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2 / 2)

說不盡的張愛玲 未知 6750 字 2021-02-25

經過查閱《力報》,筆者的大膽推測完全得到了證實。《力報》辦得較有特色,庄諧並重,作者中有周越然、潘柳黛、馮蘅等知名作家。《羅蘭觀感》就連載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八日至九日該報副刊。文末附有該報編者也就是上述張愛玲佚簡收信人黃也白的一篇按語,把《羅蘭觀感》的來龍去脈和盤托出,至關重要,不妨也照錄如下:

也白按:《傾城之戀》是張女士的力作,這次她親自編成舞台劇交大中劇團演出,預料轟動是必然的。我們很早就想請她寫一點關於演出的話,以饔讀者。承蒙張女士的不棄,答應將寫給演出特刊上的那一篇《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先交給《力報》發刊,那知這篇文章到了大中劇團以後,給另一位先生拿了去,也准備在他報發表。這樣未得她的同意,至少在張女士是表示遺憾的。因此她願意重寫一篇,先交我們發表,然後再給特刊付排。她在匆促的時間里寫成了這篇《羅蘭觀感》,並且還特地差人送來,張女士這樣的盛情,真使我們感激不盡附帶一說:《傾城之戀》的特刊上,有不少名作,執筆者有蘇青、實齊、柳雨生、吳江楓等幾位先生,尤其難能可貴的,張女士的姑姑張愛姑(應名張茂淵筆者按)也寫了《流蘇的話》及《柳原的話》兩篇,這本特刊內容之精彩,也足與名著《傾城之戀》相互媲美了。

真沒想到在《羅蘭觀感》之前,張愛玲還寫過一篇《關於(傾城之戀)的老實話》(以下簡稱《老實話》),怎不讓人感到意外的欣喜?盡管時隔半個世紀。我們還是要感謝大中劇團那位不知名的先生,如果不是他的節外生枝,《羅蘭觀感》是不可能誕生的。同時,又得承認《老實話》才應該是張愛玲專為《傾城之戀》上演撰寫的全面闡述創作宗旨的宣傳稿子,其史料價值更不待言。隨著這條新線索的獲得,繼續查找這篇新佚文又成了筆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遺憾的是,豐富多彩的《傾城之戀》演出特刊至今不明下落(但願有朝一日它會顯現真身),只能老老實實到他報上去搜尋。

當時上海的大小報刊多達二十余種,逐一翻查,難處之大可想而知。但皇天不負苦心人,筆者終於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上海《海報》第四版上把這篇《老實話》發掘了出來。平心而論,盡管同為小報,《海報》內容:《力報》精彩厚實,包天笑、周瘦鵑、程小青、張恨水、范煙橋、汪亞塵、鄭逸梅等都是該報經常撰稿人,李健吾、柯靈也曾在該報露面,真是名家薈萃,令人眼花繚亂。但在四個月前,張愛玲剛和《萬象》發行人平襟亞(筆名秋翁)在《海報》上為了《萬象》向她支付稿費等問題打過一場筆墨官司,內中曲折一言難盡。這件不愉快的事她一定記憶猶新,對《海報》未經她同意發表這篇《老實話》心存芥蒂也就不難理解了。可是我們今天也仍感謝《海報》編者,否則這篇綻放著張愛玲智慧之花的創作體會很可能無法與世人見面。

如何評價《傾城之戀》,見仁見智,在所難免。翻譯家傅雷在他那篇有名的《論張愛玲雕,說》中就認為《傾城之戀》比《金鎖記》遜色。在分析,說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特色之後,傅雷批評作者對人物思索得不夠深刻。生活得不夠深刻;並且作品的重心過於偏向頑皮而風雅的調情,惋惜《傾城之戀》的華彩勝過了骨干。張愛玲的《老實話》其實就是藉介紹話劇《傾城之戀》的機會,公開答復包括傅雷在內的許多評論家的指責。不過張愛玲是聰明人,她並不劍拔弩張,而是很節制,很有分寸,在娓娓而談中有所說明。有所辯解。她一方面坦然承認小說男女主角的個性表現得不夠,另一方面則自信地表示:《傾城之戀》我想還是不壞的,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她強調她所采取的是參差的對照的寫法,除了我所要表現的那蒼涼的人生的情義,此外我要人家要什么有什么。傅雷和張愛玲之爭涉及文學創作的許多理論問題。本文不可能詳細論述,但張愛玲在《老實話》中的確說了老實話,使人感到親切可愛的老實話。她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文藝觀乃至人生觀。至於《羅蘭觀感》,張愛玲對女主角演技的描繪是如此生動,細致人微,使今天的讀者讀了仍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而對自己創作意圖的進一步闡述,對女主人公形象的補充解釋,同樣揮灑自如,妙喻迭出,發人深思。張愛玲現身說法,具體討論自己的作品,訴說創作的甘苦,除了筆者以前發現的《(太太萬歲)題記》,就是這兩篇談《傾城之戀》的妙文了,理應引起張愛玲研究者的重視。從散文創作的角度考察,它們也不失為張愛玲散文百花苑中的奇葩。

為了尋找《老實話》,筆者還查閱了一九四四年的上海《新中國報》。之所以特別屬意於該報,無非因為該報副刊《學苑》辦得有聲有色,在當時是別具一格、品味最高的一種。不但上海文壇的各路諸侯,從文載道到路易士。從蘇青到關露,都在《學苑》頻頻亮相,而且《學苑》以譯介歐美日本從古典到現的文學名著為己任。在那個黑暗的年頭,開辟了嘹望世界文壇燦爛星光的一扇窗戶。《學苑》自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起改版,以文史小品,生活紀錄、散文、雜感、讀書筆記、短詩、譯文、雜論及科學小品為內容,那時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正處於高峰期,以她的文名,也許會有佳作在《學苑》上出現的吧?果然,該年五月五日《學苑》第一o六一期上刊載了張愛玲那篇精巧的《夜營的喇叭》;當翻到該年十一月十九日《學苑》第一一九0期時,筆者再次驚喜交集,張愛玲的又一篇散文《被窩》赫然在矣!《夜營的喇叭》早已收入散文集《流言》,為張愛玲研究者耳熟能詳,噴嘖稱道,但《被窩》卻是~篇不折不扣的佚作。由於《被窩》發表時《流言》已經面世,以致《流言》失收。它像棄兒一樣在幽暗的書庫中靜靜地躺了將近半個世紀,連作者本人想必也早已遺忘了。

張愛玲的散文素以津津樂道、細細品味身邊瑣事見長,她讓自己忘情於形而下的生活的具體情節中,同時也以此來觀照和透析人類的精神文明。這篇《被窩》即為鮮明的一例。普普通通的被窩,有哪位散文家注意到它?描寫過它?張愛玲卻在~個淅淅瀝瀝的雨夜寫起了被窩,用的是溫馨細膩的筆觸,從中式、日式和西式被窩的不同來象征中文化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既出人意料又自然貼切。而在喁喁細語的背後,讀者又分明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時代的蒼茫。文末所說把j鳴畫出來的種種遐思,更是張愛玲式的神來之筆,余音裊裊。《被窩》完全可以歸入張愛玲最優秀的散文之列,從中可以深切體會張愛玲獨有的從容、散淡的風韻和與眾不同的審美趣味。筆者不禁為挖掘出這顆遺落的明珠而慶幸。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愛玲是一個迷人的名字,她的作品具有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自一九八七年發現中篇小說《小艾》至今,筆者在塵封的故紙堆中先後打撈了四批十一篇長期湮沒的張愛玲佚文,自以為為張愛玲奇麗精美的文學世界填補了若於空a。尤其是這次不僅如願以償找到了《羅蘭觀感》,還連帶找到了《老實話》和《被窩》,收獲之豐碩,連筆者自己也不曾想到。然而張愛玲非多產作家,她所營造的文學世界不是以數量而是以質量取勝的。對筆者而言,這項富有意義的考證搜索鉤沉工作到此很可能真的要告一段落了。但筆者相信海內外眾多研究者必將繼續探討張愛玲的獨特價值,張愛玲是說不盡的。

(原載香港《明報月刊》1993#58號)

張愛玲話劇《傾城之戀》二三事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張愛玲編劇、朱端鈞導演的四幕八場話劇《傾城之戀》由大中劇藝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隆重獻演,連演八十場,場場爆滿,可謂盛況空前,經久不衰。當時,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和散文集《流言》已先後問世,淪陷區文壇為之驚喜交集,好評如潮。張愛玲怎么會想到再涉足她陌生的話劇領域?未見文字記載。但她把自己的成名作《傾城之戀》搬上舞台,以她聲譽日隆的文名果然成為引人注目的大事。戲尚未上演。上海的宣傳媒體已紛紛開動,各種報道連篇累牘,有月旦演員人選渲染排練花絮的,有預告張愛玲本人也將粉墨登場跑龍套的,還有人吟詩作文熱情鼓吹。該年十二月十四日上海《力報》刊出署名噤圓的《傾城之戀》七絕二首:

座中萬掌作雷鳴,曲繪心頭欲沸情;烽火香江鷗夢破。果然此戀足傾城!眾口嘵嘵說掃眉,異軍突起海之湄:可堪幕啟燈明夜,弦外聲聲有鼓鼙。

張愛玲女士將《傾城之戀》改編為舞台劇,由大中劇團於日內演出。盛況空前,可以預卜!書中寫香江烽火,有旁敲側擊之妙,不知劇中於此點,是否保留耳!

真是清詞麗句,生動傳神,觀眾的期待心情由此可見一斑。

張愛玲本人對自己在話劇創作上的第一次的嘗試其實也是惟一的一次嘗試)當然也十分重視,刻意求新,不敢掉以輕心,她公開表示:總希望它撅當她演出,能夠接遮許多人oi引自張愛玲《寫(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原載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海報》'創作劇本時,她請富於編劇經驗的柯靈提供幫助;劇團排練時,她幾乎天天到場,關心指點;公演前夕,她又接連發表《寫(傾城之戀)的老實話》和《羅蘭觀感》兩篇妙文自我推銷'張愛玲這兩篇供文最訝畝筆者發現l,這在張愛玲創作史上是很少見的。導演此劇的朱端鈞當時與費穆、黃佐臨、吳仞之並稱為上海話劇界四大導演,自是一時之選。至於演員陣容,也不妨扼要羅列如下:

白流蘇:四乃乃:徐太太:

羅蘭

端木蘭心韋偉

范柳原:舒適三爺:陳又新印度公主:海濤

對四十年代上海劇壇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發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都是紅得發紫的影劇明星,其他各位也大都是已嶄露頭角的後起之秀。由此可見,無論從編、導、演哪方面說,《傾城之戀》都堪稱一流。

《傾城之戀》的演出轟動一時,完全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上海評論界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反應同樣熱烈,本輯所選七篇劇評就是一個明證。七位作者中,蘇青當張愛玲齊名,其代表作《結婚十年》和《浣錦集》都曾一紙風行,膾炙人口:柳雨生當時是活躍於上海文壇的散文高手,而今則以柳存一:的大名執國際漢學界的牛耳:陳蝶衣是著名報人、詩人和影人,當時曾主編頗有影響的《萬象》和《春秋》雜志,現仍在香港筆耕不輟;應賁很可能是曾多次刊載張愛玲佳作的《雜志》月刊主編吳江楓的筆名應賈盯頗域之戀》一文開首稱我在《頁城之戀》上演特刊上說過一番祝坷,據黃也自在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九日仂報》撰文介紹,上演特刊執筆者有蘇青、實齊(何永康筆名)、柳雨生、吳江楓和張愛玲姑姑張茂淵等位,此文又恰恰發表在吳江楓編的《雜志》月刊上,由此推測應賁很可能是吳江胡的筆名1。除此之外,沙岑、無忌和金長風三位顯然都是筆名,其真實身份一時難以查考。這是當時特定的社會政治背景所致,不足為奇,但這七篇劇評的史料價值卻是不容置疑的。

首先,由於《傾城之戀》話劇劇本至今尚未發現,《傾城之戀》上演特刊也至今毫無影蹤話劇《傾城之戀》是否有文字劇本存世,是一個迷。而所謂上演特刊,真實就是演出讜明書,當時觀眾不注意保存。叉經半個世紀的滄桑,可能也已失矧,以至除了柯靈在《遙寄張愛玲》中披露了此劇上演的若干史實外,海內外長期以來對話劇《傾城之戀》幾乎一無所知。張愛玲本人關於《傾城之戀》的兩篇說明文字和這七篇劇評已成了研究此劇的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它們的相繼出土,無疑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此劇劇情不明的缺憾,有助於消除張愛玲研究上的這一個盲點。

其次,這七篇或長或短,或精彩或一般的劇評涉及《傾城之戀》的方方面面,頗具代表性。對如何評價小說原作,如何評價作者的改編,如何評價導演的構思,如何評價男女主角和其他演員的演技,以及如何評價配樂和置景等等,七位劇評人各抒己見,褒貶不一。肯定者稱此劇不失為一九四四至四五年間的一出好戲,充滿情調之美,是一首詩,一支悲歌,否定者稱此劇不能直接有益於國計民生,僅僅供於貴族階級欣賞,實在是一個並不爽快的戲:更多的則是有贊有彈,誰都不否認此劇在張愛玲創作史上的重要意義。因此,若從讀者反應來考察《傾城之戀》所具有的爭議性和所體現的非主流性,將會是耐人尋味的。

綜觀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優秀小說改編成話劇仍然獲得成功的范例實在乏善可陳,田漢、許幸之、陳夢韶等人改編的《阿q正傳》早已被人遺忘,吳天改編的《子夜》、羅明改編的《魯男子》又有幾人記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有人改編過,但也只有曹禺的《家》有幸成為保留劇目,個中原委錯綜復雜,不必在此贅言。相比之下,張愛玲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何況作者把自己的小說匠心獨運的轉化為舞台形象,更屬鳳毛麟角,恐怕只有秦瘦鷗的《秋海棠》差可媲美\五幕景話劇《秋海棠》由作者秦瘦鷗自a改編,費穆、顧仲彝、佐臨聯合導演,一九四二至四五年問三次在上海舞台演出'。盡管迄今為止的各種現代話劇史著作對《傾城之戀》只字不提,張愛玲對四十年代話劇發展所作的獨特貢獻畢竟值得大書一筆。

(原載香港《明報月刊》1993年5月號)

讀《傾城之戀》蘇青

流蘇是個好女兒,但她在戀愛市場上卻給人家估低了價,原因是她離過婚,再醮的對象一般都以為無非像那個姓徐的在海關里做事,新喪的太太,丟下了五個孩子,他急等著續弦罷了。不料柳原卻看中了她。更不料其時香港適起變亂。幸運競使她正式成了他的妻子。從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經濟上的安全,流蘇從此便可笑吟吟的暫時把生命告個段落了。

可憐的女人呀!

其實像范柳原般的男人,又有些什么價值呢?一個華僑的少爺,嫖賭吃著樣樣都來,偶思螺蛤,垂憐到流蘇身上,當初還是打算自己出洋去,把她留在香港當情婦的。後來經過困難,總算良心發現扶她為妻子。讀到這里我真要替流蘇舒一口氣,假如柳原真的出國去了,一月二月而至於一年半載不回來,那時生活程度更高漲了,也許柳原留下的錢已不夠用,寫信去催又遲遲不見寄來,男人的心是靠不住的,那時她欲留在香港既不可,回到上海自公館去又吃不住哥嫂們笑話,勢非另找戶頭不可。這樣三番四次以後,她便成為盪婦身份,要想歸正也不可能了。我知道一個離過婚的女人,求歸宿的心態總比求愛情的心來得更切,這次柳原娶了她,她總算可以安心的了,所以,雖然知道取悅於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還是笑吟吟的。

作者把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寫得如此動人,便是不平凡的筆法,料想改編為劇本後也仍舊很動人的。我曾急切地打聽這個女主角是誰,據說是羅蘭,這便覺得最合適不過的了。柳原的個性有些像《飄》里的白瑞德,這類男人也可以說是壞的,但是他們真正談起戀愛來,卻能給女人以美妙的刺激。

尤其要緊的,這篇文章里充滿了蒼涼,抑郁而哀切的情調,我希望在戲劇演出時仍不會失掉它,而且更加強。這是一個懦怯的女兒,給家人急了才干出來的一件冒險的愛情故事,她不會燃起火把泄盡自己胸中的熱情,只會跟著生命的胡琴咿咿啞啞如泣如訴的響著,使人倍覺凄涼,然而也更會激起觀眾的憐愛之心。

(原載1944年12月10日《海報》)

評舞台上之《傾城之戀》沙岑

在自私的人群里,在自私的家庭里,人與人之間隔膜非常遠。有勢的清高的人,就看不起那些無勢的人。當然,這不能說是整個人群是如此,但是,有一小部分的人卻是如此的。於是,《傾城之戀》中的自流蘇,就是地位低而寄人籬下的緣故。不過,在末了的流蘇和柳原的結婚,卻給她出了這一口閑氣。在這劇本里,我們可以看到人情的蒼涼,和艱難困苦的境遇中應該有的自覺。所以,那個破落戶的女兒白流蘇,因為嫁了一個不成才的丈夫,以致受到了許多的痛苦,就是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可是,流蘇終於走出了腐ie'的家庭。卻和范柳原結合了。

《傾城之戀》小說,有新穎的風格,和曲折有趣的故事,現在由小說而改編劇本,由大中劇社獻演。

首先,我們來談編劇。編劇者也就是作者自己,在這點上,改編者是非常了解作品的,原著中的場面,都是非常幽靜的,於是,搬上舞台的場面,仍然是如此。尤其是幾個空的場面,就顯得非常單調。這點,我以為編者必須加以了解,小說和劇本是兩樣的,雖然是兩樣,但是以不同的光輝照s在同一點上的啊!

導演對於劇的處理,位置的安排,表現得非常風趣,小動作尤佳。至於音樂,毫無成績可言,音樂的目的,是強調劇情,使劇情上不容易表達處,藉音樂之力可以表達出來。然而在二幕二場中,柳原和流蘇深夜對語的一場,是非常幽靜的,可是,音樂卻顯得非常雜亂而嘈雜,這我希望配音者能注意及之!

裝置和燈光,都很佳。裝置的四景,都有很好的成績。

演員方面,羅蘭的自流蘇,一個破落戶的女兒,膽怯的女人,演來非常成功。舒適的范柳原,一個風流的人物,有點像《飄》中的白瑞德的人物,現在社會青年人中很容易找到的人物,舒適演來非常努力。端木蘭心的四乃乃。對於勢利人和個性刻畫,非常真,那嬉笑怒罵的表情,也很有力。其他都非常努力,惟韋偉的徐太太,對於這個機警的人,演來不夠機精。

總之,這是大中的首次公演,又是張愛玲初次編劇的工作,對於初次編劇的人,我們是應該鼓勵的,尤其是在劇本荒的今日,新作家的發掘是非常需要而殷切的。我們希望並鼓勵,大中努力為藝術而工作,發揮劇藝的工作。同時也祈望張愛玲下次能有更進步的成績帶給我們!

(原載1944年12月21日《平報新天地》)

細膩簡潔觀《傾城之戀》後

無忌

《傾城之戀》是,但是不一定就是好劇本,因為它缺乏濃郁的戲劇性,整個故事只是浸沉在一個舊的家庭里。因此所發展開來的劇情也只是在整個社會里僅僅微細得好像滄海一粟的那么一小部分。姑嫂妯娌間的妒忌,弟兄姐妹間的爭執,雖然這里也許可以體會到一些人類都是自私的感覺。不過依大體來講,總似乎覺得戀愛氣息未免太重,而且有喧賓奪主的嫌疑,何況這里只是一個充溢著貴族血y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