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2 / 2)

「為什么不想讀書了呢?」

「我害怕去學校。」

「為什么?」

「我的成績一直在往下降,去學校,怕老師找我談話,怕同學笑話我;打電話跟父母說,又怕父母擔心我、說我。」

「……」

「我做不到像以前那樣……我的學習時間太少,連作業都無法完成……」

2006年12月的一天,我走訪這位被學校樹為留守孩子典型的十二歲初一女生小君。女孩的家,在山坳間,周圍全是禿禿的山。走近她的家,遠遠聽見有老人的咳嗽聲。廚房里,黑咕隆咚,小君正在用柴火煮飯。灶台上,有她給乃乃煎好的中葯。對比學校給我看到的照片,我眼前的小君要顯得木訥、消瘦得多。小小年紀,臉色灰暗,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短短的半個小時,小君說話老是走神。我問她是不是病了,她沒說話,只搖了搖頭。

小君告訴我,父母外出打工已五年,一年回家一趟。父親有三弟兄,家庭經濟狀況都不是太好。乃乃常年卧病在床,有老年痴呆症,聽力與視力都不行。乃乃病中的殘余歲月,就靠三兄弟輪流供養。輪到小君家時,父親沒在家,就由小君照料。小君說,每年有四個月,她都這樣過:早晨五點起床做早餐、煨葯,中午買菜回家做飯,晚上回家做飯、洗衣、熬葯。做完這些事情,就到十點了,然後開始寫作業,作業經常寫不完。

我擔心地問她,一個女孩子,晚上有人陪伴嗎?她說乃乃經常住在她家里,晚上就跟乃乃一起,各睡一間房。我當即找她要到其母親的電話,想就孩子晚上單獨住宿這件事,與做母親的進行探討,可是沒能聯系上。

2007年年初,我又打電話到小君所在學校,竟獲知小君因患抑郁症,已經休學了。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4)

筆者對同一鎮六個村留守兒童(共1190人)的問卷調查顯示,近60%的留守孩子存在心理問題,有66%的留守兒童不願意與代管家長說心里話,有30%的留守兒童談起父母,神情顯得十分冷漠。調查還顯示,父母外出時間越長,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越大,程度也越嚴重,如敏感、自卑、逆反等。年齡越小、與父母關系越密切、越是喜歡與父母交流的孩子越是明顯。且女生比男生嚴重,小學生比中學生嚴重。包括很多在學校被廣為推介的優秀孩子典型,一旦父母離開的時間過長,他們積極樂觀的天性也會遭受戕害,像小君,終究還是成為了父母和學校不放心的孩子。

另一女孩小潔,同樣是因生計所迫,父母將她送到以前很少來往的一親戚家之後,便一同外出打工。突然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小潔極不適應親戚家那種吵吵鬧鬧的氣氛,與親戚家的孩子也玩不到一塊兒。想到爸媽說的僅是一年的期限,小潔也就捺著性子忍著。可好不容易盼到快過年了,在親戚家一天都不想多呆的小潔在給父親打電話時得知,父親春節加班,過年不回家了。苦苦哀求之後,小潔聽到的還是那句「絕情」話:「不能回去。」放下電話,她便陷入異常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小潔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整整兩個多月時間,她不疊被子,不寫作業,不收拾房間,親戚、同學、老師喊她,她也愛理不理。可沒人時,她卻自言自語,反復嘟囔著這樣兩句話:「媽媽不管我了!」「爸爸不要我了!」到了後來,她把自己整天關在屋子里,時而目光呆滯地望著窗外,時而蒙著被子沉沉地睡……小潔的異常表現,終於引起了親戚的注意,這才想到打電話叫回小潔的父母。父母回來領她到醫院檢查,可憐的小潔已經患上了抑郁症。

余秀華在《成人病向孩子進攻》一文中列出的十種「最愛找孩子麻煩」的病,其中就有抑郁症。我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郁症狀,其中4%為臨床抑郁。發生於幼兒時期的抑郁症,多發於留守幼兒或親人突然亡故的人群中。臨床表現為焦慮不安、抑郁、恐懼、不愛活動等,伴有自閉、攻擊性強、膽小、表達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異常行為。其實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表現,找出背後的原因,對症下葯,及時解決,就不會發展到需要葯物治療。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代理行使監護權的人,或能力有限(如老人),或不夠盡責,於是留守兒童就成了抑郁症的重災區。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最基本的一個出發點,都是想為孩子掙回一個好的未來。然而事實往往與意願背道而馳。一邊是父母為了兒女心甘情願在外面吃苦受累,而另一邊是留守孩子在冷清的家里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委屈與痛苦。有的孩子在長年望不到父母關愛的情況下,感覺自己「被遺棄了」,對父母常年在外表示「恨他們」,有的孩子甚至選擇自殺,來報復父母。

在一個山區調查走訪時,我聽到這樣一個故事。2003年4月,一初二男生母親早喪,在父親外出打工後,寄居在乃乃家。因兩次向乃乃討要交給學校的生活費不果,幾次打電話給父親又都無人接聽,男孩便來到母親墳前痛哭。最後回到自己破敗的家,用磚塊把門鎖砸開,喝農葯而亡。事發三天後,已多日不見孫兒的乃乃才想起去尋找。第四天,乃乃推開她已一年沒開過的兒媳的門,才在孫兒原先睡過的床下找到孫兒的屍體。當時屍體橫卧在一床破棉絮上,面部表情猙獰,雙目圓睜,整個頭臉、手、腳正被無數蒼蠅叮咬,其景慘不忍睹。遠在他鄉的孩子父親接到噩耗,當場昏死過去……

2005年11月,在另一個山村,也發生了一件相類似的事情。一個品學兼優的女孩,於母親再次離家外出打工的第二天早晨,喝農葯自殺。孩子的死令當地輿論一片嘩然,一個眾人眼里懂事的乖乖女,為什么會走上自殺的道路?通過走訪周邊鄰居,了解到,女孩母親外出打工,家里就父親一個人種著十畝薄田。家里沒有主婦照料,父親在繁重的體力勞動與沉重的精神壓力雙重壓迫下,脾氣變得越來越暴躁。盡管懂事的女兒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務活,學習成績也非常好,但稍有不順,父親還是要打她罵她。母親出門的當晚,女孩因一點小事,又被父親罵了一頓。看到別人家女孩十幾歲還是母親懷里的嬌嬌女,自己小小年紀既要失去母愛,又要像個苦力一樣從事繁重勞動,還要遭受父親的責罵,女孩傷心欲絕,整整一個晚上未眠,天快亮時,一氣喝下了放在家里的半瓶農葯……電子書分享網站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5)

2007年6月,《中國青年報》報道了兩初中女生小華和小慧,因被同學誤指與人同居,手拉手投水自殺的悲慘事件。報道稱,被打撈出水的時候,小華的左手和小慧的右手被自己用掛繩牢牢地綁在一起,打的是農民綁牛用的那種結,死結。當地農民說,這種結越掙扎就會捆得越緊。可見當時孩子死意已決,不是一時沖動。

受到同學流言中傷,她們難以承受,父母不在家,有苦無處訴說:「活著太累了,不如死了算了。死了變成鬼,就不會被人欺負,還可以報復那些欺負我們的人。」投水的前一天,她們和最要好的兩名同學圍繞著這樣的話題,越聊越傷心。小慧和小華便說出了一起去死的想法,而在一旁的同學小英竟沒有勸阻兩個同伴……

在孩子死去之後,經法醫現場確認,兩個女孩的處女膜仍然完好,流言不攻自破。

兩個花季女孩,竟因幾句流言白白丟掉了自己寶貴的性命。

在網絡輸入「留守孩子自殺」字樣,呈現出的慘境觸目驚心。

——十三歲的男孩濤濤,在生日那天以上吊的方式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找不到直接的誘因。濤濤家境不錯,生活上沒有壓力,家人都外出打工了,也沒有什么矛盾。去學校了解,孩子在學校也一切正常,沒有被老師責備過,和同學相處也融洽。有村民推測,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子,每天晚上一個人住在空盪盪的小樓里,就是成人也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何況是一個孩子。

——家居鄂北大山深處的小強,在學校成績非常優秀,卻在2006年春天投河自殺。半月後,才在河邊找到他的屍體。小強在萬言遺書中寫道,他只有三歲時,父母就拋下他,一直在外地打工,而把自己留給了爺爺和乃乃。有一次幫爺爺乃乃從樹上摘柿子,不慎從柿樹上跌下摔傷,從此就留下了頭疼的後遺症……

——湖北浠水縣一個十三歲留守女孩自殺前,在自己的日記里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好想媽媽,媽媽從我讀小學一年級就在外面打工,只有過年那短短的一段時間才能與媽媽在一起。每當別的孩子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送菜的時候,我總是想:要是我家不窮該有多好,如果家里不窮,媽媽就可以在家里,不必常年在外打工。媽媽,今晚,你是否聽到我的哭聲,是否感覺到我在想你。」從日記里,我們不難看到一顆脆弱、孤獨、寒冷的心在哭泣。

花一樣的生命就這樣瞬息消亡。

「傷心事,說著更心傷。無語立斜陽。孤零零的湖心月,冷清清的一川霜。只愁絲,今又向,夜邊長。總記得,花豬欄里鬧;總記得,花j枝上叫。荷花白,谷花黃。歸來放學抓豬草,幾家頑伴捉迷藏。喊聲聲,聲巧巧,是親娘。」這首《最高樓》,題為《悲嫁女》,女兒出嫁,已給父母留下無盡的渴想,何況是生命的一去不返。留守兒童在重壓之下采取的過激行為,給父母、給家庭、給社會留下言之不盡的疼痛。

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溫情,大多比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自卑感、悲傷感,好強的孩子往往還會有意掩飾內心的孤獨,時間長了就形成習慣性自閉,不善於也不喜歡向人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諸多在學校和家長面前表現良好,甚至特別樂觀的留守孩子,其實他們都有著雙重性格。在這些個案中,如果父母平時與孩子溝通多一些,如果學校教師對孩子多一些細心的疏導,如果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健全一些,如果同學中多一些相互的理解與照應……

在這么多個「如果」中,只要有一個「如果」成為現實,孩子們都不會死。廣東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錦華曾指出,農村孩子有了煩惱,交流最多的卻是小伙伴。但這種交流不但達不到舒緩壓力的作用,相反,還會造成副作用。專門從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中山大學郭麗副教授也表示,倘若遇上同伴也身處同樣的困境,就會擴大孩子們的消極心理。長期的壓抑最後就可能全面崩潰,出現集體自殺等悲劇。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漸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高校和城市中小學都開設了心理課程和心理咨詢室,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引導和心理危機干預,但目前農村大多數中小學在這方面卻幾乎還處於空白。一師范大學教育科研究所所長、博導就此直言:「現在城市學校這方面的重視和投入都不足,還有誰會考慮到農村去?」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6)

「中國式」農民離婚,孩子敵不過的浩劫

「爸爸出去打工兩年沒回來,媽媽脾氣變得特大,動不動就和我吵架。有一次,就因為我多看了一會兒電視,媽媽就罵我,罵得特狠,我很難過。想找爸爸,但沒有他的消息。」在調查中,一孩子對我說。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在外面現在過得怎么樣了?不會又有矛盾了吧?爸爸媽媽,其實我很恨你們!我知道,每個人生下來到哪個地方,是不可選擇的。但我還是恨你們把我帶入這樣一個家庭。媽媽爸爸,你們知道嗎,每次你們回家都吵架,不是傷害的你們自己,而是傷害的你們的孩子。你們有沒有替自己的孩子打算?你們有沒有理解過我的感受?當然妹妹還小,不懂,但我已經十四歲。記得有一次,你們吵得很厲害,我轉身跑了,躲藏在一個角落,結果你們找到了我,還向我保證,說你們再也不吵架了。那時我覺得好欣慰。可是沒過幾天,你們又吵了,當時我像中了一重錘。我覺得,你們大人說話不算話!從那以後,你們知道不知道,我的心情很復雜,直到現在,我仍然很絕望。盡管現在同學們看到的是一個活蹦亂跳的我,但他們其實不知道我心里面在想些什么。我的成績垮了,因為我很多晚上都做同樣的噩夢,我夢見你們都不要我了!爸爸媽媽:我就好比一棵樹,如果你們只顧自己的感受而總是爭吵,忘了給這棵樹更多的關心,讓它自生自滅,那么它會更早地枯萎。

這是一個叫江浩的孩子在寫給爸爸媽媽的信中的一段

話。

許多缺少關愛的孩子天天盼,月月盼,年年盼,只盼父母能夠回到身邊讓自己享受到久違的親情關懷,卻不料盼到的竟是父母的反目成仇,相向為敵。這怎不叫孩子心灰意冷,悲觀絕望。

2007年5月,筆者在北京一打工子弟學校調查,一女孩直言不諱地告訴筆者,她是一路追著父母來北京的,來這里的目的,就是讓父母離不成婚。

「父母不和,成績下降」、「父母離婚了都不管我們,妹妹生病了,我不知道該怎么辦」、「我病了沒有錢去醫院」、「媽媽把爸爸離了,沒有爸爸的疼愛,我覺得非常的傷心」、「由於父母打工不在一起,爸媽鬧矛盾了,在我們一家好不容易團聚的那個除夕夜,父母竟大吵了一架」。在「父母外出打工以來,你最傷心的一件事」一欄,有28%的孩子填寫的內容與父母離異或不和相關。

「有爸爸,有媽媽,卻沒有人要佳佳。」

佳佳的爸爸媽媽一個在深圳打工,一個在廣州打工。在佳佳四歲的時候,夫婦因感情疏淡和互不信任,經過兩年有余的離婚拉鋸戰,離婚了。佳佳媽從事的是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的工作,無力照管佳佳,佳佳爸爸面臨解聘,生活處於困境,佳佳只得跟外婆生活在湖北老家。一天,佳佳媽接到從老家來的電話,說佳佳常常一人坐在外婆家門前的小塘邊發呆,看上去有點傻。佳佳媽知道女兒是精神受到了刺激,感到十分內疚,便特意約了孩子父親趕回老家。父母的歸來使佳佳恢復了往日的靈巧、調皮,每天乖乖地寫完作業後,還忙著跑前跑後地為爸爸媽媽端茶遞水,圍著家人笑鬧個不停。過了幾天,佳佳媽不得不離家回深圳了,佳佳卻突然一反常態,死死地扯住媽媽的皮箱不讓走,並高喊著已離家數日的「爸爸」,痛哭不止。佳佳媽不放心佳佳的狀態,只得帶著佳佳暫時住到了深圳,准備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了,再送其回家。可在深圳的日子里,盡管佳佳常常興致勃勃地給媽媽講學校里的故事,在校表現也非常好,但媽媽還是感覺到,沒有爸爸在一起的佳佳並不快樂,甚至好多次喊叫著「爸爸、爸爸」從夢中哭醒。留佳佳在深圳住了不到一年,由於收入太低,實在應付不了深圳的高消費,佳佳媽媽盡管知道孩子的情感傷口尚未修復,甚至無法修復,還是硬著心腸將她又送回了老家。

走訪時,佳佳媽對我說,與孩子那一別,算來又是五六年了。在這五六年里,佳佳媽和佳佳爸都忙著應對長時間的加班和處理各自私人生活,組建新的家庭,除按雙方當時的協議寄一點生活費、回家看過兩次外,雙方再也沒有盡過父母的職責了。雖然每次見面、每次分別,佳佳那撕心裂肺的哭聲都讓媽媽心痛不已,雖然知道佳佳從上次被送回家之後,變得沉默、y郁,臉上長期不見笑,成績也不好,常常一個人發呆,但為了眼下的生存,為了給孩子的將來攢一筆學費,這種苦,自己和孩子都還要再受幾年。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7)

禿山底下的「孤兒」村

這是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像一把隨風飄落在貧瘠山谷下的野草籽,艱難地生根,艱難地發芽。這里田土不宜耕作,少得可憐的一點農作物,常常還被野豬踐踏得精光。唯有的,就是山,一座連一座。一戶一戶人家則散落在大山里,一隔數里,乃至上百里。隨著打工潮的興起,這里60%的成年婦女開始外出打工謀生,而且出去的多,回來的少。不能怪這些婦女,原先的生存環境太艱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雖然她們可能僅是這些「精彩」的旁觀者,但已足以令她們下定決心「拋家舍業」。於是,有的婦女外出後,最初的一年半載還有回信,還往家寄錢,漸漸地就音訊全無了。家人想找,都不知道該往什么地方找。這構成了這個縣事實離異多,履行手續少;婚生子女多,得到良好養育的子女少的特殊現象。這種家庭太多了,久住這里的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了。

最苦的是孩子。

在家家戶戶鳴鞭放炮的喜慶春節里,面對筆者,住在貧困山區的狗兒流下了淚水。

狗兒有三姐弟,1996年3月,母親決定跟著村里的姐妹到深圳打工,臨行的頭天晚上,狗兒看到媽媽和爸爸屋里的燈亮到大半夜。他萬萬沒有料到,第二天母親離去後竟再也沒有回來。剛開始,狗兒知道爸爸還隔三差五地從鎮上的小郵局取回幾百元錢,那是一家人最高興的日子了。爸爸的心情格外好,對他們姐弟也格外寬容。然而媽媽寄錢回來的頻率越來越低,終於又一次寄回家三百塊錢和一袋衣物後,媽媽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沒了訊息。1999年春節,狗兒從鄰居那里聽到了一個有關媽媽的消息:媽媽竟跟一個做生意的男人跑了,再不會回來了!這個消息讓狗兒一家人陷入恐慌,父親開始千方百計地打聽母親的下落,但一個山里人,毫無見識,茫茫人海,上哪兒打聽?久尋未歸,憂慮過度的父親落下了頑疾,狗兒姐弟的生活陷入絕境。當地政府了解到狗兒一家的境遇,帶著狗兒在當地的電視媒體上尋母。狗兒的那一聲聲痛徹心肺的要娘聲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當地媒體遂發起了一場「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盡管媒體投資逾萬發起了尋親義舉,但狗兒媽媽始終不見下落。對於狗兒來說,媽媽的離去像一個沉重而冰冷的問號,已經永遠地烙在了他淚痕斑斑的心底。

而在這個縣,到處可見到這樣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媽媽的孩子:

——玲玲,家有三個姐弟,媽媽外出打工,一去六年,一直沒有回家。聽村里回來的人說,是跟外人結婚了。玲玲爸爸因為媽媽的緣故,情緒不好,從此不太管三個小孩子。懂事的她便輟了學,外出打工供兩個弟弟讀書,但家里仍然非常困難,結果兩個弟弟也輟學了。從此,三個孩子一直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群群、可可,母親自從出外打工後,再也沒有音訊。2002年父親去深圳打工兼尋妻,出了車禍,昏迷一個月醒來後,大腦留下後遺症。後又跟人去廣州打工,在廠里做煎油的工作,四百元一月,不慎又被全身燙傷,醫療費尚無保障,根本沒有錢寄回家來。

「如果有哪個小伢崽來到我家門口,或者在我家附近不走,隨便拽著一個問,就有可能一兩頓沒有吃飯。有一天,一個四歲小伢對我說,他已經一天沒有飯吃了。好可憐哦!」在當地組織的座談會上,一村婦女主任邊說邊擦眼淚。

父母婚姻一旦出現裂痕,稍稍不慎,就會傷及孩子。有的孩子盼不回父親母親,在稚嫩歲月里,獨自忍受著憂傷與孤獨,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有的孩子看著父母整天劍拔弩張,「戰事」不斷,痛心煩心不已,產生厭世情緒;有的孩子干脆選擇了從這個不和諧的世界離開來逃避。據《西部商報》記者常舒清報道,2006年6月29日,一名叫李傑的高一學生服毒身亡。他在給同學的「臨走的告別書」上寫道:「我真想遠離這個充滿黑暗、y險的世界。」遺書中卻沒有一句話提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據該縣公安局調查分析,李傑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與李傑幾乎沒什么交流,再加上父母的婚姻問題,使李傑心理壓力很大,大部分時間都靠沉迷網絡來逃避。而李傑服毒自殺的直接誘因,可能就是復婚了的父母又在鬧離婚。報道說,在學校老師眼里,李傑的性格比較開朗,同學間的關系處理得很好。而對自己的父母,李傑卻冷若冰霜。別人問他父母的近況,他就一句:「還沒死呢!」在同學面前提及父親時,稱他為「我們同村的」。在記者面前,李傑父親也道出了自己的悔恨,認為平時和兒子溝通太少,忽略了兒子的感受,對兒子的關心更加不夠。一個年幼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西部商報》「新聞互動話題」欄目曾以「如果這個世界缺少親情」為話題,就此展開討論,引來網友唏噓不斷。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8)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和諧溫暖的家庭,但家人之間難免也會有沖突,如果沖突沒有適當處理,一旦累積或擴大,常常會造成彼此的傷害。離異父母除了兩地分居導致情感疏遠等等原因外,經濟的沖突、分工的沖突,彼此的個性、生活習慣等等差異,同樣也可能導致父母的離異或長久分居。

留守孩子遭遇父母離異,雖是雪上加霜,轉念一想,父母的離異留給孩子的沮喪與憂傷,其實有如孩子本不願接受的其他命運一樣,它來了就是來了,不管孩子是否為迎戰它做好充分准備,不管孩子是手無寸鐵還是刀槍在握,他只能拼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來面對。所以,當孩子父母正在選擇或最終選擇了離異,作為家庭代管家長和學校,在督導父母妥善處理好相互關系,共同承擔起撫育兒女的責任外,我們是否還應該這樣告訴孩子:父子母子親情是不能因為父母的離異而割斷的。父母離異也好,分居也好,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當父母沖突發生時,作為子女必須在尊重父母的原則下,嘗試著減輕並化解父母的矛盾。如果父母婚姻是怎么努力也挽回不了,婚姻關系不得不結束了,我們得勸父母雙方好聚好散。不管是為人子女或者父母,每個人都應保持良好的心態,減少家庭的沖突,維持家庭長久的和諧。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就像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常常犯錯一樣,父母並不是長大結婚生子之後,就自然能扮演好丈夫、妻子或父母的角色的,很多問題都需要父母在實踐中去學會解決。所以對於在婚姻中不成功的父母,對於離異的父母,我們更應學會寬容與善待。愛父母是孩子的權利,更是孩子的義務,假如孩子不能像愛父親那樣愛母親,那么,就讓孩子學會像愛母親那樣去愛父親吧。

總之,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舍棄一切怨與恨,心底就會有一朵永開不敗的親情花,溫暖他生命的四季。

「媽媽把爸爸毒死了,政府把媽媽槍斃了,

我和弟弟成孤兒了,不偷不搶怎么活?」

這個小男孩,叫春春。相對上面幾個孩子來講,家里出事前春春的生活是相當幸福的。春春的父親在外面打工,能干的母親留在家里照料春春兄弟倆和庄稼,日子過得還算平靜。可不幸的事還是降臨在他的頭上。先是莫名回鄉的父親突然死亡,隨後母親也被警車帶走了。後來春春才知道,原來母親一直根本不同意父親外出打工,父親執意外出後,不僅長期不歸,而且少有錢回。不堪勞作之苦的母親在家鄉有了相好的男子,提出要與父親離婚,父親卻死活也不答應。萬般無奈之下,母親買來老鼠葯,將父親騙回家,毒死了父親。母親被執行死刑時,春春十一歲,弟弟只有九歲。父母雙亡後,剛開始,在好心的鄉親幫襯下,春春兄弟還算是過了兩個月有吃有住的日子。後來,政府給的吃完了,親戚鄉鄰也不可能長期照顧他們,春春有了上頓沒有下頓,無奈帶著弟弟開始上街討飯吃,後來討不著便偷,偷不到就搶。由於春春沒有到負法律責任的年齡,派出所也只好抓了又放,放了又抓。

「媽媽把爸爸毒死了,政府把媽媽槍斃了,我和弟弟成孤兒了,沒人管了。我不偷不搶我怎么活?」筆者在當地調查時,幾個月沒有出現過的春春嘴上叼著支煙,腋下拄著一根拐杖,一臉傷痕地又出現在鄉親們面前。婦女主任說,這副模樣,怕是偷東西又被人捉到,被人打了。「作孽呀!」婦女主任搖頭嘆息。

意外傷害:無處逃避的厄運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六條明確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

可在現實生活中,年輕父母紛紛外出,留下照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