夏這邊發現的尺寸和如今的日用器差不多,這里邊是什么原因

關老大是聰明人,立刻反應過來這壓根就不是個「歷史問題」,而是個「民俗習慣問題」。

想明白了,對著張楠道:「都有我們在喀什大巴扎買的那些銅盤大。」

一聽這話,張楠看了眼關興權,明白他已經知道為什么同類器物,華夏國內發現的尺寸要比在中東、近東發現的小的多。

不過沒開口:這兩年原本冷冰冰、硬邦邦的關老大有時候也會開個玩笑啥的,這會要是表示一下「你真聰明」,這家伙心里都能得意一下吧

不讓他得瑟,關老大還是看著冷冰冰、硬邦邦的比較順眼。

為啥在阿拉伯世界的元青花塊頭尺寸大

飲食習慣問題。

盤子、碗,這都是餐具,就算它們是元青花,在它們誕生的時候,它們還是餐具。

舉個有意思的例子:華夏人吃飯,就算八仙桌吧,上頭能放幾個至今45至60公分的大盤子盛菜

然後每個人抱著個直徑30公分的超級老海碗,拿著筷子往嘴里扒拉

這畫面

畫面太美,想想都別扭

但如果換在當初近東、中東的阿拉伯世界,這就正常了:王公的宴會上,羊毛毯之上幾個巨大的青花盤上頭放著烤制的羊肉、巨大的面餅,還有水果

眾王公貴族圍坐在羊毛墊上,直接用手和刀子切割、享用美食、高談闊論

不同的習慣有不同的器具,尺寸大,適合伊斯蘭世界的飲食習慣而已,再小些反倒不合適了。

最後浮出水面上游艇的潛水員又帶了點東西上來,挺可惜,是個已經破成五瓣的大盤,圖案還是鳳凰穿花紋,但紋飾略有不同。

關興權看著可惜,但這要是沒辦法的:斷口看都破了可能有個幾百年了,沉船上的瓷器想保持全完整根本不可能。

這里海水淺,潮汐都可能有影響,還好沒有強的海流通過,不然這600多年過去,一船瓷器都可能全成碎瓷片

對此張楠最看得開,「老家里挖墓,石板墓除外,那些磚墓時間一長很多就會塌,里邊的瓷器十不存一都正常,那才叫可惜。」

有些就不是坍塌的問題,就算有些磚墓構造兼顧,墓里的淤泥都填滿了磚頭都還沒塌,里邊的瓷器都會給擠破。

沒道理可將的,像張楠碰到過的很多兩晉南北朝古墓,都被大自然和時間給擠歪了

江南地區幾乎沒地震,這墓怎么歪的

山勢有關系,或許土層密度也有關系,加上雨水滲透造成土層內部流失速度的不同,萬事皆有可能。

墓室歪了,里邊的原本已經被泥土好好包圍、保護的瓷器,在日積月累之下產生的應力之下也會被絞碎。

海撈瓷,完好程度已經能算不錯了。

吃飯,吃完了也不及下水,潛水員們餐後都會很自覺的先休息段時間後才下水,這大概和「飯後半小時不可劇烈活動」個道理。

張楠也不催,安全第一,就算水深才五六米,下邊的壓力也會比海平面大上一半多,對消化不好。

等著吧。

等到維塔等人再次准備,「大鯊魚號」排除的那艘機動救生艇到了。

這會交通艇已經開至沉船上方漂浮:下午就不用在拎著袋出水,會使用鏤空大繩筐子,這樣節省體力,還能加快速度。

陳江華戴著個大草帽,一上游艇就道:「張先生,東西在哪」

「餐廳。」

張楠說完,瞄了眼救生艇,水手正在往陽光甲板上搬兩個巨大的厚塑料水箱。

這陳江華也夠心急的,幾乎就是小跑的速度登上主加班,等張楠到了餐廳,看到他正蹲在地上,看那四件大盤。

有點出乎張楠的意料:陳江華沒抱著完好的盤子看,而是拿著一大片盤子殘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