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部分(1 / 2)

功能 和功能!「父母出門五六年了,現在習慣了吧?」我問他。

「不習慣,以後也不得習慣,我天天盼他們回來……」

「我想回我自己的家,在伯父家里,我老是想哭,我、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我個兒小,有時候同學就欺負我……我心里有自卑感,雖然我知道個兒小不是自卑的理由,但父母不在家里,眼淚總是容易流出來……」

「我住在伯父家,堂兄經常欺負我,很多事情就我一人做,有時候寫作業的時間都沒有。有話不想跟伯父說,想跟爸媽說。心里總有要哭的感覺……」

「還有、還有,回家以後,看不到爸爸媽媽,聽不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心里總覺得空。我想父母能夠在家,晚上我睡覺的時候,媽媽能夠進來看看我,爸爸摸摸我的頭……這樣才像一家人的樣子……」

上課鈴聲響了,離開我的時候,他走幾步一回頭,似乎還有很多的話想要傾訴。在他最後一次回頭時,我看見他很快地抹了抹眼睛。顯然,我的問話觸到了他的痛處,對父母難以抑制的思念和眼下沒法適應的生活環境又使他有了流淚的沖動。在看到他以袖拭淚的那一瞬,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里曾讓多少母子痛哭流淚的一幕——母子被迫分離的揪心場景突地閃現在我眼前……

超超初一學生。小學二年級起,父母就外出打工。在我向學校提出要幾個表現不太好的留守兒童進行座談時,學校把他給了我。

據班主任老師介紹,超超是那種很有攻擊性的孩子,打架有癮,一打就非得把人打傷不可。

憑第一眼的印象,即可判斷超超與傑傑是截然不同的兩個類型。果然,他說話大大咧咧,粗聲大嗓,問一答十,竹筒倒豆子,整個人像極了一把浸滿了汽油的柴火,似乎丁點兒火星靠近,就可噼噼啪啪地著起來。

我和他的談話就這樣開始了:

「父母在哪兒打工?」

「現在不知道!」

「好多錢一月?」

「不知道!」

「父母當時出門打工時,你怎么想的?」

「不願意他們出去!」

「為什么?」

「父母在家里好些!」

「為什么要和同學打架?」

「他們看不起我,他們總是笑我、罵我。」

「罵什么?」

「野家伙!」

「像這次,你把別人的眼睛打傷了怎么辦?」

「打傷了別人,爸爸媽媽就會回來!」沒想到他的回答讓人心驚r跳。

「你怎么曉得他們會回來?」

「不出事他們不會回來,出了事,就會回來!」

「以前出過什么事?」

「我的腿摔斷了,他們就回來了。」

「怎么摔斷的?」

「一天下大雨,同學都有人送傘,我沒人送,我一個人就在雨里跑,碰到了一輛摩托車,撞斷了右腿。」

「媽媽回來陪了你多久?」

「沒到兩個月,腿好了,媽媽就走了。」

「你現在最大的願望是什么?」

「願意我的腿沒有好。」

「……」我無語。

「如果腿沒有好,媽媽就不會走……」

說完這句,剛才還嗆著一股火葯味兒的聲音像陡然浸滿了潮氣,一下子低了好幾度,最後超超竟當著我的面哇哇大哭起來……

徐潔初三學生,我在一學校組織留守孩子座談時,他偷偷把一封信塞在了我的口袋里。找老師了解情況時,管德育的副校長說,這也是個在學校里上課只打瞌睡不聽講、帶頭逃課鬧事、影響很壞的「老大難」孩子。拆開孩子的信,字里行間,我聽到的卻是一個軟弱無助的孩子在泣求:txt小說上傳分享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2)

我爸爸媽媽外出做生意快七年了。爸媽出門的時候,我想和他們一起走,但他們不同意。那個時候,我很想他們,每天都想。

我本來是很堅強很快樂的一個孩子,但自從爸媽出門後,我到了舅舅家,我就不了。進入舅舅家後的我,很調皮,很壞,不是個好學生,不是個好孩子。當然,這都是他們說的。我只感覺到,舅媽的臉色,使我不想回那個「家」。有時候,我真想跑掉算了,就算跑到外面流浪也行。我甚至想到父母反正已經不管我了,我干脆死了算了。

去年舅舅實在受不住我的調皮,在暑假時跟我說,要把我送到爸爸媽媽那里去。

那一次,想到馬上可以見到爸媽了,心里好高興啊!在我的想象中,爸媽到了城市,一定更年輕了,更精神了,也像城市人一樣,變漂亮了!我想象著爸媽的樣子,做著留在城市里像城里孩子那樣好好讀書、天天跟上班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的好夢。可是到了廣州才知道,他們租住的竟是一個與廁所差不多大的小屋,爸爸每天上班要到凌晨兩點多,媽媽擺的小攤生意也不好。那里的情形根本不可能留我在城里讀書,我只得回老家。

「莫等愁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次回到舅舅家後,想起爸爸媽媽在外面很辛苦的樣子,我總是把這些古人的話一遍遍寫在本子上,來管束自己。可是,「家」還是那個樣子,我沒有勇氣呆;在外面玩野了,上課的時候,我也集中不了精力聽老師講課;當別的同學又想欺負我的時候,我控制不住,想打架、想跑。我開始逃課,和人打架。打不贏的時候,我就叫上幾個在外面玩熟的朋友一起打……

一個人的時候,我還是很後悔,有時候我也流著淚發誓:我是男子漢,我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堅強起來!可是,每次都做不到,我也不知道我什么時候做得到……

這三個個案所反映的情況,在留守兒童中非常普遍。他們衣食無憂,但自小渴盼親情呵護,而恰恰是這個最根本的願望得不到滿足。面對孤寂的生活,如超超,甚至不惜以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為代價換得母親的歸來。徐潔的情況在生活中更具典型性。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良好的傾訴對象,在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的形成期得不到父母正確的引導,在情感上也得不到足夠的關心,便很容易走上偏路。

「想要一個家,一個自己的家。左手牽爸爸,右手牽媽媽。」男孩傑傑留在我調查表上「最大的願望」一欄里的這句話,讓我潸然淚下。

一邊是孩子們掰著指頭一天一天苦數歸期,一邊是父母因這樣那樣的考慮,很少返鄉。對於尚在中小學生階段的留守孩子,父母伸手可及的發膚、觸目可及的音容笑貌,就像嬰兒需要吮吸母r一樣,是他們生命的基本需求,簡短的幾句電話問候,怎么能滿足兒童的情感渴求,更何況有些兒童甚至想聽聽父母的聲音都不可得。

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課題組2004年8月對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十個省區一百一十五個自然村的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大多數父母與留守子女的電話聯系頻率不足1次/月」。在接受中國社會調查所(ssic)訪問的父母中,60%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10%平時根本不聯系,只在過年過節時回家看看。筆者在走訪中了解的情況與之近似,在筆者抽查的六百名「空巢」學生中,只有的孩子經常與父母聯系,而「有時」和「很少」聯系的分別占和。有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的具體城市或單位,沒聯系過、聯系不上的分別為和。大多數的父母一年主動打電話回家的次數也不超過十次,而且為了節約,與孩子通電話的時間平均每次也只有三分鍾左右,談話的內容僅局限於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孩子內心的孤獨、焦慮與渴望一般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湖北大學心理系嚴梅福教授認為,父母長時間不回家,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勢必會淡漠,孩子年齡越小,造成的關愛缺失越明顯,並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與道德觀念的形成,進而在其一生中都會留下痕跡。

花樣孩子的草樣年華(3)

「父母在家的時候,孩子遇到問題會覺得有人在後面支持自己,而一旦長時間分離,缺少了親子關系的培養,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產生陌生感。」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葉敬忠教授也認為,親情缺失給留守孩子帶來的傷害難以彌補。在葉敬忠教授的一項調查中顯示,絕大多數孩子把父母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在留守子女中,卻出現了把朋友放在首位的現象。筆者一次在一留守孩子家里,問起與自己感情最好的是誰,三個孩子有兩個說是爺爺乃乃,一個說的是外公外婆,沒有一個回答是爸爸媽媽的。

父母雙雙外出,孩子教育全部交給爺爺乃乃或外公外婆代管。由於爺爺乃乃或外公外婆的年齡和文化差異,隔代血緣的影響,特別是他們那種傳統的教育後代的方法,對孩子只求吃得飽,穿得暖,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根本不管,或者說根本管不了,這些孩子大多在生活上嬌氣,學習上隨意。生活中受到的委屈不能找父母傾訴,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及時正確引導,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其人格還表現出要么是攻擊性較強,要么是偏向於抑郁型。還有的自制力差的孩子,由於得不到父母細致的關愛,缺乏情感慰藉,只好外出尋求情感生活的替代,上網聊天,交友,既耽誤了學習時光,也使對父母與生俱來的親情漸漸被淡漠、遺忘,有的甚至有了仇視的心理。

是活著,還是離去——

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造成的後果是觸目驚心的。

《北京科技報》報道:中國目前確診的自閉症患者已達180萬人,其中兒童自閉症人數接近40萬。缺乏傾訴渠道,長期無父母可以交流的留守孩子中;很多都有嚴重的自閉傾向。親情的長期缺位,導致血濃於水的天然親情鏈條銹蝕,直到完全斷裂,孩子們自覺處在一個孤獨無依的世界,孤僻、冷漠,甚至走向暴戾。可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相比一些更顯性的問題,如成為「壞學生」、意外傷害,有近半數的父母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直至孩子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才追悔莫及——

「小君真是不錯!老師說,你父母不在家,你要照顧自己,還要照顧生病的乃乃?」

「……」小君無語。

「很累很累,是不是?」

「……」

「父母不在家,一個人面對困難,你心里怎么想?」

「困難只能靠自己,什么人都靠不上。」

「你對自己有信心嗎?學習、生活。」

「我現在……我現在,連書都不想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