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1章:京城三大中醫學派(2 / 2)

神醫高手在都市 復仇 1161 字 2020-06-02

至此,民國時期燕京地區的第一個中醫高等學院宣告創立成功。蕭龍友為院長,孔伯華、施今墨為副院長。

1932年,因施今墨等另辦華北國醫學院,自此「燕京國醫學院」改名為「京城國醫學院」,蕭龍友任董事長,孔伯華任院長。

學院要求報考生必須具有高中畢業或同等學歷經考試合格後入學,考生主要來自燕京,部分來自天津、上海、山東等地。

學院多層次辦學,因人施教,招收學生分研究班、醫科班、預科班三種層次。學制四年,畢業後跟師學習一年。

學院聘請當時知名中醫任教。

在教育教學方面,蕭龍友和孔伯華等多次探討,學院授課的設置、構建一個中醫學術體系等問題,由於當時沒有編寫好的教材使用,蕭龍友和孔伯華就組織各任課教師根據中醫經典著作編寫教材,蕭龍友對各類課程都進行了深思熟慮地思考,並編寫了詳細的教學方案,他重視中醫葯教材的同時,認為中醫院校教育也應當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葯物學、治療學等古今醫界各家學說。

此舉對「燕京國醫學院」教學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在中醫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學院重視中醫基礎理論,更重視臨床教學。蕭龍友深知臨床經驗對醫學的重要性,他認為:術理並重,由器而道;天人合一,治病從本;辨證施治,用葯精益;臨證詳審,最重問診;立法靈活,知常達變;摒棄隅見,融匯中西。

學院很重視醫德教育,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蕭老和孔老都親自帶學生實習。學院歷時15年,培養了大批高級中醫葯人才。

許多學院早期的學生成了解放後中醫院校、醫院及研究單位的骨干。如哈荔田、顧小痴、馬龍伯、丁化民、王為蘭、姚五達、張作舟等,也為我國中醫學院校教育模式探索了一條科學之路。

另外,還有京城的國醫講習會,實際上,就和葉晨辦的國醫協會差不多的。

可以說,這學院派的許多想法,和現在的葉晨都差不多,他現在看到劉老這些資料的詳細資料的時候,真的非常驚訝。

葉晨還以為大部分是自己想出來的,沒想到,在幾十年前,這京城的三大派,特別是學院派里面早已有這些想法和計劃了,而當年也是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中醫處在最低谷的情況下,正是這一批中醫名家挽救了中醫之路。

「劉老,對於這些中醫前輩,我還真的是太佩服了,我現在想做的,沒想到,他們當年就已經做到了。」

「那也是沒辦法的事,不過,現在中醫環境是好一些了,但是,和西醫相比,還是差太遠了。」

即使協和醫院中醫部這邊,平常比起看西醫的患者確實要少許多。可能都是那些看西醫看不好的情況下,逼不得已才過來看中醫而已。