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部分(2 / 2)

心態的能量 未知 1435 字 2021-02-25

……

這個女學生跟我說,一開始她覺得自己這次能拿獎,不過是靠著笨鳥先飛和一點點運氣。但是,她按照「照鏡子」的方法,不斷地去挖掘自己的優點,竟然發現了很多自己原來不知道的優點。

當她跟我講述這段經歷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眼睛開始有光澤了,比我認識她的時候自信了很多!這就是鏡子的作用,更是自省的力量!

無論正面的或負面的東西,我們要挖掘的,就是你沒有發現的、但是原本又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看清真實的自己。

照鏡子不是為了自我的心理平衡,給負面的再搭配一些正面的,也不是專門針對正面的,而是不管優點、缺點都要看到,都要如實地照出來。這樣,我們才能在認清自己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向積極的方向轉變。

第57節:「照鏡子」有絕招(3)

第五個技巧:以事透理。

明朝洪應明寫的《菜根譚》一書中有句話:「以理透事,理透事未必透,以事透理,事成理在其中。」意思是說拿道理去解釋事情,道理是明白了,但事情未必能做明白;拿事情來解釋道理,事做成了道理就在當中。

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不要期望一上來就馬上顛覆原有的理念和心態。奇跡不是一瞬間產生的,但牛是被最後一根稻草壓死的。意思是說,心態的轉變,也是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有些反饋我們並不是聽了、知道了就立刻接受;有些時候,我們做了很多事之後,也沒有及時的給自己做總結。尤其是,你要通過分析外界的反饋來評價自己,並不是那么容易。

相比起道理的見仁見智,事情和行為的是非對錯有時候更好把握。所以,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也應該選擇「事」作為鏡子,而不是「理」。

比如,勸一個因為事業失敗而變得消極的人,大家總是喜歡說「振作點」、「浪子回頭金不換」這類話。卻不知道,這樣的話對於這樣的人是沒有作用的。他如果懂得「振作」和「浪子回頭」的道理,又怎么會讓自己陷於消沉的境地?

怎樣才算是以事透理呢?給大家講一位「浪子」的故事。

徐志摩的曾祖父徐宗泉,曾是一個揮霍無度的浪盪子。徐宗泉的父親徐開錦在嘉慶道光年間從事商業,頗為發達,積累了萬貫家財。

徐宗泉是家里的獨子,從小嬌生慣養,吃喝玩樂不說,還染上了賭博的惡習。

父母發現了之後,也常常跟他說道理,但是他不但不聽勸規,反而加倍地揮霍。

徐開錦夫婦年紀漸漸大了,徐宗泉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放肆。從家里拿不到錢,他就四處借債。街坊鄰居都知道徐家有錢,也都放心地借給了他。

但到了除夕之夜,事情終於敗露了。到徐家索債的人絡繹不絕,喧鬧之聲不絕於耳。

宗泉看到這個局面很害怕,急得不知所措。他父親卻對他說:「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把來討債的鄉鄰全部請到門外站著,由你去錢庫拿錢,一一償還。」說完,他把錢櫃的鑰匙交給了徐宗泉,然後低頭長嘆。

那個時候通用制錢,所以取百串制錢需要往返許多次。等到所有的債務都償還完了,徐宗泉已累得疲憊不堪。他癱坐在椅子上,上氣不接下氣。

這時他父親語重心長地說道:「你僅僅取現成的錢,就覺得疲乏不堪,那我積錙累寸地創下這份家產,又是何等的艱辛,要疲乏到何等地步呢?!」

徐宗泉聽了父親的話,頓時淚如雨下,後悔不已。從此以後他一改往日的的惡習,不僅勤儉節約,而且踏踏實實地經營家業。幾年以後,宗泉所積聚的家產竟數倍於往昔。

在這個故事里,道理沒能勸回這位浪子,倒是這位浪子自己的親身經歷讓他最終痛改前非。這是因為道理常常是別人通過事總結出來的二手經驗,而「事」,不管是自己親身經歷,還是分析別人做過的事,這樣的經驗都是一手的,也更加真實,更有說服力!

本書精華已為您連載完畢,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